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推想行星的神祕 尼斯模型遭到致命一擊(圖)
 



天文學家認爲,行星誕生後不會一直老老實實地呆在原來的位置。

【人民報消息】天文學家們假想︰如果我們想創造一個太陽系,想創造一個擁有中央恆星、岩石行星和氣體巨行星的天體系統,只要讓一團分子氣體雲冷卻到足夠低的溫度,並將它的密度提高到足以使其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坍縮。只要生產這些物質的上一代恆星擁有足夠多的重元素,只要孕育新生恆星的星團物質足夠集中,我們就擁有了創造一個豐富多彩的恆星系統所需的全部材料。

天文學家們還假想︰聚集起來的物質會向中央匯攏,然後像攤大餅一樣,在四周形成一個圓形的物質盤。物質盤的中央將出現這個天體系統中質量最大的天體——通常是一顆恆星——外側則會出現形形色色的氣體巨行星、岩石行星、小行星、彗星和衛星。

這是他們的一種比較簡單的理論設想,他們說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其實並不是得到所有人的認可,而是所有人沒法選擇,因爲什麼也不知道。

天文學家認爲,行星誕生後不會一直老老實實地呆在原來的位置。年輕的太陽系是躁動不安的,行星間存在着各種引力互動,橫飛的物質相互合併,甚至整個行星都會被甩出太陽系!

十年前,隨着一系列與太陽系形成有關的論文發表,三個不同的科研小組都得出結論說,太陽系的巨行星是首先形成的,並且作過大範圍的軌道遷徙。木星曾經進入過內太陽系,橫掃了小行星帶的大部分物質。天王星和海王星可能交換過位置,木星和土星最終被外行星的引力拉到了現在的地方。這個就是所謂的「尼斯模型」(以法國城市尼斯命名),它風靡一時,成爲排名第一的太陽系形成理論,直到前不久。

2011年,科學家意識到,當今太陽系外圍行星的佈局和行爲令人費解,除非太陽系內曾經存在過另一顆巨行星,一顆已經被木星或土星的引力甩出太陽系的行星。最新的仿真結果顯示,如果木星和土星的衛星確如它們的成份指出的那樣,是和木星和土星同步形成的,那麼幾乎可以確定這個罪魁禍首是木星。因爲如果發生過那樣的事,只有木星最外側的大衛星木衛四能夠留在木星軌道上,土星的大衛星土衛八會被甩出。博士生Ryan Cloutier這樣說︰

「最終,我們發現木星有能力把第五顆氣體巨行星甩出太陽系,同時把一顆衛星留在今天木衛四的軌道上。而另一方面,土星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爲土衛八會變得十分不穩定,導致的結果很難符合它今天的軌道。」

即使有第五個氣體巨行星,尼斯模型只需作些修改,也是成立的︰木星向內太陽系遷徙,清掃了大部分碎片,並把岩石行星帶往離太陽更遠的地方。木星穿越小行星帶,使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遭受了晚期隕石大轟炸。

但要理解這一點,我們不能只看今天的太陽系;我們在今天的太陽系中看到的只是倖存者。我們必須回到模擬中,分析是什麼條件促成了外行星佈局,它們又會給內行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Nathan A. Kaib和John E. Chambers在最新發表的論文中所做的,就是這個事。而分析結果給尼斯模型帶來的,幾乎是致命一擊︰

外行星到內太陽系轉一圈後,內行星的數量有85%的概率會少於4個。

如果內行星的數量是4個,那麼它們的軌道偏心率和傾角會和今天的實際情況差很多。

如果我們想同時調整內行星和外行星來建立正確的佈局,成功的概率小於1%。

換句話說,即便只有一顆外行星——即便就是木星——曾經向內太陽系遷徙,內太陽系岩石行星的數量也達不到我們今天所見的4個。類地行星非常脆弱,因此幾乎可以肯定會被甩出太陽系,特別是水星和火星這樣的天體。

最新的研究表明,尼斯模型中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它讓我們了解了外行星,也就是氣體巨行星是如何獲得今天這樣的佈局的;而它的內行星理論多半有問題。大部分岩石行星很可能是在巨行星離開內太陽系後才形成的。正如Kaib和Chambers所說︰

「這提升了木星在類地行星形成前掃蕩內太陽系的可能。巨行星的不穩定不是『晚期大轟炸』的根源,類地行星是在巨行星完成當前佈局後才出現的。」

這就導致我們能夠得出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結論︰早期太陽系不僅可能存在過5個甚至6個氣體巨行星,甚至有過更多的內行星和類地行星。我們今天看到的內行星中有些是倖存者,有些是後來才出現的。我們丟失了早期太陽系的大部分成員。△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5/11/21/62521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捐助,哪怕3元5元也是鼓勵和支持。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相關文章
 
 
更多文章導讀
 
 
 

習近平對奧巴馬掏心窩子…壞事兒了(多圖)
1. 習近平對奧巴馬掏心窩子…壞事兒了(多圖) (404,339次)

2002年:黑色能量光束從空中罩下來護江(多圖)
2. 2002年:黑色能量光束從空中罩下來護江(多圖) (404,025次)

中紀委:幾個官場不是笑話的笑話(圖)
3. 中紀委:幾個官場不是笑話的笑話(圖) (380,759次)

咋沒轟動?英女王與習在馬車內遇險(多圖)
4. 咋沒轟動?英女王與習在馬車內遇險(多圖) (375,216次)

當哀樂響起 胡耀邦女兒看到的畫面令人震撼(多圖)
5. 當哀樂響起 胡耀邦女兒看到的畫面令人震撼(多圖) (374,596次)

官場萬花筒:眼花繚亂 但有規律(圖)
6. 官場萬花筒:眼花繚亂 但有規律(圖) (362,592次)

美加11月1日凌晨2點進入冬令時(圖)
7. 美加11月1日凌晨2點進入冬令時(圖) (344,594次)

劉曉慶有多脦瑟 江澤民有多哆嗦(多圖)
8. 劉曉慶有多脦瑟 江澤民有多哆嗦(多圖) (239,614次)

一個不可思議的新聞引發的深思(圖)
9. 一個不可思議的新聞引發的深思(圖) (207,109次)

巴黎恐襲 死傷近600 目標不是法國(多圖)
10. 巴黎恐襲 死傷近600 目標不是法國(多圖) (205,233次)

臺灣咋不語!馬英九左摟中共右摟江(多圖)
11. 臺灣咋不語!馬英九左摟中共右摟江(多圖) (200,438次)

當代神話故事一縮影:富家子突變IS骨幹(圖)
12. 當代神話故事一縮影:富家子突變IS骨幹(圖) (198,893次)

比利時風力火車來的正是時候(圖)
13. 比利時風力火車來的正是時候(圖) (198,432次)

神祕物體飛來了 印度洋海域被封鎖(圖)
14. 神祕物體飛來了 印度洋海域被封鎖(圖) (190,734次)

小笑話:美總統競選膠着 跑出匹黑馬(圖)
15. 小笑話:美總統競選膠着 跑出匹黑馬(圖) (190,303次)

火星一較大衛星正在幹麼?科學家挺着急(多圖)
16. 火星一較大衛星正在幹麼?科學家挺着急(多圖) (187,456次)

推想行星的神祕 尼斯模型遭到致命一擊(圖)
17. 推想行星的神祕 尼斯模型遭到致命一擊(圖) (186,911次)

宇宙微波背景出現神祕亮點(圖)
18. 宇宙微波背景出現神祕亮點(圖) (186,547次)

別有洞天的神祕地下王國(多圖)
19. 別有洞天的神祕地下王國(多圖) (184,255次)

科學家首次發現暗物質密度最大星系(多圖)
20. 科學家首次發現暗物質密度最大星系(多圖) (183,372次)

澳黃金海岸驚現奇特藍色生物(圖)
21. 澳黃金海岸驚現奇特藍色生物(圖) (182,078次)

習馬新加坡碰面 上天有好生之德(圖)
22. 習馬新加坡碰面 上天有好生之德(圖) (180,107次)

超強天體爆炸 炸出六倍銀河系大的空洞(圖)
23. 超強天體爆炸 炸出六倍銀河系大的空洞(圖) (176,440次)

G20峯會出現個異常現象 視頻被終止(圖)
24. G20峯會出現個異常現象 視頻被終止(圖) (117,942次)

習馬會的這兩個細節  朱立倫沒看懂(圖)
25. 習馬會的這兩個細節 朱立倫沒看懂(圖) (105,828次)

改變格局!習馬會的真正目地與看點(多圖)
26. 改變格局!習馬會的真正目地與看點(多圖) (103,532次)

五中全會結束當天 劉雲山急泄內幕(多圖)
27. 五中全會結束當天 劉雲山急泄內幕(多圖) (103,383次)

不敢跟習近平來哩格兒楞 金正恩現身(多圖)
28. 不敢跟習近平來哩格兒楞 金正恩現身(多圖) (102,636次)

習馬並肩晚餐 圓桌寓意更深遠(圖)
29. 習馬並肩晚餐 圓桌寓意更深遠(圖) (97,486次)

DNA決定的!打斷骨頭66年還連着筋(圖)
30. DNA決定的!打斷骨頭66年還連着筋(圖) (95,319次)

巴鐵把瓜達爾港的土地使用權移交中國(多圖)
31. 巴鐵把瓜達爾港的土地使用權移交中國(多圖) (87,950次)

張高麗咋安排在這個國際會議致辭(圖)
32. 張高麗咋安排在這個國際會議致辭(圖) (87,852次)

習馬會後 北京高調紀念孫中山誕辰(圖)
33. 習馬會後 北京高調紀念孫中山誕辰(圖) (80,289次)

爲善不欲人知──好人「常勇」(圖)
34. 爲善不欲人知──好人「常勇」(圖) (48,169次)

醫院候診區裏感人的一幕(圖)
35. 醫院候診區裏感人的一幕(圖) (47,289次)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enmin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