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江油事件:當霸凌升格為國家暴力,當火星落在乾柴枝(圖) |
|
洪耀南
|
 2025年8月4日,江油市數千民眾聚集市政府前抗議,當局鎮壓,釀流血事件。(視頻截圖) |
【人民報消息】江油事件,看似一場地方維權,卻是一面照妖鏡。幾個少年在校園裡圍毆同齡人,殘暴畫面衝上網絡,讓每位父母心頭一震——如果那個孩子是你的孩子呢?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是,霸凌者竟毫不掩飾地說:「都進幾回了,沒事。」短短一句,赤裸地揭穿了中國的潛規則:有背景、有關係,就可以沒關係。
面對群眾維權,中共基層官員的姿態與這些霸凌少年如出一轍;而中國老百姓,則如那被圍毆的孩子般無力。當一群穿著制服的成年人在街頭群毆公民,暴力的邏輯昭然若揭:權力免責、去人化,以及對「穩定壓倒一切」的盲目崇拜。這不是偶發的道德崩壞,而是制度長年輸出的價值結晶,是一個高度等級化、不平等社會的縮影。
中國的教育與社會化,從兒時起便灌輸服從與權力崇拜——聽話才是「好孩子」,平等與尊重被邊緣化。校園裡,霸凌缺乏有效申訴與處理機制,有背景者往往全身而退,「我爸是李剛」早已成了時代的符號。欺凌不僅被容忍,還被模仿為生存技巧。當這些人進入公權力系統,「以強欺弱」的本能不但沒有被矯正,反而升級為制度化暴力:拳頭換成警棍,受害者從同學變成公民。江油事件的施暴者,多來自政法與維穩部門,自認「代表國家」,於是毆打成了「履職」,暴力也獲得了正當化的幻覺。
在中國的維穩語境中,抗議者會被迅速貼上「鬧事分子」或「境外勢力」的標籤,公民的合法性瞬間被抹除——香港反送中便是最鮮明的例子。他們不再是有尊嚴、有權利的人,而只是需要被「處理」的風險因子。此時,動手不再是恥辱,而是「能辦事」的政績;在體制內,壓得住群眾就是升遷資本。正如蔡奇直言:「對群眾要刺刀見紅。」暴力從被默許,進一步變成了被獎勵。
中共的處理手法早已形成慣性——「反官員,不反皇帝」。中央永遠正確,地方才是替罪羊。從校園霸凌到群體事件,責任一路下推。當輿論沸騰,中央只需拋出幾個地方官員祭旗,就能平息民怨,制度本身卻穩如磐石。權力永遠自上而下,責任則自下而上,替罪羊機制一次次重演,既消耗地方,也鞏固中央的權威。
江油事件還踩中了另一根導火線——經濟的脆弱期。青年失業率高,房地產市場深陷危機,出口連月下滑,民企信心低迷,外資撤離加速。從縣城到大城市,人們陷入內卷、躺平、高失業的荒謬循環。整個社會如同乾裂的森林,焦躁與不滿遍地蔓延,任何一點火星——一次強拆、一宗命案、一次暴力執法——都可能點燃熊熊大火。
歷史上,這樣的星火比比皆是:2010年,突尼西亞小販布瓦吉吉因遭警察羞辱、沒收攤車而自焚,點燃阿拉伯之春;1980年,波蘭格但斯克造船廠罷工,催生團結工會,最終推倒共產政權;1989年,北京天安門的悼胡行動,從學生對改革的呼聲燃成全國運動;2019年,香港反送中再度讓世界見證火種的傳播。這些事件的共通點在於——它們都誕生於經濟壓力與制度僵化並存之時,社會早已乾到只等一根火柴。
今日中國的結構性壓力,與這些案例並無本質不同。房市崩壞意味著中產資產的幻滅,青年失業切斷了一整代人的上升通道,資訊封鎖讓不滿在密室裡悶燒。當生活沒有出路,最細小的不公都會被放大成對整個體制的控訴。江油事件或許只是地方新聞,但在這個時代,它也可能是歷史的轉捩點——不是因為它特殊,而是因為它落在了最乾燥的地方。
它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幾名地方官員的去留,而在於能否成為一代人的覺醒時刻。不是事件在尋找群眾,而是群眾在等待事件。民主從來不是恩賜,而是每個人持續參與、日積月累的結果。當社會裂縫遍布,當乾柴已經遍地,星火不必偉大。那一天,中國人民決定不再沉默,火光就會從縫隙中竄出,燒向整個天空。每一次沉默,都是為下一次爆發積蓄燃料——毛澤東說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正是中共長期竭力維穩的根本理由。
(摘自新頭殼)△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8/14/91832b.html |
|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