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25年4月27日發表
人氣:1,848 分享:
|
|
迎賓禮儀又現變化 再證習失外交主導權 |
|
梅淩霜
|
|
【人民報消息】據中共央視報導,4月23日上午,習近平在北京大會堂為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舉行了歡迎儀式,央視特意強調,這也是全新的國事訪問歡迎儀式首次啓用。
據報,迎接國賓禮儀的新變化主要體現在軍樂團、旗隊、禮炮等方面,即軍樂團由南側調整至北側,從此前兩組122人調整為一組82人;軍樂團禮號手著裝由紅色改為軍綠色儀式演奏服;以往北側旗陣取消;旗隊由26面旗改為22面旗;禮炮炮彈降低分貝,由99分貝降低至89分貝,裝藥量由30克改為10克。
總結來說,新的變化主打是「減」。就是新的迎接國賓禮儀的儀仗隊人數減少,旗幟減少,禮炮彈裝藥量減少,禮號手演奏服由紅變綠。這一變化的背後折射的正是中共黨魁喪失外交主導權的又一個佐證。
自去年7月三中全會習近平傳出中風消息後,其在軍中、黨內的權力被剝奪、弱化的跡象越來越明顯。除了習在軍中的親信一再被清洗,不久前中組部部長李幹傑與統戰部部長石泰峰的對調,則被認為是習喪失人事主導權的信號,而自今年中共兩會後,習的外事活動較以往減少,在4月8日召開的中央周邊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外交思想」徹底消失,似乎也讓人懷疑習對外事的主導權也被剝奪。
之後的4月10日,中共外交部在北京召開了年度駐外使節工作會議,中共政治局委員、外長王毅出席會議並講話,而一直非常重視外交的習近平,此次也並沒有像以往那樣,接見眾多與會的駐外使節。這非常反常。
另一個反常是王毅在講話中居然沒有提到「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導(指引)」等慣常表述,這與以往幾次會議大不不同。而這都在佐證習在外事上也無法像以往那樣大權獨攬了。剛剛的迎接國賓禮儀的新變化,且由央視鄭重說明,是不是在暗示習失去外事主導權?
按照中共的說辭,「外交無小事」,禮賓接待工作是「國家形象的名片」。其中迎送儀式指對外賓的迎來送往,包括交通護衞、禮炮鳴放、儀仗隊檢閱等諸多環節,是禮賓中最為儀式化、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文革後,中共於1980 年將歡迎儀式由機場火車站改到大會堂東門外廣場;1981年恢複國賓車隊摩托車護衞;1983 年恢複儀仗隊分列式表演;1984 年恢複鳴放禮炮,鳴放炮數遵循國際慣例;1989 年不再安排少年兒童和青年參加為外國領導人舉行的迎送活動;2002 年11 月取消在室內舉行歡迎儀式鳴放禮炮;2004 年1月取消國賓車隊摩托車護衞;2012 年3 月,再次簡化領導人出訪的機場迎送人員安排。
顯然,在胡錦濤時期,歡迎國賓的儀式基本是遵循國際慣例,並不張揚。然而,在2012年習上臺後,禮賓儀式開始出現了新的變化,而這與習的外交政策有關。
習在2014 年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提出,「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隨即中共外交部禮賓司制定了新的禮賓規格、儀式,主打體現所謂的「大國風格、大國氣派和大國特色」。依照中共的表述,「十八大以來的外交禮賓工作則突出顯示了習近平的外交風格」。
的確,在過去十幾年間,中共禮賓儀式、規格都出現了新的改變,包括:2013年,國事訪問歡迎儀式首次恢複安排少年兒童隊伍,首次增加吹奏迎賓號角;2014年,歡迎儀式上的三軍儀仗隊首次增加女兵隊員,軍樂團首次增加行進吹奏表演,演奏禮服為紅色;同年恢複國賓車隊摩托車護衞;2018年,對外賓主車抵達路線進行調整,並在沿途增加持旗儀仗兵;歡迎儀式還增加吹奏小號次數、增加女兵方陣、改進軍樂團隊列等。
習三各任期間「氣派」、「張揚」的禮賓儀式、規格,背後是鋪張浪費,在還有無數國人為了生計而奔忙、痛苦之際,中共花費大量民脂民膏在這些並無太多用處的表面文章上,又能贏得多少世人的認同呢?
如今,迎接國賓禮儀再度出現變化,而且趨勢是「減少」,這是不是表明習的大國外交風格正在被摒棄?而如果是,習還具有外事主導權嗎? △
(人民報首發)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4/27/90303b.html |
|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
|
|
|
|
 |
 |
 |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