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唐青看時事】他是誰?被川普點名立即辭職(視頻) |
|
【人民報消息】8月7日,美國政壇和科技圈同時被一條重磅消息炸響——總統川普直接點名,要求英特爾新任CEO陳立武馬上下台,理由很直接,他和中共有著深厚的投資關係,存在嚴重利益衝突,還可能威脅到美國的科技與國家安全。
要知道,美國總統公開要求一家全球科技巨頭的最高主管辭職,這在歷史上都罕見。川普在「真相社交」上說:「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存在嚴重的利益衝突,必須馬上辭職!這個問題沒有其它解決辦法。」
這背後可不是簡單的人事風波,而是一面鏡子,照出了美中在科技領域競爭的激烈程度。也反映美國對中共滲透美國科技領域的高度警覺。
就在川普發聲前一天,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Tom Cotton)就已經向英特爾董事會主席發信,質疑公司在任命陳立武前有沒有做好盡職調查。他在信中指出,陳立武不僅掌控著幾十家中國公司,還持有幾百家中國先進製造和芯片企業的股份,其中至少八家直接和中共軍方有聯繫。
科頓的連環問題一針見血:
董事會是否早就知道,陳立武在擔任益華電腦(Cadence Design)CEO期間,公司曾在未獲許可的情況下向中國國防科技大學出售受出口管制的軟硬體,並將技術轉讓給相關的中國半導體公司?
有沒有要求他從和中共或中共軍方有關的企業撤資?
在英特爾參與國防部「安全飛地計劃」、拿到納稅人資金的背景下,他有沒有如實披露和中國公司的關係?
這事之所以敏感,是因為英特爾不僅是美國唯一能造高端芯片的公司,去年還拿到《芯片與科學法》裡最大的一筆補貼——80億美元,加上國防安全項目的30億美元。這些錢本來是為了在俄亥俄等地建廠,確保美國芯片供應鏈安全,但英特爾的建廠計劃一拖再拖,從最初預計的2025年量產,推到了2030年、2031年才可能投入運營。
而且,今年4月路透社就爆料過,2012到2024年間,陳立武和他的風險投資基金,對數百家中國先進制造和芯片公司投資了至少2億美元,其中一些直接和中共軍方有關。
風暴很快發酵,不止科頓,至少還有多位國會議員公開發聲,包括吉姆.班克斯(Jim Banks)、里克.斯科特(Rick Scott)、伯尼.莫雷諾(Bernie Moreno)等,質疑英特爾用納稅人的錢,卻找了個和中共資本關係密切的CEO;有人甚至直接喊話,要英特爾立刻把納稅人的錢還回來。
股市也很快給了反應,川普發文當天,英特爾股價立刻跌了3%。接著,四位英特爾前董事會成員罕見聯名,呼籲不僅要處理CEO問題,還要重組公司,把製造部門拆出來,另起爐灶和台積電競爭,守住美國芯片製造的優勢。
面對壓力,英特爾很快回應說,公司和陳立武都堅定維護美國國家安全,會和科頓對話;而陳立武也說,他和總統在國家與經濟安全上的承諾是一致的,公司正在和政府溝通、澄清事實。
短短幾天,這件事從國會質疑、總統點名,到市場震動、前董事會集體發聲,一路飆上了全美熱搜。而接下來,人們更想問的一個問題是:陳立武,到底是誰?
陳立武是誰?與中共的投資網絡關聯
說到陳立武,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芯片創投教父」。
1959年,他出生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在新加坡長大,從小就是別人眼中的學霸。16歲考進南洋理工大學,三年修完物理學位,19歲就飛去麻省理工學院讀核工程碩士。後來因為三里島核事故,他轉行讀了MBA,28歲創辦了自己的創投公司——華登國際(Walden International)。
華登國際原本專注早期科技投資,但在陳立武帶領下,重心牢牢鎖在半導體。30多年裡,他們投了600多家公司,其中光是半導體企業就超過100家,包括中芯國際、兆易創新、格科微、晶晨半導體等一大批中國芯片龍頭。這讓陳立武贏得了個響亮的外號——「中國芯片先生」。
爭議的關鍵,就在這些投資的方向和背景。
華登在中國的布局是全鏈條的:從芯片設計、製造,到封測、設備、下游應用,全都覆蓋,總額至少2億美元。而且裡面不乏敏感企業,比如中芯國際、中微半導體設備公司(AMEC),這些早就被美國政府列入軍方實體清單。陳立武本人還在這些公司的董事會任職多年。美國商務部早在2020年就將中芯國際等列入黑名單,理由是擔心其技術被用於中共軍隊的先進武器。
更敏感的是,2023年7月,美國國會議員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點名華登投資過的深圳雲天勵飛(Intellifusion),這是一家因協助中共在新疆進行監控而遭美制裁的AI公司。華登還投過上海壁仞科技、北京亦莊半導體等在美國出口管制清單上的企業。美國國會調查發現,2015到2021年,華登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投資裡,至少39%流向了中國公司。
錢從哪來?經濟雜誌《連線中國》(The Wire China)的調查顯示,截至2022年,華登替中共政府管理的資金至少有47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國務院國資委和多個省級政府的資金。華登在中國半導體領域的投資額高達8.33億到22.5億美元,早期投中芯國際的金額就超過5,000萬美元。有限合夥人名單裡,至少九家是中國國有實體。
華登在中國的早期投資,還有人脈鋪路。例如,2001年,華登就請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的兒子曾傑夫擔任董事總經理,幫忙打通在華投資通道。這種政商關係,讓華登能切入外資平時進不去的敏感產業。
除了投資網絡,陳立武還有一段讓美國輿論盯緊的履歷——2009到2021年,他擔任美國EDA軟體巨頭益華電腦的CEO。就在他任期內,公司曾向中國國防科技大學出售受出口管制的芯片設計工具,該校被指參與中共核武模擬和軍事研究。今年7月,益華電腦認罪,同意支付1.4億美元罰款。
在商界,陳立武是出了名的拚命三郎,每天只睡4小時,不斷尋找項目、維護人脈。他在矽谷和中國都有深厚關係,也曾在2018年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公開表示,自己「有中國情結」,會在允許範圍內幫助中國企業發展芯片工具和知識產權。華登旗下至少16支基金直接用了「華芯」這個名字——意思很明顯,「中國芯」。
正是這樣的背景,讓美國政界對他既有期待也有戒心:他確實有能力幫英特爾重振製造業務,但他的中國投資網絡,也可能成為國家安全隱患。
華人富豪在美中競爭中的尷尬
從陳立武的經歷,我們其實能看到一個更大的現實——在美中科技競爭加劇的今天,很多在世界科技舞台上功成名就的華人精英,正陷入一種兩難的局面。
時事評論人蕭易在大紀元撰文指出,陳立武不僅是矽谷的「芯片創投教父」,還是一個典型案例:幾十年打拚,贏得了業界聲譽,但因為在中國的投資太多、和中共地方政府和國企基金走得太近,在如今的政治環境下,自然成了美國國會和政府的重點關注對象。
蕭易提到,陳立武的投資版圖有兩條主線:
第一條,是他在舊金山創立並直接控制的華登國際,以及旗下的香港塞納有限公司(Seine);
第二條,是他本人全資擁有的香港薩卡里亞有限公司(Sakarya)。
通過這兩條投資鏈,華登不僅和杭州、合肥、無錫等地的中共地方政府基金聯手,還和中共軍方主要供應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CEC),一起投了6家中國科技公司。要知道,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的下屬企業中國國家電子進出口總公司,曾因幫委內瑞拉搞網絡封鎖和數字監控,被美國制裁過。
事實上,早在1993年,華登國際就在中共財政部和國家科委的推薦下進入中國。早期投的項目,大多有國企背景,比如小天鵝、科龍、創維、邁瑞醫療等。2011年,華登又和中共發改委下屬機構成立了中國第一支半導體產業基金「華芯」,一期5億人民幣,二期翻倍到10億,投了兆易創新、大疆創新等知名企業。後來又和光大控股合夥搞「光控華登」基金,2017到2020年間,幾乎占了美國風投機構在中國半導體交易的40%。
蕭易分析說,這類原本純商業的布局,在美中全面對抗的背景下,很容易被解讀成國家安全風險。換句話說,這些華人科技大佬,一方面是商業成功的代表,另一方面,也可能被看作地緣政治的「靶子」。
其實,陳立武並不是唯一一個處境尷尬的華人科技領袖。澎湃新聞就列舉了如今全球芯片產業的一個有趣格局——頂尖巨頭幾乎都由華人掌舵:英偉達的黃仁勳、AMD的蘇姿豐、英特爾的陳立武,再加上台積電的魏哲家、超微電腦的梁見後。
他們都是在技術和管理上極具天賦、靠勤奮與堅持走到世界之巔的華人精英,本該是華人智慧的驕傲。
黃仁勳:台裔美籍,英偉達聯合創始人兼CEO,從瀕臨破產帶領公司走到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的AI巨頭,與蘇姿豐是遠房親戚。
蘇姿豐:台裔美籍,AMD總裁兼CEO,帶領公司市值從約30億美元漲到2000多億美元,並首次在市值上超越英特爾。
魏哲家:台積電董事長,接替劉德音,曾在德州儀器和意法半導體任職。
梁見後:台裔美籍,超微電腦創始人,把公司做到年營收幾十億美元的規模。
可現實是,中共試圖把全球華人資源都納入自己的產業戰略,讓本來單純的商業成就,不得不背上政治的陰影。
在中共全球科技滲透的背景下,這些華人科技領袖還有可能「置身事外」嗎?
中共的科技滲透模式與美國的「紅線」防線
說完這些華人科技領袖的處境,我們就得問——他們為什麼會被推到這個地緣政治夾縫裡?根子還是在中共的全球科技野心和滲透手法。
習近平把「科技強國」與「民族復興」綁在一起,押注以AI主導下一場軍事革命:共軍要在2030年前形成「演算法作戰」「人機一體」能力,從偵察到精準打擊全面智能化,並以軍民融合擴大軍事能力。屆時中共還將擁有超過1,000枚核彈頭。
習近平同時以「數位絲路」輸出5G、海纜、資料中心和AI、量子方案,藉標準制定與資料掌控建立外國對中共的「技術依賴」,輸出它的極權監控與情報滲透。
那具體怎麼幹?美國FBI的反間諜報告裡點得很清楚:威脅來自中共主導的項目和政策,而不是中國人民。FBI把中共的科技滲透手法,總結成三招黑手段:
統戰與影響:用各種交流、合作名義,建立人脈和話語渠道;
知識產權竊取:通過合作、投資甚至直接盜取,拿到關鍵技術;
網絡入侵:針對企業、學界、研究機構,直接竊取數據和研發成果。
目標很清晰,讓技術、資本和人才的流向更有利於中共的產業戰略。
更危險的是,中共網軍在美國本土長期潛伏。FBI、CIA等揭示「伏特颱風」滲入能源、運輸和供水等關鍵基礎設施,伺機癱瘓美國。美國官方情報指出,北京具備這個能力,並以此競逐全球主導權。
總而言之,中共以AI為槓桿,內造「智能化軍事革命」,外推「數位帝國」,把市場、學界與美國基建變成戰場。這是對全球秩序的顛覆,對美國的系統性威脅。
美國的回應,是劃下多道「紅線」,從資本和技術兩方面卡住中共的手腳。
第一道紅線:資本閘門。
2024年底,美國財政部敲定了對外投資最終規則,2025年1月2日正式生效。半導體/微電子、人工智慧、量子計算被列為敏感領域。
屬於「禁止投資」的,比如高端芯片和設備、軍情監控用途的AI、量子計算及關鍵部件等。
「需要備案」的,一些技術即便沒到禁止級別,但必須向財政部申報。
而且規則引入了「知識標準」,不管你是美國公民、綠卡持有者、在美企業,還是海外分支,只要你明知或理應知道交易會觸碰敏感領域卻仍參與,就可能面臨民事甚至刑事處罰。更狠的是,「禁止知情主導」——哪怕是在海外基金,只要你參與決策,也可能踩線。
第二道紅線:技術閘門。
這主要靠出口管制。最典型的是2022年10月的半導體與AI芯片出口新規,直接鎖住了四個「咽喉點」:高端AI芯片(性能設限,默認拒簽)、EDA芯片設計軟體、先進位程半導體製造設備、設備關鍵零部件。
同時配合「外國產品規則」(FDPR),把美國的限制延伸到全球代工環節,卡住中共最先進產線的可行性。
第三道紅線:盟友協同。
加拿大亞太基金會的分析就形容,這是「小院高牆」戰略——不搞全封鎖,但在關鍵領域筑高牆,精準防護。美國也在推動盟友在對外投資、關鍵礦產安全等方面跟進,不隻影響併購,還會波及企業在華研發和供應鏈布局。
所以,像陳立武這樣的華人科技大佬,即便是靠才華和努力打下的江山,也很難完全避開中共製造的全球科技爭奪戰漩渦。歸根到底,是中共長期、系統、成套的科技滲透,把他們推向了風口浪尖。中共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盯準關鍵技術鏈,把有價值的人才和資源都納入它的控制之下。
川普為何點名?背後的戰略考量
前面我們說了中共的科技滲透套路和它那張全球科技「黑手網」,那川普這次為什麼要直接點名陳立武?其實,這背後是一盤更大的棋——美中在人工智慧和高科技領域的全方位較量。
川普盯的,不是單單一家公司的問題,而是整條技術安全鏈的防護。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未來實驗室主任本.詹森(Benjamin Jensen)今年5月在國會作證時就警告,美國正進入一個全新的「代理型AI時代」——誰掌握核心AI技術,誰就可能主導21世紀的國際秩序。
他警告說,中共不僅在研發上全力追趕,還通過網絡入侵、知識產權盜取、灰色市場採購等方式,繞過出口管制,複製美國的AI模型和芯片技術,這些手段已經從商業競爭升級成了國家安全威脅。
詹森把中共帶來的AI安全威脅,歸納成三大棘手挑戰:
第一,阻斷中共複製AI模型的手段——比如用蒸餾技術、API濫用去低成本訓練自家模型。OpenAI和中國DeepSeek的爭議就是例子:OpenAI指控對方通過大量調用其API輸出數據訓練自家模型R1,僅用約600萬美元就完成,而ChatGPT-5的開發成本高達20億美元。這組數字,正是詹森在國會用來強調技術被低成本複製風險的核心例證。微軟安全團隊還發現了可疑數據提取,這暴露了API安全漏洞。
第二,遏制網絡間諜活動——APT黑客組織偷API密鑰、滲透雲服務,像ASML就曾被前員工盜走關鍵光刻軟體,還在中國繼續運營,甚至被中共封為「小巨人」企業。
第三,突破出口管制防線——就算美國限制再嚴,中共依然能通過第三方和灰色市場拿到先進芯片,然後結合軍民融合政策維持技術追趕。
詹森強調,光靠防禦是不夠的,美國還要主動出擊:加強AI知識產權保護;把AI企業列為關鍵基礎設施,提升網絡安全;必要時打「進攻牌」,包括情報收集、數據投毒、供應鏈破壞等手段。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川普一邊點名陳立武,一邊在推動一套更具進攻性的戰略——把AI競爭直接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BBC報導,今年7月底,川普政府發布了《贏得AI競賽:美國人工智慧行動計劃》,配合三道行政命令,被稱為AI「組合拳」。核心目標很明確,不僅要在技術上壓制中共,還要在國際標準和價值觀上,搶占主導權。主要措施包括:
價值觀防線:推出「防止覺醒AI」行政令,要求參與聯邦合約的AI企業證明模型沒有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偏見,並由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專門檢測中國AI模型是否帶有中共宣傳邏輯。
基礎設施加碼:加快數據中心、芯片工廠等建設,把AI算力和能源供應納入國家安全議程,還計劃建立全國供電保障機制,防止關鍵電力設施被提前淘汰。
開放技術反制:推出「體現美國價值觀」的開放模型,配套「全端AI出口包」,從硬體到治理框架一起輸出,減少發展中國家對中共方案的依賴。
這裡還有兩個細節:
1. 川普撤銷了拜登時期的AI強監管行政令,減少資金流向管制過嚴的州,給AI企業更多發展空間;
2. 在出口管制上保留談判彈性,比如就在《行動計劃》發布前一週,美國突然恢復了英偉達H20推理芯片對華出口許可。支持者說這是談判籌碼,批評者擔心削弱長期限制效果。
專家分析,美國和中共在AI定位上的差別很大,美國把AI的領先當作戰略與象徵性目標,而中共更看重它的實用性,用來推動經濟和鞏固統治。
所以,川普點名陳立武,其實是整盤棋的一顆棋子——既要防止技術、資本和人才被中共滲透,也要確保美國在AI和高科技產業鏈的每一個關鍵環節上,牢牢占據主動。
川普這一套「組合拳」能不能擋住中共的科技滲透?華人精英在這場中美競爭中該何去何從呢?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tangqingnews
歡迎訂閱GJW頻道:https://www.ganjingworld.com/channel/1eiqjdnq7go2ebXA2yTPUSg631de0c
——《唐青看時事》製作組
△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8/13/91827b.html |
|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