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唐青看時事】杭州糞水驚全國 特權爆雷惹民憤(視頻) |
|
【人民報消息】杭州臭水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官方闢謠反而越描越黑,自來水臭到連貓都嫌棄,居民為了洗澡排隊擠爆酒店,官方卻只拿15塊錢糊弄百姓?更讓人氣憤的是,這樣的事杭州三年內連著爆發兩次,背後竟然藏著官員熱衷的政績工程黑幕?
同時,特權階層也頻頻爆雷,女明星高考造假、醫生四年速成八年學業,還有哈佛精英背後的特權資源徹底曝光,網友怒火被徹底點燃!這些醜聞背後究竟暴露了怎樣的社會問題?
杭州臭水事件發酵 官方闢謠越描越黑?
先和大家聊一聊這幾天鬧得沸沸揚揚的杭州「臭水門」事件。
事情還得從7月16日早上說起,杭州餘杭區的居民像平時一樣打開水龍頭,沒想到噴出來的水又黃又臭。到底多臭?有人說像化糞池,有人說像下水道,還有人說簡直是死老鼠、臭螺螄的味兒。最絕的是,有位居民說自己洗完澡出來,家裡的貓都受不了,竟然對著她做了個「埋屎」的動作。
事情一傳到網上,立馬引爆輿論。7月18日,網上流傳一份落款為「餘杭分局良渚派出所」發布的警情通報,說杭州水務集團一名幹部劉某某因為對領導懷恨在心,產生報復心理,故意把主城區13處供水管道接到了排污管道上,還有網傳說這位幹部已經潛逃出境了。結果杭州警方很快出來闢謠,說這個通報是假的。
公眾號「浣花溪杜甫」提到,蹊蹺的是,這份官方闢謠卻只否認「幹部潛逃」這一點,偏偏對最關鍵的「自來水到底有沒有接上糞水」隻字未提。這種「闢謠辟一半」的操作,立刻被網友懟了個底朝天。文章直接嘲諷說,這次污染,把杭州變成了「便州」。
眼看事情壓不住了,7月19日,餘杭區政府趕緊出來解釋,說是國家級專家調查認定,臭味來源於「特定的自然氣候條件下,藻類厭氧降解產生的硫醚類物質」。
這個解釋一出來,又是一片群嘲聲。X平台網友「薛船長在LA」指出,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即使水源有死魚死蝦甚至糞便,現代水廠的過濾系統也能處理乾淨,不可能讓老百姓直接喝到這麼臭的水。這說明,要麼是水廠的淨化徹底失敗,要麼是管理上嚴重失職,有污水直接進入了自來水系統。
居民們這下徹底炸鍋了:「你們調查了幾天,就整出個『藻類』的說法?」還有人憤怒地調侃:「指屎為藻,有錯承認就這麼難嗎?」
居民們為了避開臭水,瘋狂搶購礦泉水,有人一口氣買了12桶大桶裝礦泉水,有人乾脆跑去公司洗澡,甚至開鐘點房洗澡,連酒店前台都排起長隊了。有人更是看準商機,在二手平台上提供「共享浴室」,每人一次收費10到30元。
可你們猜官方給的補償是什麼?每戶減免5噸水費,相當於才15塊錢。這15塊夠賠居民花的上千元淨水費用嗎?更何況,還有人喝了臭水出現腹瀉、皮膚發癢、肚子痛,這些健康損失又怎麼算?網友直接開罵:「官方這是把我們當乞丐打發呢?」
更離譜的是,7月16日當天,水務公司早上9點就發現水質異常,卻一直拖到晚上才通知居民,中間不少人稀里糊塗地用臭水煮了飯。有網友回憶,燒菜時聞到奇怪的臭味,還以為食材壞了,結果整頓飯硬著頭皮吃了下去,現在想想都反胃。
還有當地食品加工廠等等都正常運作,都存在污染問題。網友就提醒大家要注意最近的生產日期和地點,在這個範圍之內的食品、零食都不要購買。
遺憾的是,到現在為止,官方仍然沒給出一個徹底的真相解釋。居民們按照官方說的放水、清洗水箱,結果家裡的自來水照樣泛著黃色沉澱物,完全不像官方所說的「水質已恢復正常」。
公眾號「舊聞評論」分析指出,這次臭水事件徹底戳破了杭州長期以來給外界塑造的行政高效便捷、數字城市先進的美好形象。表面上的先進與實際管理能力的巨大落差,讓所謂「高端數字城市」的形象徹底崩塌,變成了「水上堆砌的夢幻泡影」。
而更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是,這次杭州臭水事件,背後很可能隱藏著更嚴重的城市水務管理問題甚至是政績工程的風險隱患。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隱患,讓杭州的飲水安全一再失守呢?我們稍後為大家詳細揭曉。
網友們的憤怒和失望也徹底爆發了,大家質問:「杭州這麼厲害,連一管水的問題都查不清楚?」「15塊錢賠償買得來安心嗎?孕婦不敢洗澡,孩子不敢喝水,這些損失誰來承擔?」
說到底,這場臭水風波,看上去是環境污染問題,實際上卻是嚴重的信任危機。老百姓遭遇健康威脅,官方的處理卻是一拖再拖,真相遲遲不明。
屢爆臭水危機 杭州飲水安全為何一再翻車?
說起來,這次餘杭的臭水事件,其實已經不是杭州第一次出現出現這樣嚴重的問題了。
早在2020年7月,當時杭州西湖區雙浦鎮的湖埠村,就爆發過一次嚴重的水污染。當時官方解釋,是當地一家叫「雙浦易腐垃圾資源化處置中心」的垃圾處理廠違規操作,竟然把污水管直接接到了自來水管道上,導致1,600多名村民喝進了嚴重污染的水源。
村民們回憶,那水聞起來就像垃圾、甚至屍體腐爛的臭味,有不少人用這種水做飯洗澡後,出現了腹瀉、皮膚搔癢等症狀,甚至有小孩還因此得了腸系膜淋巴結炎。
事件曝光後,官方稱7月26日接到投訴,28日就恢復了供水,並表示要調查追責。但當時光明網就直接質疑,如果真的是污水接進了自來水系統,那供水壓力肯定會異常,水務部門怎麼可能毫無察覺?意思很明顯:當地政府可能早知道出了事兒,但卻拖著沒及時處理。
更讓人不滿的是,當地居民為此進行抗議維權,結果維權的人反倒被抓了,這種做法進一步激起了社會的憤怒。
令人注意的是,那個肇事的垃圾處理廠並不是私人公司,而是西湖城投集團旗下的國有企業。也就是說,這起嚴重的污染事件,背後明顯存在著監管失職和管理上的巨大漏洞。
其實,不管是2020年湖埠村事件,還是這次餘杭臭水風波,背後都有一個繞不開的共同點——杭州前幾年高調推出的「三水合一」工程。
所謂「三水合一」,簡單來說,就是把供水、雨水和污水三個系統統一管理,本來是杭州官員為了政績、宣傳創新而搞的所謂「智慧城市」項目。但實際上,這個工程技術難度極高,全球範圍內都沒有成熟成功的先例,風險極大。
這個「三水合一」工程的主要推行者之一,就是杭州餘杭環境水務集團的黨委書記、董事長高偉興。而當年力推這個項目的杭州市委書記,正是後來因為嚴重腐敗落馬的習家軍成員周江勇。他的搭檔、原杭州市長徐立毅,後來去了鄭州,也因為2021年的「720水災」慘劇被免職。這兩位官員任職期間都熱中於搞面子工程、政績工程,結果頻頻釀成慘劇。
2020年湖埠村的污水事件,就是「三水合一」工程帶來的血淋淋的教訓。當時官方雖然聲稱教訓深刻,但如今的餘杭臭水事件又再次發生了類似的問題。這不禁讓人懷疑:官員們到底有沒有吸取教訓?杭州的飲用水安全,到底還藏著多少這樣的隱患?
特權階層連環爆雷 中國網民震怒
再來說一說最近引發全民憤怒的另一件事:特權階層的連續爆雷。
今年以來,中國網路上接連曝光了多起特權事件,每一次都狠狠地踩中了老百姓的神經,讓人氣到牙癢癢。
咱們先說6月份鬧得沸沸揚揚的那爾那茜事件。這名原本前途光明的女演員,被曝2008年高考時涉嫌報名材料造假。她當年利用內蒙古的定向委培政策,以虛假的內蒙古呼和浩特第八中學應屆生身分,考進上海戲劇學院,享受降分錄取以及畢業包分配公務員的待遇。然而,她2012年6月畢業後並沒有返回內蒙古服務,而是直接違約出國留學。幾年後回國進入娛樂圈,引發公眾對教育公平的質疑。
消息一曝光,輿論炸鍋,網民紛紛質疑她背後的特權關係。內蒙古官方調查後,6月21日確認那爾那茜確實造假,隔天她的名字就被從熱播劇《長安的荔枝》演員名單裡刪了。
針對這事,官媒財新網都說,民眾之所以憤怒,源於一種「群體濾鏡」現象。這種現象的背後是普通人對權貴階層依靠家庭背景,輕鬆碾壓規則的強烈不滿與社會心理的巨大隔膜。尤其是長期以來官方在面對類似事件時的沉默,反而助長了公眾對真相的各種猜測,使得社會的不信任感和隔閡感越來越深。即便官方後來澄清了那爾那茜「179分上大學」的謠言,但這期間形成的負面情緒與不公認知,已難以扭轉。
實際上,這不是個別現象。今年4月,北京協和醫院女醫生董襲瑩事件同樣引爆輿論,她被證實通過家族關係,僅用四年就完成了原本八年才能完成的醫學學業,並被揭露論文抄襲和專業造假,最終她被官方吊銷行醫執照和學位。
今年6月,哈佛大學畢業生蔣雨融的演講也成為網路熱議話題。起初她以「靠個人努力成功」的故事感動許多年輕人,但很快網友發現她背後擁有強大的家庭資源和特權背景。這次事件引發了中國年輕人對機會不公和階層固化的強烈共鳴。
連官方的財新網都說,這些事件背後暴露了一個共同的社會問題:當特權階層無視公平正義,以權力和金錢為下一代「開綠燈」,普通人心中的憤怒便難以遏制。尤其當官方應對遲緩,未及時公開調查真相,更會導致輿情發酵,嚴重傷害社會的公信力。
其實,這一連串的特權醜聞,也揭開了社會深處對不公制度的憤怒與失望。在經濟低迷、失業率飆升的今天,年輕人深感前途渺茫,而特權階層卻輕鬆跨越普通人一輩子可能都無法企及的鴻溝。
正如微博網友憤怒吐槽的:「我們老百姓辛辛苦苦掙點錢,他們卻一次貪污幾個億,轉頭還要教育我們『勞動光榮』。」這種憤怒,已經不僅僅是因為個人境遇,而是對整個不公平制度的深度失望。
說到底,這些事件之所以一次次引爆輿論,本質是因為特權階層長期以來濫用權力,踐踏公平正義,最終把普通人的希望和信任消磨殆盡。
朋友們,這一波波的特權醜聞,你怎麼看?你是否也經歷或目睹過類似的不公平現象呢?歡迎在評論區和大家分享。
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tangqingnews
歡迎訂閱GJW頻道:https://www.ganjingworld.com/channel/1eiqjdnq7go2ebXA2yTPUSg631de0c
——《唐青看時事》製作組
△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7/22/91476b.html |
|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