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澳洲學者寫「左禍」對中國影響 批習近平極權復辟導致動盪
 
【人民報消息】中國近期發生多宗襲擊事件引發各界關注,從事中國研究多年的海外學者馮崇義表示,這是中共走極權復辟之路失敗,社會在戾氣爆發下,導致社會底層互害模式的後果。他在新作以歷史脈絡解構中共的極權管治,認爲黨國和民間社會錯過和解時機,與習近平上任後,政治上往左走和開倒車有關。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教授馮崇義推出新作《左禍百年中國國殤》,以歷史脈絡談中共「以俄爲師」,用列寧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取代中華民國的憲政民主路,把中國推向極權的道路,並解構中共在不同時期的極權管治特徵。他接受自由亞洲電臺訪問表示,中共統治中國75年,共分三個階段,在毛澤東極權時代後,中國曾在鄧小平至習近平上臺前的後極權時代,曾經出現變化的機會,但習近平上臺後情況急轉直下。 馮崇義說:「習近平上臺接班時候,一邊是維權運動風起雲湧,一邊是維穩體制強力打壓,兩邊對峙。在這種環境底下,它(民間社會)本來是有機會跟黨國做一個和解,尋求一個新路和制度上的安排。這個機會被習近平打掉了,就是習近平要極權復辟,就是他要回到毛(澤東)那種極權統治,這個是一個最壞最壞的下下策,對社會造成巨大的折騰。」 改革開放讓公民意識覺醒 破壞習近平極權復辟之夢 馮崇義表示,過去幾十年,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的影響下,與西方接軌,黨國體制用打壓和洗腦等方式,也不能完全消滅民間已萌芽的公民意識,近年的白紙運動就是例子,直言習近平不能在中國再複製毛澤東時代。 馮崇義說:「毛澤東和習近平都是極端主義者,但是習的極權跟毛的極權有時代性的差別。毛時候,大家都視毛澤東爲神,對馬列主義是不能褻瀆的,是發自內心的。最高指示下來,要遵從毛說的任何話。這些年因爲網際網路的興起,整個社會進行自我啓蒙,民間的權利意識、民主法治這些理念也起來。上萬箇中國式網路敏感詞,小熊維尼、兩百斤等各種各樣對他(習近平)的醜化,對他沒有一點尊敬,不要說崇拜了。所以習近平的極權是回不到毛那個時代。」 馮崇義:習近平對內外民間力量大清洗 堅持極權復辟 馮崇義表示,習近平至今也沒有放棄走極權復辟的路,並以他上任後對內消滅維權律師和公民社會等民間力量,用暴力消滅教培行業,以及針對馬雲等企業家力量發展等方法,削弱民間在社會和經濟的影響力,同時,以重判楊恆均和打壓香港恐嚇海外的反共聲音。 馮崇義說:「對外來講,就是習近平上臺之後,要消滅所有反對力量。像楊恆均本來相當溫和的在體制內發言這些人,也被定爲敵人來清理,所以楊恆均就變成一個殺雞儆猴的犧牲品。爲什麼它(中國)會對楊恆均判刑這麼重,就是要作爲一個指標,就是你在體制內出來,你要是有異心、你要反我,那我就要你的命。他們掌權,楊恆均也好,香港這些民主自由人士也好,甚至像黎智英這樣一個報人都不能兼容於中共這個統治者,都要被滅掉。」 極權復辟高壓導致社會戾氣爆鍋 引發底層互害模式 馮崇義留意到近期中國社會發生多起襲擊事件,認爲是在極權復辟的高壓和經濟下行的壓力,使民間社會的戾氣無處釋放有關。 馮崇義說:「極權復辟必敗無疑,但不妨害他授權作惡和迫害人。那就是因爲『左禍』阻擋整個中華民族走正常的路,強迫社會走向深淵。他就跟已經變化了的人發生衝突,變成民怨沸騰的一個社會。這些人不滿社會,但是他又沒有勇氣去對政權做反抗,然後就去發洩,造成社會動盪和底層互害這是最可怕的。」 馮崇義表示,雖然極左路線目前的力量很大,但他們只佔中共領導層的少數,而且紅色江山的第三代不能像第二代一樣有能力接班,他還表示,公民社會即使受到打壓,但並沒有完全消失,只是潛伏待變,相信左右的兩股力量仍然有角力的空間。△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11/27/86823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