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复兴传统文化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多图)
 
李辉
 
徽州古城歙县。
徽式古宅。

【人民报消息】(人民报编者按︰中共破坏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从一切方面入手,连地名都不放过。但地名恰恰与历史无法分割,改掉了地名,就失去了那段历史。有人认为,当时为了促进旅游,将徽州改成黄山,这样获得的经济利益是非常短暂的,而其毁掉的是与历史、文化的纽带,断了「回家的路」。 今年3月30日,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李辉在微信公号「六根」上发表《徽州,归来吧!》一文,随后4月13日在《人民日报》第5版评论版刊发署名文章《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文章称︰「『徽州』(今黄山市)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 安徽省黄山市,原名徽州,是宋宣和三年(1121年),在平定方腊之乱后,将歙州改名为「徽州」,1987年11月27日,徽州地区被取销,改成黄山市。 李辉还写道,说到襄阳,会想到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想到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到荆州,会想到「大意失荆州」;说到衡阳,会想到高适的「衡阳归雁几封书」;说到徽州,会想到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试想,如果将「襄樊」、「荆沙」、「黄山」在诗句中予以替换,今人与后人的感受,又该如何?幸好衡阳、泰安等地名依然安在,不然,多少经典诗词,将从此失去地名带来的历史内涵和乡愁。 5月28日,一场纪念「徽州」得名895周年的座谈会在安徽黄山举行,期间「徽州复名」成热点话题。有学者认为「地名」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历史传承的重要标记,离开了这些标记,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些反对声音认为,改名将付出巨额的行政开支,支持者则直言,「原来改掉不提成本,现在改回去就提成本,这是偷换概念。该花的代价必须付出。付出的成本是对我们过去不尊重历史,不尊重文化的补偿。这是给我们一个机会,去敬畏历史,敬畏地名文化。」 下面让我们看看李辉为徽州恢复历史地名所写的三篇文章︰「可惜从此无徽州」、「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徽州,归来吧!」。 ◎可惜从此无徽州 稍有历史知识、文化知识的人,几乎都会知道徽州。一个「徽」字,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含量。 徽州,早在秦汉时期设郡,北宋时期正式建徽州府治,已有长达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民风民俗,这一切使徽州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徽州,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区域性文化的一个经典之作。 写建筑史,不能不提到徽派建筑。粉墙青瓦,木刻砖雕,明清遗韵,至今令观光客、令研究者流连忘返。 说起商业,少不了徽商的风光。「无徽不成镇」,这个说法是当年历史上徽商崛起的最好印证。 说起京剧,谁人不晓徽剧?二百年前「徽班进京」,拉开了京剧历史的序幕。 文房四宝中,徽州的徽墨、歙砚,大名鼎鼎,历久不衰。 朱熹、戴震、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批著名历史人物,为他们的故乡赢得了荣光。 安徽省的名称,更是少不了这个「徽」字。 徽州,是历史,是文化,是现实与传统连接的不可缺少的一环。 可惜,这个地名如今消失了。 徽州易名黄山,一个直接的弊病立即表现出来。 屯溪实际上与黄山有相当远的距离。据有关材料,这里距黄山南门75公里,距北门131公里,距西门140公里,距东门96公里。徽州地区改为大黄山市之后,原徽州地区各县为了发展旅游,纷纷打出「黄山」的牌子。屯溪火车站改为黄山站,屯溪机场改为黄山机场。 ◎请来黄山,丢掉徽州 著名风景胜地黄山,八十年代进入开发高峰。最初于1983年设立的黄山市(俗称小黄山市),管辖范围主要限于黄山风景区周围。其市府所在地太平县城,与黄山紧邻,推窗即见黄山景色,距九华山风景区也只有40公里。此时的黄山市,与徽州行署所在地屯溪遥相呼应。原徽州行署所在地屯溪,是徽州文化的中心城市和依托城市,屯溪老街、歙县牌坊、黟县民居,构成了一个完美的人文景观区域。可以说,此时的黄山市与徽州,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双翼并存的良好形态。 但是,1987年,黄山市扩大至大部份徽州地区,市中心搬至屯溪,徽州地名取消,易名为黄山市(俗称大黄山市)。岩寺离黄山60多公里,也叫黄山南大门,歙县离黄山80多公里,对外也称黄山脚下,甚至远离黄山一二百公里的地方,饭店、旅行社、旅馆都挂上了「黄山」的桂冠。 真正不方便的是游客。兴冲冲下了车下了飞机,以为到了黄山,谁知却迟迟难见黄山真面目,结果不得不再长途跋涉。实际上,从旅游角度看,所谓黄山市,不过是一个黄山南部地区部份游客的中转站。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徽州」作为地名从此再无踪影。历史悠久的徽州,被一座山一口吃掉。「皖南处处皆黄山」,这是一些有识之士的自嘲和无奈。 ◎地名是历史文化 历史不能割断,文化不能串位,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更换,应该慎之又慎。历史文化,不是几个空洞的口号,也不仅仅是教科书上几个简单的概念定义,更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个领域和角落。作为地名这样一种特殊的语言形象,它更有其响应的稳定性、丰富性。特别是类似徽州这种类型的地名,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尊重历史,尊重文化,首先就在于珍爱历史的赐予,而非忽视它们,甚至无所谓地抛弃。重视自然风景区的价值,开发旅游资源,并不意味着消解传统文化,淡化历史形象。一个疑问是︰失却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旅游又如何真正发展起来? 在民政部召开的一次关于「地名」问题的专题座谈会上,专家们曾指出︰「名山大川在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心目中,已形成特定形象,不宜扩大其名称的指称范围,以避免造成名称的泛指、泛用,避免造成特定空间形象和地理区域范围上的名称混乱,现行政区名称无任何弊端,无任何不妥之处,且沿用已久,如『泰安』之名,不仅是由『泰山』派生出来,而且取名高雅,含义健康,不必改名为泰山市。」 专家们的意见无疑是尊重历史文化,符合地名规律的。几年前,湖北省的沙市和荆州合并时,舍历史悠久的荆州地名而不用,改为「荆沙市」,是一个明显的失误。经过舆论和各界人士的努力,湖北省政府于1996年12月发出通知,将「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尊重历史文化的赐予,堪称明智之举。 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农村逐步向城市的过渡,地名的更换必然会越来越频繁。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尊重历史和文化,如何遵循地名规律,值得重视,值得研究。 但愿名山大川吃掉历史文化的事情不再发生! ◎徽州,归来吧!

安徽省黄山市原名徽州。
吴冠中在徽州宏村的写生作品。

或许受到恢复「荆州」地名的影响,我想到了另一个地名的消失与恢复,这就是「徽州」。在某种程度上,我甚至觉得,近几十年来,中国地名消失最让人遗憾的,莫过于鼎鼎大名的「徽州」被改为「黄山市」。 其实,在荆州地名恢复之后,我还写过一篇《可惜从此无徽州》,1998年4月17日,发表于《人民日报》「大地周刊」。在《可惜从此无徽州》文章开篇,我以「天下无人不识君」为小标题谈「徽州」的重要性︰ 稍有历史知识、文化知识的人,几乎都会知道徽州。一个「徽」字,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含量。 徽州,早在秦汉时期设郡,北宋时期正式建徽州府治,已有长达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民风民俗,这一切使徽州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徽州,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区域性文化的一个经典之作。 写建筑史,不能不提到徽派建筑。粉墙青瓦,木刻砖雕,明清遗韵,至今令观光客、令研究者流连忘返。 说起商业,少不了徽商的风光。「无徽不成镇」,这个说法是当年历史上徽商崛起的最好印证。 说起京剧,谁人不晓徽剧?二百年前「徽班进京」,拉开了京剧历史的序幕。 文房四宝中,徽州的徽墨、宣纸、歙砚,大名鼎鼎,历久不衰。 朱熹、戴震、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批著名历史人物,为他们的故乡赢得了荣光。 安徽省的名称,更是少不了这个「徽」字。 徽州,是历史,是文化,是现实与传统连接的不可缺少的一环。 可惜,这个地名如今消失了。 八十年代徽州地区与黄山市行政区划变化图示。 《可惜从此无徽州》一文发表后,顿时引发各方反应,我们先后收到几十封读者来信,大部份赞同恢复徽州地名,包括黄山市的多位读者。当时,陶行知夫人吴树琴健在(2003年去世,享年88岁),与陶行知同是徽州人。她从南京致信于我,非常赞同我的意见。我们将信压缩后,以《陶行知夫人致信本报恢复徽州地名是明智之举》为题发表。 转眼间,恢复徽州地名的这一呼吁竟然18年了。黄山市还是黄山市,徽州依旧呼之难出。恢复徽州地名,久久未能实现,心里纠结却始终难去。关注和忧虑,常在心中。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对传统的重视,知道了对历史的敬畏。当然,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对于「徽州」这样极其重要的历史地名,却值得付出一定代价予以恢复。没有徽州,哪里有「安徽」?其实,这些年我们做的许多事情,都是在弥补过去的轻率、无知造成的恶果。某种意义说,在用新的努力和改变,为历史还债。如果我们这一代不「还债」,不纠正错误,后人会以什么样的眼光审视我们? 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无疑给了我们一次新的契机。通过普查,来一番梳理,让中国的地名更带有历史沿袭性,更具有传统文化特色,让新起的地名更能体现中文之美,更能有丰富内涵。 当然,还需要各地政府,有勇气面对过去的错误。譬如徽州,将这种改错的著名地名重新恢复,这才是对历史、对文化的真正珍爱与敬重。 寄希望于安徽! 徽州,徽州,归来吧!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慎重更换地名,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 前不久,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会议。民政部部长特别强调了地名的文化传承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尊重,点出了地名频繁更换的症结所在。 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地名,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即便远在他乡,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故乡名字。我们常说珍爱乡愁、寻找乡愁,这乡愁,就融在地名中。 曾听某省的民政厅干部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兵到了台湾一直没能回到大陆,身体不好不能回到家乡,就让孩子回来寻根,找他生活过的地方。孩子归来,根据地名按图索骥,却难以找到,原来这个地名早已消失。最后,找到民政厅,翻阅档案,才找到原来的地名。这位老先生写信来感谢民政厅同志,并说︰「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地名,我们回家的路。说得多好!地名,在海内外华人眼里,在所有寻找乡愁的人们心中,就是一条回家的路。即便不在这里出生,那也是祖辈的根,后代依旧将心底的那份乡愁,与那个遥远的地名联在一起。曾任文化部部长、全国文联主席的周巍峙,他爷爷那一代逃荒离开徽州,虽然周巍峙没有在徽州出生,但徽州一直在他心中。他的儿子周七月说,父亲一直想找到徽州的家乡,并且认为徽州地名被黄山替代,是一大遗憾。他根据父亲提供的堂号,前往徽州,找到了祖辈生活过的村庄和祠堂。去世两年之前,周巍峙在妻子陪伴下,终于回到徽州祖籍所在地,了却心愿。踏上这条回家的路,他等待了90年。 回家的路,到底有多远?有多近?对于所有人,远与近,在乡愁中,在梦中。 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显然需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份,存在于史书、碑刻、文学经典之中。如果轻率地将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会被消解。陕西汉中的勉县,是武侯墓和武侯祠所在地,因汉水称作沔水,历史上曾叫沔县。上世纪50年代初,因考虑到「沔」字不好写,便改为「勉」。汉水流至湖北,一个县叫沔阳,和沔县的「沔」是一个字。前些年改名叫仙桃市。远远近近的人,都熟悉沔阳三蒸、沔阳花鼓戏,可如今,一个「仙桃」,令「沔阳」失去了多少历史内涵。 说到襄阳,会想到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想到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到荆州,会想到「大意失荆州」;说到衡阳,会想到高适的「衡阳归雁几封书」;说到徽州,会想到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试想,如果将「襄樊」「荆沙」「黄山」在诗句中予以替换,今人与后人的感受,又该如何?幸好衡阳、泰安等地名依然安在,不然,多少经典诗词,将从此失去地名带来的历史内涵和美感。 慎重更换地名,其实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在更换地名之际,我们需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任何一个地名,都是在悠久历史中形成。「邯郸」这个地名,延续两三千年,不是依旧与人们同在吗? 当然,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无疑给了我们一次新的契机。通过普查,来一番梳理,让中国的地名更具有历史沿袭性、更富有传统文化特色,让新起的地名更能体现中文之美,更有丰富内涵。当然,这需要各地政府,有勇气面对过去。 珍爱地名,回家的路,再远,也很近。△ (略有修改)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6/6/5/63602.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相关文章
 
更多文章导读
 
 
 
 
 
 
 
 
 

文革彻底歇了吧!红太阳下的凄风苦雨(多图)
1. 文革彻底歇了吧!红太阳下的凄风苦雨(多图) (478,197次)

历史回顾:“五·一六通知”和“二月提纲”(多图)
2. 历史回顾:“五·一六通知”和“二月提纲”(多图) (466,931次)

马国的非常离奇新闻与江泽民有关(多图)
3. 马国的非常离奇新闻与江泽民有关(多图) (461,632次)

复兴传统文化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多图)
4. 复兴传统文化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多图) (405,499次)

德国制表业为何再现曾经的辉煌(图)
5. 德国制表业为何再现曾经的辉煌(图) (394,497次)

习近平两个讲话让江系个个抖抖(多图)
6. 习近平两个讲话让江系个个抖抖(多图) (220,559次)

人需反省!埃特纳火山喷发爆闪电(多图)
7. 人需反省!埃特纳火山喷发爆闪电(多图) (216,548次)

哭笑不得!江当政又一起情人节命案(多图)
8. 哭笑不得!江当政又一起情人节命案(多图) (195,439次)

互为手眼默默植树 14年荒滩变密林(多图)
9. 互为手眼默默植树 14年荒滩变密林(多图) (194,394次)

韩春雨滴水穿石 一鸣惊呆地球村(多图)
10. 韩春雨滴水穿石 一鸣惊呆地球村(多图) (193,855次)

三呆婊制造了一个酷刑冤案的时代(多图)
11. 三呆婊制造了一个酷刑冤案的时代(多图) (185,791次)

新西兰唯美萤火虫洞 璀璨如夜空(多图)
12. 新西兰唯美萤火虫洞 璀璨如夜空(多图) (183,210次)

习发惊人言论 科技界即将大地震(多图)
13. 习发惊人言论 科技界即将大地震(多图) (143,223次)

党折腾!万里公开真相 习登上黑瞎子岛(多图)
14. 党折腾!万里公开真相 习登上黑瞎子岛(多图) (126,406次)

折腾一年,最高检还得乖乖面对终身追责制(图)
15. 折腾一年,最高检还得乖乖面对终身追责制(图) (110,951次)

争鸣杂志编造的薄熙来离婚情节挺哏(图)
16. 争鸣杂志编造的薄熙来离婚情节挺哏(图) (110,294次)

逆邪党而行 习近平一石激起千层浪(图)
17. 逆邪党而行 习近平一石激起千层浪(图) (107,659次)

金三胖弃江 给习捎口信儿不折腾(图)
18. 金三胖弃江 给习捎口信儿不折腾(图) (105,359次)

奥巴马提名同性恋任陆军部长 参议院一致通过(图)
19. 奥巴马提名同性恋任陆军部长 参议院一致通过(图) (99,094次)

20. "诚信警钟"不是敲给穷人的(图) (91,574次)

四川孩子上学爬藤梯 多名村民摔死(图)
21. 四川孩子上学爬藤梯 多名村民摔死(图) (89,146次)

历史之谜:林彪究竟是不是叛逃了(图)
22. 历史之谜:林彪究竟是不是叛逃了(图) (88,001次)

丹德拉神庙地下室的惊人秘密(图)
23. 丹德拉神庙地下室的惊人秘密(图) (80,975次)

塔罗牌占卜抓到杀人犯 英国警方大惊(多图)
24. 塔罗牌占卜抓到杀人犯 英国警方大惊(多图) (69,744次)

老人房子借褓姆住 14年如今要不回来(图)
25. 老人房子借褓姆住 14年如今要不回来(图) (46,824次)

女生被舎友打到装死 泼醒接着打(图)
26. 女生被舎友打到装死 泼醒接着打(图) (46,396次)

各地频现
27. 各地频现"甩老族" 道德下滑的产物(图) (46,385次)

老人路边卖花10年 收到假钞直接烧掉(图)
28. 老人路边卖花10年 收到假钞直接烧掉(图) (45,600次)

老夫妻养鸡还债 拒收捐款展现骨气(图)
29. 老夫妻养鸡还债 拒收捐款展现骨气(图) (45,150次)

母亲为给病儿过儿童节 偷鸡腿被抓(图)
30. 母亲为给病儿过儿童节 偷鸡腿被抓(图) (42,904次)

离婚路上丈夫救人 妻子感动不离了(图)
31. 离婚路上丈夫救人 妻子感动不离了(图) (42,839次)

女子遭陌生男拖拽 4学生组人墙挡坏人(图)
32. 女子遭陌生男拖拽 4学生组人墙挡坏人(图) (42,585次)

中医师一针 扎跑
33. 中医师一针 扎跑"附体邪灵" (图) (42,359次)

灵魂附体 马说话解迷(图)
34. 灵魂附体 马说话解迷(图) (40,003次)

古代魔术师会
35. 古代魔术师会"吐火穿心"的戏法?(图) (39,947次)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