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與特異功能 (圖)
 
【人民報消息】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樂天,是緊接盛唐以後有名的大詩人。他的詩語言通俗、明白流暢,在風格上自成一體(世稱「元白體」)。他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強調繼承《詩經》「風雅比興」的傳統。《與元九書》爲其詩論綱領,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 他長於各種詩體,特別是敘事長詩,其中《長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而《長恨歌》則被詩評家譽爲千古絕唱。

不像韓愈、杜甫和其他一些大詩人那樣,死後才受到後人的特別推崇,白居易在生時便詩名顯赫,受到舉國上下、甚至國外的崇拜,而且其影響在歷史上經久不衰。在他盛名的二十年時間中,各地寺廟道觀、郵亭等處的牆壁上都能看到他的詩。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野老牧童,不分男女老幼,甚至不識字的老太太,都是他詩歌的忠實欣賞者和積極的傳播者。當時傳抄他的詩拿去賣錢或者換酒、換茶喝的人到處都是;能夠唱誦「長恨歌」的歌妓會擡高身價,自覺與衆不同;甚至外國的宰相也託來朝的商人以百金一篇的奇價購買他的詩作。

白居易一生寫過的「諷諭詩」比別的詩人都多,充分顯示出他關心勞動人民疾苦、同情貧窮受難者的善良本性(最有名的比如《賣炭翁》、《觀刈麥》以及《繚綾》等等),使人至今讀起來還能深切地感到作者善心的巨大感化力量。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在關心和同情窮苦人的同時,他還往往能反躬自問,把自己的優裕生活看作值得羞愧的事情。比如看到飢餓的婦女抱着小孩,在麥地上撿拾別人收麥時掉下的一顆顆麥粒來充飢,他便聯想到自己「不事農桑」還拿「三百石」俸祿,而感到深深的「自愧」(見《觀刈麥》)。

他的善念逐漸使他完全走上了修佛的道路。特別是在晚年,他自號「香山居士」,成爲一個不入廟的修煉者。修佛使他明白了人世間的一切都是有因果關係的,因此在遇到生活中的磨難時(他曾貶官到江州作司馬),就不會象常人一樣地過份憂愁和煩惱。而且他對名利也逐漸地放淡,告誡世人不可過份追求,否則自招災禍,還語重心長地告訴世人,許多人的痛苦都是自己的言行招來的[1]。由於放淡了名利,看透了人生的真相,因此他在修煉中進步很快,並修出了比較強的「宿命通」功能。

盛唐前後,許多朝廷命官和文人都修佛,其中一些人也都知道自己的前世。白居易曾在一首詩中說,「據說房太尉前世是個修佛的和尚,而王右丞(即大詩人王維)前生是一個畫家;我也打坐入定,用宿命通看自己的往世,結果發現我原來的好多世中都一直與詩歌有着不解之緣」[2]。他在這裏告訴我們,原來他的詩歌天才是在許多世中不斷地積累起來的。這一說法爲「天才」找到了最自然的解釋,並且也被當今西方「輪迴轉世」的科學研究所證實。比如一個幾歲的小孩能夠不學自會地開機動船,顯出非凡的「天賦」,但研究發現,他前世是一個機動船的船長,有着幾十年的駕船經驗。

白居易不但修出了比較強的宿命通,他在修煉中的體悟似乎也比一般人高。他在「讀禪經」中寫道,「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詩無大詁,禪無定說。這首禪詩的境界還是讓讀者自己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附註:

[1] 白居易,《感興二首》:「吉凶禍福有來由,但要深知不要憂。…名爲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

[2] 白居易,《自解》:「房傳往世爲禪客,王道前生應畫師。我亦定中觀宿命,多生債負是歌詩。……」

本文所引諸詩,可參《白香山集》,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臺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五十七年九月臺一版;《感興二首》和《讀禪經》載於65卷,《自解》載於68卷。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12/27/24484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