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精品:2.1-1.1:「光」能吸引人吗?(图)
——科学史上的教训
宇清
【人民报消息】在科学史上,对于光是什么,有过很深刻的教训。
物理学家牛顿当时已经名声显赫,到什么程度呢?大家都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被牛顿建立得非常完美了,「我们」只能帮牛顿补补窗户、修修门而已。甚至很多科学家都转行去研究化学甚至更远的学科,认为研究物理学完全没有前途。
这个时候,对于光是什么,牛顿说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没有人敢于反对,否则会身败名裂。而且光的表现也确实如此。首先,光是直线传播的,这是物体由于惯性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一样的。其次,光遇到玻璃而反射的时候,它的规律与乒乓球碰到墙壁而反弹回来,也是一样的规律。能有什么疑问呢?所以,光肯定是一种很小的物质粒子,这是真理。
但是科学家们观察到了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而这些现象通常只有机械波才有。菲涅尔就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有一个迷信牛顿的数学家叫泊松,为了反对波动说,他运用波动方程计算出了一个完全不可能发生的现象:如果有一束光穿过一个小孔,小孔后边挂一个小圆盘,在圆盘后边的阴影区域,适当的位置上,应该会出现一个亮班。
我们都知道这不可能,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这是绝对的真理!」
但是,菲涅尔做出来了!在暗室里面。
这样,光的波动说终于被接受了。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大家把这个亮班称为「泊松亮班」。
并且,慢慢地,波动说又变成了「绝对的真理!」
后来,又有一些新的现象被发现了,如黑体辐射。用光的波动说怎么都无法描述它的规律。有一位科学家,叫普朗克,他突发奇想,把光当成粒子看看如何?结果找出了一个公式,能够非常准确地描述黑体辐射。但他自己都不相信光波会是粒子——这是早就被科学扔进垃圾堆里的东西。
不久又发现了光电效应,用波动说也无法解释。当然,谁也不敢逃出波动说的框框,除了爱因斯坦。他反复做实验,确认实验无误,然后,他采纳了普朗克的猜想,把光当成粒子,写了一个方程,把光电效应的现象完美地解释清楚了。
后来,在1921 年,他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事情还没完,只是不发生在科学界,而是发生在与飞碟的第一类接触事件中。
在很多遭遇外星人的事件中,都有人描述这样的场景:飞碟发出一股柱状的光,光缓慢地下来,罩住他。他像失去重力一样,慢慢地被吸进了飞碟。
在这种描述中,有两个现象超出了现在的科学:一是,光能够缓慢地泻下来,而不是以无法察觉的光速——30万千米/秒。二是,光对人有吸引力,而且比重力还大。
是这些人都在胡说,还是科学对光还远未认识?
对于物质本性的认识,下一个得诺奖的是谁?哦,不对,下一个被打击的是谁?
(人民报首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