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天下奇譚(319) 李老先生一生行善 得子中探花振興家業 |
|
劉曉
|
【人民報消息】清朝晚期有一位跨越鹹豐、同治、光緒三朝的重臣,名叫李文田。他先是在鹹豐九年(1859年)已未科甲考中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後放江蘇、浙江、四川任鄉試主考,提督江西、順天學政;後入直南書房,官至禮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1894年甲午戰爭時任京師團防大臣。1895年病逝於京城,諡號「文誠」。
除了盡心盡力做官外,李文田還工書善畫,經史、兵法、天文、地理,無一不曉,尤其對元史及西北史地研究頗為深入。他被視為清末著名的蒙古史專家和碑學名家。
李文田一生官運亨通,並得以振興李家,與他的父親李悅禮一生積德行善關系密切。梁恭辰在《勸戒錄》中記述了這段因果。
李悅禮是廣東廣州府順德縣均安上村人,他先是在佛山升平街開了一家大生染布坊。他為人慈愛正直,樂善好施,所染的布料,如果夥計拿錯給人,而後來取貨的人要取回原來的布料時,他就馬上賠償,從不爭辯。
有一次,李悅禮誤收了用銅偽造的十兩假銀子,他立即扔到了河裡,並說:「不能讓這個再去害他人。」有人勸他道:「別人混著花盡力,你混著花出去,也是常有之事,你何必這麼較真呢?」李悅禮卻說:「人各有其志,怎麼能每件事都看著別人怎麼做?如果混著花出去,下一個收到的人又該怎麼辦呢?」他真是一個甘願吃虧的人。
還有一天,李悅禮出門辦事,傍晚才往家趕,此時是夕陽西下。他看見一名婦人坐在水邊哭泣,十分悲傷,便上前詢問發生了甚麼事情。婦人說自己賣布得了四塊銀子,剛剛卻發現是銅偽造的,家境貧寒的她如今走投無路,打算自尋短見。李悅禮心中不忍,就從錢袋中取出真銀子跟她交換。婦人千恩萬謝的離去了。
然而,心地善良的李悅禮卻運勢不好,所做的各種生意大多不成功。後來他入股陳某,兩人合夥做生意,他常常被陳某欺騙。
李悅禮起先生了好幾個女兒,但一直沒有兒子。直到晚年才生下一子,正是李文田。李文田從小就十分聰明,有「神童」之稱。14歲時,李悅禮去世,在私塾任教的何鐵橋先生的資助和幫助下,李文田得以繼續學業。
17歲時,李文田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縣學讀書,後考中舉人,二十四歲探花及第。
有人說,如果行善可以得到福報,那為甚麼誠實忠厚的李悅禮一輩子行善,為何卻求財不利,得子艱難呢?當時他的親友,都笑他迂腐,嘲笑他這麼做是沒有用的。然而,李悅禮今生的磨難、坎坷與其前世種的因有關,是在還前世欠下的業債。他在今生堅持保持淳樸的本性,堅持行善,最終也得到了上天的回報:一個振興家業的兒子。誰說這不是行善的福報呢?
(人民報首發)△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7/27/91569b.html |
|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