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初婚稱"結髮" 再娶叫"續絃" (圖)
 
容乃加
 
「結髮夫妻」傳遞傳統婚禮中隱藏的美好文化。

【人民報消息】《幼學瓊林》有言:「良緣由夙締,佳偶自天成。」又說「結髮系是初婚,續絃乃是再娶」。那麼「結髮」和「續絃」的說法源自何來呢? 結髮 中華文化把夫婦之義看得很重,所以很重視婚姻之禮。《周禮》說結婚的意義:「敬慎、重正,而後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周代的禮儀告訴人,婚姻始於「敬慎」,始於「重正」,保持敬慎的心態、正式締結婚姻,這是爲自己的甜蜜家庭鋪墊穩固的基礎。 因此,明媒正配的婚姻,自古以來最被重視。「結髮夫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初次婚姻的配偶。「結髮人」是元配妻子的專稱。那爲何稱「結髮」呢?這是從婚禮中得來的名詞。 《儀禮.士昏(婚)禮》中記載:「主人入室,親脫婦之纓。」結婚之夕由新郎親自解下新娘系發的彩絲帶。周代婚禮有「脫纓」之禮,但還沒有見到「結髮」的做法,而漢代詩中就出現「結髮」一詞,如蘇武詩:「結髮爲夫妻,恩愛兩不疑」;同樣在漢代樂府古詩《孔雀東南飛》中也有「結髮同枕蓆」的詩句。 可見最晚在漢代的婚禮中就有了「結髮」之禮。洞房之夜,新郎新娘依照男左女右之序,各剪下一綹頭髮綰結束髮,作爲永結同心的信物。這是古人婚禮中的重頭戲,「結髮夫妻」的說法就從這古禮來的。 這種古禮,宋代民俗中也有記載,《東京夢華錄.娶婦》中載有「結髮」用品:「男左女右,留少頭髮,兩家出匹段、釵子、木梳、頭須(紮在髮髻上類似穗子的裝飾品)之類,謂之『合髻』。」男女雙方在結婚時出的匹緞、釵子、木梳和少許頭髮,都是用來「合髻」(「結髮」)用的婚禮必備用品。結髮之後,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酒」(交杯酒)。 宋代用「合髻」一詞代替「結髮」,作爲男女結合爲夫妻永結同心的象徵,兩者意義相通,「髻」字在古代通「結」,《說文》新附說:「髻,緫(通總)發也。……古通用結。」 唐代晁採《子夜歌十八首 其一》具體描寫了夫妻結髮的情境:「儂既剪雲鬟,郎亦分絲髮。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 夫妻結髮,表示雙方永結同心的堅定心意,也是一種誓約,如古人詩中所吟的情義:「結髮爲夫婦,契闊誓偕老」。所以只有初次婚姻的元配(原配)夫妻才稱爲「結髮夫妻」,元配妻子才稱爲「結髮妻」。 續絃 古時以琴瑟(瑟琴)比喻夫妻,起源甚早,見《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後人從而就以琴瑟比喻夫妻,琴瑟調和、琴瑟和鳴比喻夫妻情感諧調融洽。如明代楊士奇《陳烈婦詩》所吟:「結髪爲夫妻,調琴弄瑟兩相宜。」《醒世姻緣傳》第五二回描述夫妻感情融洽如琴瑟調和:「少年夫婦,琴瑟調和,女貌郎才,如魚得水。」 琴瑟的絃斷了指妻子亡故了,斷絃後須續新弦才能再彈曲子,因此男子喪妻後再娶稱爲「續絃」。 「結髮」不僅是婚姻初結的甜蜜詞兒,更是百年的期許。結髮合一身,男女雙方爲共締家庭而放下自我是婚約的真諦,也是個人走向成熟的開始。經過婚姻相處的歷練,擔當起對誓約的責任,才得有「結髪夫妻日月長」的雋永回饋。△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0/11/1/71655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