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中國外交的邊緣化
 
作者:林保華
 
【人民報消息】】「九一一」恐怖襲擊以後,一些評論認爲,因爲美國有求於中共,所以美國會改善同中共的關係而犧牲臺灣,臺灣有些人因此鼓吹「美國靠不住」,有的人甚至於抨擊美國的錯誤政策才導致恐怖襲擊,有的名人更吹捧賓拉登爲其偶像。這些言論弦外之音就是,臺灣不應該同美國繼續維持或加強關係。在美國有難和中共對臺灣的武力威脅下來挑撥臺灣和美國的關係,除了要臺灣向中共屈膝投降,不可能有其他目的。

但是美國的反恐戰爭進行到現在,雖然還沒有取得全面的勝利,但是至少已經給恐怖分子沉重的打擊。而在這過程中,美國沒有被孤立,臺美關係也沒有倒退,反而是同恐怖分子關係曖昧不清的中共,在外交上被邊緣化,想利用美國反恐戰爭撈一把的圖謀沒有得逞。這有以下的表現:

一,不但俄國拉近同美國的關係,連前蘇聯的中亞國家更把軍事基地給美國使用,最後是蘇軍開進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同美國軍隊一起出現在中共的腹背,俄國甚至向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邁進了一步。中共多年來苦心經營以拉攏俄國和中亞國家來抗衡美國而在今年六月組成的六國「上海合作組織」行同虛設而泡沫化。

二,在南亞次大陸的巴基斯坦本來是中共最牢靠的盟友,中共爲此不惜得罪美國而向它輸出核武和飛彈技術;但是在美國的壓力和金錢攻勢下,巴基斯坦倒向美國而離棄阿富汗的神學士政權。而另一個本來同中共關係並不那麼好,但也不願得罪中共的印度,卻搜查和驅逐了中共支援神學士而在印度設有分部的華爲公司。

三,日本先後派出了六艘軍艦出海,其中一艘到東帝汶協助聯合國維和部隊,另五艘在印度洋西岸協助美軍反恐,這是日本戰後首次向海外派出作戰部隊。一向借反日煽動民族主義情緒的中共不但對「軍國主義」的「復活」態度低調,而且在這期間還同日本達成協議,將在明年派軍艦互訪,這也是戰後的首次,日本「皇軍」將再次登陸中國。

四,美國沒有因爲反恐戰爭而放棄它建構飛彈防禦體系的計劃,也不顧俄中的反對而決定自行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一向採務實態度的俄國總統普京反應出奇的平靜,跟在後面瞎起鬨的中共也沒戲唱了,因此也沒有大叫大嚷以免顯得孤立。

五,在「九一一」後美國籌備和發動反恐戰爭期間,一些西方國家和回教國家,乃至俄國的首腦訪問美國,表現出熱絡的關係,熱衷於「大國外交」的江澤民卻沒有乘機出訪大國,只在上海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高峰會議上表演一下,但是會議的主導權也在美國手裏,以反恐作爲主題,似有「喧賓奪主」之嫌。在反恐戰的過程,中共除了唱些「反對一切恐怖活動」的老調外,態度也出奇的沉默,任由美國爲所欲爲。

如果中共上述的外交邊緣化表現是外交路線的改變,倒也體現了「不強出頭」的鄧小平務實精神,或者是因爲中共高層忙於十六大爭位而「攘外必先安內」。但是最近情況又有少許變化,那就是中共外交部長唐家璇十二月中旬在接受<人民日報>的專訪時揚言中共的外交將由守勢轉爲攻勢。但是不清楚他的「攻勢」目標是什麼,難道又要反美嗎?在十二月下旬中共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章啓月也吹噓中共今年外交工作的豐碩成果。

但是看中共的外交主動,一是江澤民在十二月中旬出訪緬甸,一是十二月下旬巴基斯坦總統穆夏拉夫訪問北京。這兩項外交活動的直接目標是對付印度,防止緬甸靠攏印度和支持巴基斯坦反對印度的立場。穆夏拉夫回國後印巴關係非常緊張不能不說沒有一點關係。而北京要以色列爲停止向中共出售預警機付出鉅額賠償也許也是一個外交出擊。這些顯然有礙於反恐國家的團結,間接目標就是美國了。但是由江澤民親自出馬去拉攏被美國視爲「流氓國家」的緬甸,除了證明中共外交的邊緣化和自貶身價外,也不能不因爲同流合污而引起美國的警惕,對改善中共同美國的關係毫無積極作用。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1/12/31/18030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