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天下奇谭(399)唐太宗施仁政以道德归正人心 连年灾荒却民无所怨
 
张菁
【人民报消息】唐太宗贞观时期,尊崇正道正法,以道德伦理教化民众,施行仁政,开创了中华历史上文化繁荣、政治清明、经济最鼎盛的时期。 太宗以宗教中的“道德”归正人心,达到了法律所无法企及的作用。《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刚刚继位的贞观元年,关中饥荒,一匹绢丝才能买到一斗米;贞观二年,全国闹蝗灾;贞观三年,发大水,年景都不好。但太宗经常关心民众,民众虽没有什么东西吃,但却没有人埋怨。这是因为宗教教化的作用,人心的自我约束力大大增强,出现天灾却没有人怨。 到贞观四年,年景变好。这一年判以死刑的总共才二十九人。当时,东至于海,南极五岭,广阔的唐朝疆域之上,到处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甚至长途旅行都不用带粮食,路上都有人送给。这是怎样的太平盛世景象,可是,这仅仅是战争刚刚过去四年,前三年还是灾年的情况下发生的,为何能达到如此?就是因为道德的教化作用。 贞观时期唐太宗施行仁政,虚心纳谏,政治清明,虽刑罚愈加宽简,但吏治清明,社会安定。太宗从一开始就注重改革极刑,《资治通鉴》记载,太宗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与学士、法官等人议定改革死刑律令,最终放宽了原来五十种处以绞刑的刑罚,改为断右脚趾。就是这样的刑罚,太宗仍嫌太惨。他说:“肉刑废除已久,应以另外的办法代替。”后来,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请求将原来的绞刑改为加重劳役流放三千里,时间三年,太宗同意了,下诏书实行。 太宗对身边的臣子说:“古时候用刑时,君王因此取消音乐减少饮食。我宫廷内没有常设音乐,且每到罪犯用刑时我都不食酒肉。” 唐太宗施仁政,其下的官员也多以仁爱、宽恕为政。《唐书》记载,贞观元年,青州因发生谋反事件,监狱里抓满了人。太宗下诏派薛仁师去复查案件。薛仁师到后,就给所有犯人打开枷锁,并供给饮食,送水洗澡,最终只查办了为首的几个人。官员孙伏伽怀疑他平反的人过多,薛仁师却说:“大凡处理罪案,应当以仁爱、宽恕为本。难道只为自己不被上面责难,就明知有冤也不救吗?如果触怒了皇上,即使以身殉职,我也在所不惜。”后来太宗下诏派人查问,才知道平反的人果然是冤枉的。 太宗虚心纳谏,从仁出发,从不以个人的喜好而违背法律的严肃性。兵部郎中戴胄公正耿直,太宗就提拔他为大理少卿。因为在选拔人才中经常出现假冒资望、祖阴的人,太宗就下诏命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者处死。没有多久,有假冒事件被发现了,太宗就想要杀这个人。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该流放,太宗生气地说:“您要守法,就要使我失信吗!”戴胄说:“陛下您的命令是出于一时的喜怒,而法律却是国家取信于民的根本。陛下痛恨选拔人才作假,因此就想杀了他。但当已经知道了这样不行,就应当以法律为准绳。这就叫忍小忿而存大信。”太宗欣慰地说:“您能执法,我还有什么担忧呢?”戴胄经常不顾情面犯颜执法,言如泉涌,太宗都能听从他,这样使得国家没有冤案。 唐太宗奉行道德教化、政治清明、重视民生、倡廉用贤、广开言路、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时期是历史少有的太平盛世,被誉为“贞观之治”。 参考资料:清《安士全书》 (人民报首发)△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1/10/92964.html
打印机版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2025年11月10日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