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中國學術造假系統化假論文生產線有市有價
 
林淦峰
 
【人民報消息】「只要你有錢,他們就可以滿足你的要求,不管是一萬字,還是十幾萬字的論文都可以﹗而且他們會根據你的要求,對你提出的收費也不一樣﹗」曾經是山東省煙台魯東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的孫富貴,對於中國大陸的學術造假,不單是完全不覺得驚訝,而且淡然向美國之音談及,在中國學術界只要有錢就是萬能的現實。 據美國之音報導,接近四十歲的孫富貴,對中國歷史從事研究的多年,然而在2022年3月,他卻因為反對校方的防疫政策,在校內舉牌抗議,而被開除了學年,並被當局監禁半年後獲釋。雖然人身重獲自由,但他的學術研究工作生涯已經無法繼續下去。雖然他在接受美國之音記者訪問時強調,他的研究工作多半是一個人在做,比較少跟研究所的同學交流,自己也從沒有接觸學術研究造假的事,可是他說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中國大陸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學術造假,已經四處氾濫,甚至成為產業鏈。 孫富貴告訴美國之音:「如果你在經濟上沒問題,就可以把研究交給其他人幫你做,不論是發論文還是找刊物,都有這樣的一條龍服務。而且不只是學生,連老師找這些代筆的情況也不意外。」他強調現在的學術造假系統,甚至可以幫你找到管道發表論文,他繼續說:「要在中國正規的刊物發表論文是比較困難,尤其是我們歷史系統相對更困難。所以中國大陸會有一些比較低檔的學術刊物,就是因為學生和老師都有發表學術論文的要求。這些刊物的存在意義,並不是要發表多好的言論,或是讓人看到多麼了不起的學術成就,它們的目的是滿足學生和老師發表論文的需求。」 中國大陸在學術研究上的造假,早已不是什麼秘密,只要在網上搜尋一下,便可以很容易找到很多案例。中國大陸學術研究造假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大陸的大學普遍以升遷及增加研究資源為誘餌,鼓勵教職員多發論文。《日經亞洲》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在去年發表的論文總數,佔全球發表論文的24.6%,比美國高出8.5個百分點。而在最常發表論文的一成發行商刊物中,中國出品的論文數量更佔全球總數的三成。不過另一方面,也形成中國學術研究界為了跑數量而不惜造假的風氣。根據科學權威雜誌《自然》在去年十二月發表的報告顯示,在2003至2022年間的撤回論文數量排行榜上(只計算發表超過十萬份論文或報告的國家),中國是排在全球第四位,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和俄羅斯三個國家。報告顯示中國在2003至2022年間,每一萬份論文就有超過二十三份被撤回。 光是2022年,中國全國就至少爆出七宗學術研究造假的醜聞,從北京、西安、廈門、蘇州,甚至中共中央黨校也有。中央黨校博士後王曉偉偽造身份,冒充莫斯科國立大學外籍教授,以及中國政法大學研究員,事件遭莫斯科國立大學踢爆,引起當時社會廣泛討論。而其他人士的造假被揭發後,最終結果是被迫辭職,甚至是遭撤銷博士及碩士學位。 湖北省武漢的華中農業大學,就在今年一月爆出有十一名學生聯合檢舉教授黃飛若涉嫌論文抄襲、篡改實驗數據及圖片等。雖然黃飛若最終遭校方停止所有職務,卻再次引起中外人士關注中國大陸學術造假的問題。 中國大陸的學術研究造假產業鏈系統,發展的廣度或許超乎不少人的想像。學生和老師固然可以在「有需要」的時候,就花錢找人做他們想要的論文,甚至找到途徑刊登,以達到獲取好成績畢業甚至升遷的目的。就算學生和老師沒有動歪念,也有可能被產業鏈系統的人士主動出手引誘,從而跳進學術造假的產業鏈當中。 在中國心理學界被譽為「記憶引擎之父」、曾任河南省鄭州大學一間研究所所長的楊寧遠教授,就坦言本來不相信中國學術研究造假,甚至覺得是「天方夜譚」,可是後來常聽同事說需要文章的話就可以花錢買,聽多了就逐漸相信。到了後來,更不斷有陌生人打電話給他,表示只要他出錢,就可以幫他發文章,可是他知道這些報告都是抄襲而來。楊寧遠表示至少接過十多次這樣的邀請電話,接到最後他自己也麻木了,後來只要聽到這些就一口回絕。 而且楊寧遠更向美國之音分享了一個荒謬的故事:「我認識一個朋友,他​​親口告訴我,他一共幫了八個人寫了博士論文,一篇收兩萬元人民幣,這些博士最終都過了關,有趣的是我的朋友自己根本不是博士﹗可見中國大陸的博士,水分到底有多大﹗」所以楊寧遠慨嘆,中國學術研究界已經是全方位腐敗,所以這些事會發生是一點都不奇怪。到底有多少人還是真正去做研究呢﹖ 就像有多少人真的認真當官,為老百姓服務,真正做獨特文章的人非常少。 由於中國大陸學術造假氾濫,這種狀況也對大學生進行研究造成了很大困難。在北京一所大學就讀四年級的張明信,坦言本來在中國的社會和政治氛圍下,要找資料搞研究或交功課已經很困難,可是學術造假問題嚴重,令他更難以找到正確可靠和可用的資料。他告訴美國之音:「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研究都是抄襲,造假也不是什麼秘密,只是這樣做會讓研究做得很困難。在政府嚴控下,有很多數據是難以搜尋的,尤其是有些題目比較敏感的話,比如要做社會調查,肯定是非常困難。因為人們在發表相關言論時,政府必定會審查,一不小心甚至可能被送進監獄。」△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3/2/81046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