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分析臺灣大罷失敗背後原因,不僅是中共滲透 |
|
蒂紫
|
【人民報消息】2025年7月26日,台灣舉行史上最大規模的「大罷免」活動,24位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和1位民眾黨籍市長的去留面臨台灣人民檢驗。投票所從上午8點開放至下午4點,之後開票;中央選舉委員會(中選會)將於8月1日正式公告結果。下午結果顯示,台灣對24名立委大罷免沒有成功。
一、罷免規則
罷免過關的門檻為「同意票達原選舉人總數的25%」,而且「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罷免通過者將立即失去立委資格,空缺於3個月內補選;罷免失敗的選區,選民則無法在該立委剩餘任期內再次針對其提出罷免案。
目前台灣立法院113席之中,執政的民進黨佔51席,國民黨52席加上民眾黨8席掌控了優勢地位。國會「翻盤」至少需要6席:若罷免成案的31名國民黨立委中,有6人確定遭罷免下台、且補選時由民進黨拿下席次,執政黨就會在立法院取得過半優勢。
德國之聲發文稱:開始投票前一小時,至下午5點,全數選區皆為「不同意」票高於「同意」票。台北市的王鴻薇選區票數差距較小,大約3個百分點;新北市的廖先翔、葉元之選區,差距則僅約1個百分點。其餘選區票數差距在7%至33%不等。
二、大陸網友支持台灣民主
在大陸,一位媒體人發起投票,問網友:「假如你是台灣人,支持民進黨——大罷免成功?還是支持國民黨——大罷免失敗?」有1.1萬人參與,結果竟然是希望民進黨罷免成功。
結果出來之後,大陸網友在X平台打氣:「中國人吃鉛喝糞,連維權的機會都沒有,中共禍害了中國人,我支持台灣人的選擇,大罷免成功!」
三、大罷免失利的原因分析
本次失利最廣泛的認識是:中共勢力滲透嚴重,國民黨拉票賣力。但通過街頭民調、專業人士分析,可以看出其他問題。
民進黨倡導大罷免的口號是:「選擇國民黨,台灣變香港。」國民黨口號是:「選擇民進黨,青年上戰場。」民進黨沒有把大罷免與保台、保民主聯繫起來,有點失策。
大罷免活動開始前後,台灣媒體進行了街頭採訪,支持民進黨的說:「這就是台灣民主,我們在行使自己的權力」。反對者則說:「選上一年就開始罷免,花這麼多錢,就是擾民。」 媒體街頭調查表明,很多台灣百姓對政治表現出表面關心,他們真正在乎的是自己的生活是否如意。
媒體評論員張禹宣在直播中評價:「這次失敗是因為除賴清德支持者外,其他民進黨委員並未出面拉選票。」這顯示台灣民進黨內部存在很大分歧。
四、謹防國家資本主義抬頭
26日的台灣大罷免結果還意味著在全球經濟下行的背景下,民眾更希望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在經濟發展上更有突破,所以導致「國家資本主義」抬頭。
專家評價此理論為:強調國家干預、社會公平、權力集中與主權回歸的一種政治現象。最典型的就是中共政權。因此,即使民進黨指出國民黨「添共、賣台」也沒有打敗國民黨。
哈佛大學政治學者(Francis Fukuyama)評價:中國現象是「威權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新變種」;德國馬克思學者 (Wolfgang Streeck)則認為:後資本主義是「國家與市場間權力再平衡」。
大陸網友則對「國家資本主義」的評價是:
「資本主義壓榨你8小時,國家資本主義壓你24小時還不講理。」
「錢都給國企,沒效率也不怕倒。」
「國進民退下,誰家孩子進了央企你不知道?」
「市場不是看不見的手,是紅頭文件。」
大陸人對中共的了解是最深刻的,台灣的「自由與民主」是大陸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台灣人民且行且珍惜。
(人民報首發)
△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7/26/91559b.html |
|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