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城大民主牆擺放的《九評》小冊子和光碟,免費供學生取閱。
【人民報消息】近來多所香港大學學生會的競選風波,掀開了不少內地學生的共青團和少先隊身份。拒共潮湧進校園,退黨義工趁勢推介《九評共產黨》,助內地學生了解真相。最近共產黨一詞成了香港報章的熱點,無論是剛剛落幕的區議會選舉傳出的中聯辦種票醜聞,甚至有共黨幹部當選區議員,還是特首候選人梁振英的地下黨身份,都引發不少爭論。共產黨還殺進了香港校園,多所大學學生會都爆出參選內地學生的共產黨身份。 自認是共黨 內地學生參選遭杯葛 最初爆出赤化風波的是香港嶺南大學學生會。在嶺南大學新一屆學生會選舉中,候選內閣會長廖維懿自認是共產黨員,引起內閣成員互不信任,更有閣員呼籲嶺大學生投反對票,令內閣落選。其後經過一連三天的投票,八成投票學生表明不信任這個共黨候選內閣。 香港人很關注這個自曝黨員身份的內地學生,爲何會主動公開身份?是否帶任務而來?事關香港是一國兩制的地方,共產黨在香港並非合法註冊組織,自然只能祕密活動,加上港人很大部分都是從1949年前後從中國逃難出來,對中共向來反感。所以共產黨在香港一貫都是以地下黨的面目出現。 媒體披露,因爲在參選內閣成員討論六四立場時,廖維懿聲稱自己要保持公立,其後自爆是共產黨員,廖亦披露,有持普通話口音的人支持他參選,但對於是否來自中聯辦,就無回應。 根據美國FBI的數字,中共放人出國,三分之一帶有任務。香港雜誌曾經披露,1997年之前中共在香港有20萬地下黨員,之後隨着兩地來往更加密切,相信地下黨員數目有增無減。廖是否中共安排打入學生會,不得而知。但中共一直想滲透和左右香港學生會是事實,港大就先後爆出多起赤化風波;中共香港區政協劉迺強之子劉方曾經擔任過兩屆港大學生會長,並搞出「港大脫離學聯」風波,還有一屆學生會會長陳一諤,更傳出中聯辦插手助選。 校園爆發「三退」潮 香港城市大學學生11月23日起一連兩天投票選舉新一屆學生會。城大學生會候選內閣1號「百匯城川」傳出有四名中共共青團成員,二十多個香港城市大學的學生在大學裏抗議「校園被共產黨滲入」,要求還校園自由。 一名城大二年級學生強調,絕不會投票給被中共操控的內閣,「因爲如果他們以共產黨利益爲依歸,而不是城大同學的利益爲依歸,會對我們帶來壞影響。」 其後候選內務副會長的楊昊,在投票進行期間在大紀元網站公開聲明退出共青團及少先隊。這位從廣州來香港讀書的青年學子指出,在大陸幾乎所有小學生都被強逼加入少先隊,但自己一直都不願加入共產黨成爲黨員,「因爲地緣關係,我和家人都比較追求民主,也知道共產黨一些負面的東西,所以比較理智。」 對於城大同學們抗拒共產黨及相關組織,楊昊表示能理解,因爲在內地很難會接觸到共產黨一些負面的東西,中共全部是「報喜不報憂」,但是香港有一定的自由,「新聞不會受到很大的壓制,都會很直接地揭露共產黨的壞事出來,所以他們(同學)對共產黨就是特別的批判。」 另一名候選閣員,內地學生吳酉也親自表明,願意透過大紀元網站公開聲明退出共青團和少先隊。 抵制重戴紅領巾 《九評》進校園 自從2004年底大紀元推出社論《九評共產黨》以來,在大紀元網站上宣佈退出共產黨、共青團、少先隊至今超過一億人,其中已故民主元老司徒華,以及多位香港立法會議員都先後參加過香港公開聲援退黨的集會,聲援退黨大潮。 在香港,退黨義工們每天都風雨無阻地堅持向遊客們派發真相小冊子《九評共產黨》,揭露中共迫害人權,迫害法輪功學員等惡行。每天大陸民衆自發三退(退黨、團、隊)的故事比比皆是。據不完全統計,香港共有十多個退黨服務點,每個點每天至少能退幾十人或上百人,一年退近10萬人,見證了三退大潮風起雲湧。 這次校園退黨浪潮之後,有內地學生在城市大學和嶺南大學張羅重新戴紅領巾。香港《南華早報》12月2日的頭版,就報導了部分內地學生在香港戴上紅領巾。同時,有城大學生自發成爲退黨義工,把《九評共產黨》送進校園,並徵得學生會同意,在民主牆擺放《九評》小冊子和光碟,免費供學生取閱,以便了解真相。 記者日前親赴校園採訪,看到這個校園內特殊的退黨點。一位姓黃的內地學生對記者表示,一直很反感共產黨,絕對不會重戴紅領巾,「戴的時候就很反感,只是當時沒有辦法跟風而已,中共肯定是不得民心的。」並很有興趣地取閱了《九評》和九評光盤。 爲何要在香港抵制戴紅領巾,香港退黨服務中心發言人盧潔表示:共產主義的理論是建立在「反天,反地,反人類」基礎上的。所以百年來,共產黨所到之處都伴隨着專制、暴力、貧窮、死亡……「我們希望把這些帶來香港嗎?」 她說,紅領巾也是中共的一部分,曾經戴過紅領巾的人都向血旗發過誓,將命運交給這個邪惡的中共,所以退黨對每個人都很重要。「今天中共對人民犯下滔天罪行,天要清算它,只有退黨才能平安,如果誰在香港宣揚共產主義,不僅會被港人所唾棄,而且將自己生命和共產邪靈綁在一起,是非常危險的。」她呼籲這些內地學生,無論是出於無知,還是中共幕後操控,都要停止這種行爲,「對人對己都有害」。 (新紀元週刊253期,記者梁珍香港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