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中国证券界死刑第一人被送上砧板(图)
 
青晴
【人民报消息】12月8日上午被执行死刑的“证券界死刑第一人”杨彦明因为“零口供”而在各大官媒上轰动一时。实际上杨彦明从来都没有“零口供”过,而是被有意炒作成“零口供”了。

杨彦明曾任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望京西园营业部总经理。2004年2月,将调任中国银河证券总公司工作时,杨彦明请曾向他“借用”公款的“相关部门和个人”把款还回来,好交代工作。但无果。

杨彦明心情沉重,在与下一任总经理交接前,把许多账目用粉碎机销毁,又指使手下把营业部的电脑资料进行了删除。他对下属表示:“如果出了问题,我承担全部责任。”为了避免连累妻子,他还办理了离婚手续。

两个月过去了,杨彦明几次打电话追问还款之事,对方开始还应付,到后来连电话都不接。绝望的杨彦明终于明白,他真的要承担全部责任,于是2004年4月23日,他在住处先割腕,再打开煤气双料自杀。不料煤气爆炸了并引起大火,杨彦明没死成被救出来。人们发现杨彦明手腕上的割伤,明白这不是普通的不慎煤气中毒,而是自杀未遂。接下去就是调查。经过调查,一个惊天大案浮出水面:杨彦明在任期间,其当营业部总经理时,给北京望京西园营业部捅了个上亿元的“窟窿”,其中7000多万元公款去向不明。此外,杨彦明还涉嫌挪用公款2480万元。2004年5月21日,杨彦明被立案侦查。

检察机关指控称,杨彦明利用职务便利,贪污公款6912万余元,挪用公款2540万元。但杨彦明一不赌博,二不挥霍,没有豪宅,国内海外都没有巨额存款,没有贪官常有的“色好”,他的爱好只是喝两口白酒,吃碗面条。杨彦明的父母年事已高,身为官员的妻子也已经与他离婚。

一亿元钱到哪里去了呢?证据显示这笔数额巨大的赃款并没有流出海外。调查人员查遍了他所有的亲属关系和交易记录,也没有发现一笔大额的现金交易记录,他妻子的账户上,也只有几十万元,而且与他没有关系。蹊跷的是,案发后,追回了2000多万元赃款,并不是从他个人银行户头追回的,这钱从哪里追回的,检察机关没有透露。直到杨彦明被枪毙时,那有影有踪的“相关部门和个人”拿去的6500万元赃款居然就停止了追查,就算结了案。这不是匪夷所思,而是“常规作业”。

杨彦明真的想别人花钱他去送命吗?事实证明不是这样,他不但请了律师,而且两次被判处死刑后,两次上诉。

2004年5月21日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调查了1年7个月后,2005年12月,北京市一中院以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判处杨死刑;上诉后,2007年5月,市高级法院以原判决“部分证据不足”为由,裁定发回重审。证据不足居然能把“零死刑记录”的中国证券界的高级官员判处死刑,这个胆子实在太大了,不能不耐人寻味。

又过了1年零2个月,中间当然发生了什么事情,2008年7月,市一中院再次作出了同样的死刑判决,杨彦明再次上诉。

在2009年3月25日的庭审上,当法官和检察官问到6500万元钱款的去向时,杨彦明声称“作为费用给了相关部门和个人”。这怎么能是“零口供”呢?


被灭口的杨彦明。
“相关部门和个人”是哪些部门、哪些个人?要不要去调查?当然应该!但,在此次庭审之前的5年中,酷刑早已迫使杨彦明说出收取费用的“相关部门和个人”。据杨彦明的下属介绍,杨在位时给人的印象是管理上一人说了算,仪表堂堂、年轻有为。被捕仅仅一年后,杨彦明从形象上已经判若两人,胡子拉碴,老态龙钟。

庭审在中国,谁都知道是走过场,今年3月25日也同样是演戏。果然,26天之后,4月21日上午,中共北京市高级法院对杨彦明作出了决定执行死刑的刑事判决,同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2009年4月25日,中国证券报报道说,“听完宣判,被告席上的杨彦明态度平静,仿佛结果早在预料之中。”看到不追究“相关部门和个人”,杨彦明已经明白自己将作为替罪羊被送上砧板、被封口。

江泽民当政时,曾有一位银行行长说,江提出要从他所管辖的银行里“借”数额巨大的钱。他知道不“借”就得下台,“借”了就得入狱。因为江“借”钱就是抢钱,江捅的窟窿得自己去堵。拿什么堵?就是做假账,自己得为江家的贪污去犯罪。这位银行行长在两难之中夜不能寐,最终选择了下台这条路。


曾得意一时的刘金宝入狱。
而为江泽民父子入狱的两个银行行长,一个曾是江过生日的座上客王雪冰,另一个是曾和江绵恒称兄道弟的刘金宝。在刘金宝出庭受审时,法庭用五个全副武装的武警贴身保护,怕他被灭口。谁敢、谁想派人在这个时候开枪射杀他呢?当然是江氏父子,而怕他被灭口的应该是胡中央。

杨彦明案,从2004年5月21日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到2009年12月8日上午执行死刑,5年半的时间,一亿元钱中追回了2000多万元赃款,但持有者并没有被曝光,还接着吃香喝辣,而最让法院、检察院满意的是拿到6500万元钱款的“相关部门和个人”,他们的上下打点最终让杨彦明被炒作成“‘零口供’的中国证券界死刑第一人”。

如果说,2004年4月23日,杨彦明在案发前双料自杀,仅仅是对“相关部门和个人”不守信用的绝望,而在临刑前的神情镇定、面露微笑,表明他已经彻底看清这个虚伪的戴着遮羞布的黑暗共产制度,和婊子秀“贞洁”的中共各级司法机关。

杨彦明倒下了,他的死应该给人们留下非常重要的启示。△

(人民报首发)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9/12/14/51592.html
打印机版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2009年12月14日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