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选美小姐总决赛的坦诚回答令全场哗然(图)
 
作者:BBC中文网中国事务特约撰稿人江迅
 
【人民报消息】在充盈美妙的动感之都香港,凤凰卫视主办的中华小姐环球大赛总决赛进行著,那是个张扬美丽的夜晚。总决赛进入八强淘汰赛时,采用评委直接介入提问选手的方式。

有评委问4号选手姚佳雯:"你要老公还是要钱?"答:"要钱。"

二问:"要父母还是要钱?"答:"要父母。"

三问:"要国家还是要钱?"答:"要钱。"

美的夜晚,被扭曲了。这位19岁选手来自陕西,在新加坡读中学,目前在加拿大读大学。(父母供她在外国读中学、大学,是棵摇钱树,所以父母等于钱,摇钱树比花一个少一个的死钱更有价值。要父母实质还是要钱。)

陕西观众当晚看电视,听了她的回答,极为愤怒,说她丢了陕西人的脸。她的回答也引发了网民们群起攻之。

几天后,面对社会上的嘘声四起,她解释说,当时她耳误,把"国家"听成"婆家"。

她还说:"评委的普通话不是特别好。我听错了。我当然要国家,我是中国人,我连国家都不爱了,还爱什么。如果我不爱国,我早就移民了。"

金银财宝的价值

笔者当时在场,全场几乎没有人听成"婆家"。即使误听了,她当时看到现场和主持人的反应,为什么不当即作解释?在总决赛结束的聚会上,笔者也在场,面对议论,她也没有表白过"误听"带给她的怨啊。

有评委问16号选手杨洁:"你们今天身上戴的珠宝合起来有3000万港元,如果给你挑选,是要四川九寨沟那匹陪伴你走过山路而受了伤的老马,还是你身上戴的珠宝?"答:"要珠宝,不要马。"再问:"如果再给你选择,要男人还是珠宝?"答:"要珠宝。"22岁的杨洁来自北京。

选手们的坦诚回答,令全场哗然,也令评委汗颜。其实,金钱可爱,谁都喜欢,谁都有赚钱的冲动,只要来源合法合理。但人总得有点精神。


两个奥运冠军成了广告模特
时下,国人对奥运冠军田亮和郭晶晶的非议之声四起。绝大部分奥运明星,都已回到训练场上,中国跳水队的冬训11月1日就开始了。不过,这些天,从电视上依然常常能看到,田与郭在各种社交场合的身影,出席广告活动和收取企业公司赠品,四处作秀,到处掘金。夺金与掘金,此金非那金。

他俩天天被闪光灯晃得眼花缭乱,处处被媒体追踪报道,成了娱乐圈中人。田亮的微笑虽依旧迷人,但嘴角已现疲惫;郭晶晶光彩虽依旧照人,但面色已见憔悴。

在香港,郭解释说,现在他俩还是休假期,休息是为了更好地训练。跳水队领队却公开指责他俩逾期不归。可谓公婆之说,外人也难以明白。看他俩在香港安排得密麻麻的行程,如此曝光式的"休息",似乎难以自圆其说。再说,中国体育运动员培养体制与外国不同,政府的巨大投入,都是纳税人的钱啊。有消息说,培养一个奥运金牌运动员,花去的钱数以千万计。

不同的境界

说起奥运,说起金钱,就想起来自陕西省勉县的雅典残疾人奥运会F58级铁饼冠军陈永刚。这位勉县老道寺镇中学体育教师,在大学时患骨癌,高位截肢,开始残疾人运动生涯。

赛前,他就表白,希望能拿铜牌,因为有5万元人民币奖金,他都计划好如何安排这笔奖金:1万元还债,患病欠下的债务;1万元用于继续治病;1万元孝敬父母,父母为他治病四处奔波借钱;1万元补身子,防癌细胞继续扩散;还有1万元买轮椅配假肢,去雅典坐的轮椅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借他的。

他需要钱,国人都理解他,同情他,更纷纷资助他,当地都把他视作身边的英雄。那天凤凰卫视中华小姐选举,评委问1号选手戚洁:"钱和老公,你要哪一个?"答:" 要老公,爱情比钱更重要。"评委问35号选手刘星韵:"如果你今晚赢得奖金100万,你会分给什么人?"答:"捐助一部分给我们在四川训练时见到的那些村民。那里的孩子眼睛不好,高原的紫外线强,又缺少吃蔬菜。然后,给我外婆一点钱,她生病住医院半年了,花了很多钱。另外留一点给自己,我想去美国或者英国读书,这需要不少钱。"

她的回答赢得全场掌声。人需要钱,但执著拜金主义,就低俗了。浙江省杭州市政府修复西湖15景,前不久推出苏小小墓。安置苏小小墓的亭子叫"慕才亭",以纪念这位江南才女。

不过,这风雅之地很快变成"投币游乐场"了。天天上演一出出闹剧,游客纷纷往苏小小墓上贴硬币,据说这样能带来财气,挤不进去的,干脆在外扔硬币。管理员说,每天可收集到数千枚硬币,不到一周,苏小小墓因被摸而出现裂缝。"慕才亭"成了"摸财亭"。

文化产生变异,折射出时下人们急于致富的心态,由命运安排,不劳而获,迅速致富。

"慕才"成为"摸财",是中国人的悲哀。"路不拾遗",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向往的大同世界。

安徽省天长市一家单位的徐姓会计,不慎丢了1万元人民币。他做梦都没想到,这笔钱竟然失而复得。因为所有经过的路人,都说这一捆钱币是假币,没有人对它有兴趣,拣起来反而会多麻烦。

人们懒得去捡,徐姓会计为此庆幸,但能值得社会高兴吗?这不是正常的"路不拾遗"。手上有一本刚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这是200期纪念特刊,以"重构中国精神"为题,对中国人的精神下滑作反思。为什么会下滑?

反传统掏空中国人心灵,全能权力妨碍精神发育,商业化的灭顶之灾,知识分子愈堕落愈快乐。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信仰危机、文化危机,九十年代的人文精神危机、诚信危机,还有家庭危机、道德危机,正是中国人精神世界土崩瓦解过程的写照。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4/11/15/33189.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