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誰是抗日的主力軍(一):七七事變、淞滬會戰
 
作者:李清明
 
【人民報消息】讀罷「九評」及史實資料,知國民黨有兩百個將軍陣亡,便知中國人民抗擊日寇的主體表現是由國民黨軍隊表現的,那麼那些具體表現是什麼呢,本文分若干部分予以細細道明。第一部分是七七事變及隨後的淞滬大戰。

一九三七年七月,日本駐天津部隊不斷增加,頻頻舉行軍事演習,與民間老百姓的衝突接連不斷。七日晚上十一點四十分左右,日軍藉口在蘆溝橋附近演習的部隊,受到中國軍隊的射擊,並聲稱一名士兵失蹤,要進入宛平縣城搜查,被中國軍隊拒絕,日軍遂揚言要包圍宛平縣。

蘆溝橋距北平前門十五公里,屬宛平縣境內,是一座有七百多年曆史的石橋,爲保定北上北平的交通要道,由國民黨軍第29軍37師219團吉星文長吉星文戍守。吉星文接到如下命令:「固守蘆溝橋和宛平縣城,在日軍未開火前,不能射擊;敵方如果開火,便予以迎頭痛擊」。

八日凌晨四點四十五分,日軍向中國軍隊全面開火,吉星文團奮起應戰,中國歷史上最悲壯、最偉大的抗日戰爭爆發了。

日軍先集中兵力進攻於蘆溝橋同架在永定河上的平漢鐵路鐵橋,蘆溝橋北側的中國軍隊陣地逐次被摧毀,宛平縣城亦受到如雨的炮火攻擊。經過四小時的奮勇抵抗,中國軍隊終於阻住日軍的攻勢。八日深夜,中國軍隊與日方進行交涉,雙方達成停火協議。但九日清晨,日軍又向中國軍隊發動大規模的炮擊,日本欲全面進攻中國的野心,遂暴露無遺。

九日,中國最高統帥蔣介石下令在四川的何應欽立刻奔赴南京,着手組編部隊,準備全面抗戰。此時雖然北平城外炮火連天,但在廬山開辦的暑期軍官訓練團仍在照常上課,蔣委員長對幾千名受訓學員特別強調中國抗戰的決心。

蘆溝橋燃起的戰火,開始向華北蔓延,不到一個月,北平、天津相繼失陷,八月十三日,戰火燒到了上海。蔣委員長特命令軍官訓練團教育長陳誠擬定全國動員方案,並進行全面對日長期抗戰。經研究,中方認爲:日軍如在華北得手,必利用機械化快速反應部隊,沿平漢路直達武漢,武漢一旦失手,則中國將被日軍東西縱斷爲二,因此不如擴大淞滬戰爭,誘敵人到東戰場,國軍則實施持久消耗戰略,使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不能得逞;與此同時國內重要生產設備及物資,得以在這段時間內,轉移到大後方,以對日展開「持久戰」。「持久戰」這個方針是一九三七年八月由蔣介石及陳誠設立,而非毛所創。「持久戰」方針既定,中方將國軍淞滬戰鬥序列分爲三路:

司令長官:蔣中正
副司令長官:顧祝同
右翼軍總司令:張發奎(兼第八集團軍總司令);第十集團軍總司令:劉建緒
中央軍總司令:朱紹良(兼第九集團軍總司令);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廖磊
左翼軍總司令:陳誠; 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薛岳;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
另直轄部隊九個師。

中國(非中共國)參戰約五十餘師,戰鬥兵員在70萬左右,是中國軍隊的精華。

日軍欲」速戰速決「,以三個月滅亡中國,在淞滬戰場投下大量精銳三軍部隊,企圖一舉拿下上海,日軍先後投入的戰鬥序列是:

上海派遣軍總司令:松井石根大將
所部有:第三、六、九、一一、一0一、一0五、一0六、一一0、一一四、一一六等師團,總共不下30萬人,配有大炮300餘門、戰車200輛、飛機200架、兵艦數十艘,戰鬥力之強,火力之旺,無法比擬。

中國空軍八月十四日轟炸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和第3艦隊,炸傷旗艦"出雲"號。第4驅逐機大隊擊落襲擊杭州筧橋機場的日機3架,擊傷1架。十五、十六兩日,中國空軍在京滬杭上空共擊落日機40餘架。十七日,中國海軍派出魚雷快艇駛至上海外灘再次擊傷"出雲"號。

日本從本土來的援軍源源不斷在吳淞等地強行登陸,海陸空聯合作戰,火力極強,國軍只有象徵性的空軍,及少量的戰車與大炮,只能以密集輕武器火力阻擋日軍快速前進,對日抗戰全憑決心。

淞滬戰場離蘇嘉路第一道國防線有百餘里,戰場上軍隊既多,又無險可守。日軍海、陸、空的火力全面濫射,國軍陷入一個大熔爐中,任其焦煉,敵方火力之猛,國軍毫無招架之力,根本是以血肉之軀來添入敵人的火海,每小時的死傷輒以千計,犧牲的壯烈,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歷史上,鮮有先例。

淞滬會戰至十月中旬,國軍已無法守,二十一軍團原有旅長六人,三死三傷。另外值得指出的是,日後名鎮中外、贏得東方野戰之狐美譽的名將孫立人,此次戰役中以稅警團團長之職,帶稅警團赴滬增援,身先士卒,奮勇當先,不幸身中七、八彈,戰況之慘烈由此可見。堅守江灣的孫元良部隊中一師,經過五次整補,最後仍只剩四千人。十月二十六日,四千人中,抽出一營四百五十二人,號稱八百,交給團副謝晉元,固守閘北的四行倉庫,以牽制日軍,掩護國軍轉移陣地。二十七日凌晨,日軍從蘇州河,對沿途村居民房縱火,搜索前進,來到四行倉庫附近,不知到裏面有伏兵,謝晉元一聲令下,日軍猝不及防,展開名震史冊的四行倉庫大戰。爾後上海淪陷,謝晉元及部屬被扣上海租界,謝晉元於一九四一年被刺殉國。

十一月初,蔣介石命陳誠爲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負淞滬大戰全責,督率部隊進攻,敵軍主力迎面而來,即展開大規模的遭遇戰。十一月九日,日軍後續部隊又增,中國軍隊淞滬陣地,完全陷入日軍包圍。依國軍戰略,淞滬會戰的目的在轉移日軍主力,不使敵軍順利由平津南下直功武漢心臟地區,國軍已在上海苦守三個月,牽制敵人大軍已達目的,既着手撤退。

撤退計劃經覈准,又守三天,國軍遂於十一月十一日撤離上海,前後在上海彈丸之地,英勇的與日軍對抗了三個月,是役中國陸軍共斃傷日軍達9萬餘人,中國空軍擊落日機40多架,炸傷日本海軍旗艦 「出雲號」,全軍共付出了傷亡25萬餘人的巨大代價。

上海會戰後,國軍沿長江向南京撤退,國內重要生產設備和物資,得以在這三個月裏面,轉移到大後方。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5/1/5/33904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