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凝聚香港精神文化 「追光者」建海外新媒體 |
|
顏純鈎
|
【人民報消息】資深香港記者胡力漢接受梁珍訪問,宣佈一批流散海外的香港新聞工作者,正籌備成立一個海外香港人的新媒體,命名為「追光者」。看到這個消息,由衷地感到高興。
「追光者」由之前的「追新聞」和「光傳媒」成員聯合組成,也邀請了自由亞洲電台結束後的同行。他們大部份都是原有香港新聞界從業者,都具有豐富的編採經驗,更重要的是,他們流散世界各地之後,也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新聞理想。
很高興聽到這個鼓舞人心的消息。香港雖然已經瀕死,老舊香港早已面目全非,但香港精神文化仍深植在香港人心裡。不管生活在哪裡,香港人靈魂深處,仍舊徘徊著往日的香港精神,這種獨特的香港生活底色根深蒂固滋潤我們。雖然我們早已被連根拔起,但仍然可以憑著那種親切可感的內在精神餘韻互相辨認。
我早年在新聞界工作過,本職雖是出版社編輯,業餘充其量算是作家,但我在香港和來到加拿大後,身邊朋友最多的仍是新聞工作者。在所有文化界別中,最有活力與凝聚力的,也是新聞界。我相信這和新聞界的工作性質有關,和他們的職業本能也有關。
作家寫作都是單打獨鬥,編輯作業涉及的範疇也有限,唯獨新聞工作是需要集眾多行家一起合作才能成事的。更重要的是,新聞工作與現實生活和社會事務關係最密切,他們追蹤每日發生的社會事件,與每個社會成員息息相關,他們揭露的真相﹑澄清的是非﹑追求的社會共識,是一個健康社會成長的必要條件。
反送中運動後,數十萬香港人流散海外,最先互相尋找並重操舊業的,也是新聞工作者,「追新聞」和「風傳媒」之外,我知道的還有英國的「綠豆」。新聞工作者沒有離棄香港,他們離開香港後就互相尋找,找到了就一起做事,這是很難能可貴的一種敬業精神,也是他們被香港精神熱切召喚的結果。
我在香港生活四十年,香港傳媒生態,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種底色,我每天與不同的媒體共存,被它們吸引,受它們感染,離開香港媒體,我的生活就有欠缺。加拿大也有明報和星島日報,但不提也罷,我在這裡生活,常有腳不著地的感覺。
現在網絡方便,自媒體五花八門,但你要選中一兩個信得過的,要走不少彎路,即使找到了,仍有一種陌生感,需要時間適應。問題就是,再好的自媒體,他們身上都欠缺我們足以辨認血親那樣的香港精神。我很喜歡的自媒體王劍先生,他在香港報界做過十年,他身上也有一種香港精神文化韻味,憑著這一點,我就感覺親切。
我對「追光者」的專業精神有充份信心,唯一擔心的就是他們的生存方式。胡力漢說他們需一筆四百萬的開業資金,此後就要靠商業模式營運。我希望他們用盡所有的可能性去籌款,前幾年有幾位年輕朋友申請一筆美國(或英國)政府資助,創辦了一本雜誌《如水》,雖然已停刊了,但證明這也是一條可行的路。
我也希望「追光者」站穩腳跟之後,除了做好新聞,還可以歴史文化的角度去觀照老舊香港,為我們重拾香港記憶,留下香港獨特的文化精粹。可以考慮做一些歴史文化專題,採訪有代表性的人物,匯集圖文資料為香港重大歴史事件梳理脈絡;也可以開闢一些欄目,介紹最新的科技新知,及時推薦一些有價值或有爭議性的節目和文章,讓平台更活潑更吸引人。
「追光者」有沒有可能就歴次香港抗爭運動作出初步的總結和反省?有沒有可能就未來香港光復後的政治建制吸引廣泛的討論?這或許都是太早的期望,不過存之備忘也無妨。
反送中後流散海外的香港人數十萬,如果加上原本就在海外生活的香港人,以及曾經在香港生活過的大陸人和台灣人,這一大批受眾,少說有百萬之數。一百萬人要撐起一個媒體,我以為是有可能的,當然,也會很辛苦,但天底下沒有不辛苦而能成功的事。
「追光者」是香港媒體人自我整合的結果,在這個高度碎片化的時代,只有不斷整合才能有力量。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這是我們在這個時代生存的有效方式,單打獨鬥最終都會被巨量的資訊淹沒。我認為不只是媒體人要整合,海外香港人和大陸人,要反抗中共暴政,當下都面臨一個自我整合的問題。
借此機會,祝賀「追光者」創立,祝他們一鼓作氣,再接再勵,立足當代,看顧香港!(作者臉書)△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8/6/91715b.html |
|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