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非同小可!千件養心殿文物挪窩兒修復 (多圖)
 
諸葛仁
國寶級的雍正御筆『中正仁和』匾近67年來第一次受到保護!
6月11日,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對養心殿內的一把椅子進行裝箱前除塵處理。

【人民報消息】北京日報6月12日有一篇新聞,題目是《千件養心殿文物挪窩兒修復》,這可是個大動靜兒啊! 江澤民當政時,一位氣功師去過江家之後說:中國完了,江澤民把故宮都搬到自己家裏去了。而且不少有權力的高官也說把故宮的文物借回家看看,結果肉包子打狗。 現在,習近平當政提出全方位的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修復養心殿文物就不止是修復文物,而是在幫助被中共洗腦半個多世紀的炎黃子孫恢復對祖宗的記憶。 養心殿始建於明嘉靖十六年,是營建資料保留最完整的皇家宮殿建築之一,是世界記憶遺產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的實物見證。自清雍正帝將其作爲寢宮和日常理政的中心後,清代中期以後的歷代皇帝都將其作爲正寢宮殿。乾隆皇帝在三希堂賞寶、慈禧垂簾聽政等歷史事件都在此上演。 2015年12月18日,作爲「故宮古建築整體修繕保護」工程的重要項目,「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正式啓動。自項目啓動以來,目前已完成古建原狀影像採集工作,爲故宮的古建修繕項目建立完整的視聽檔案材料,進入文物建築保護修復工作的研究和實施階段,同期開展可移動文物研究和修復。 ◎ 垂簾聽政的簾子開始捲起來了! 2016年6月11日臨近中午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站在養心殿東暖閣裏,指揮這座皇帝寢宮最大動靜的一次「搬家」。 「垂簾聽政的簾子開始捲起來了!小心土!」 3個月內,這裏常年陳設的1890件可移動文物將統統入庫。待10月10日,沿着紫禁城西牆根搭建的文保科技部用房啓用,觀衆就可以近距離欣賞這些文物在文物修復師手裏重煥光彩。 到2020年,故宮的「精華」宮殿羣開放面積將從原本的30%擴大到90%,觀衆不用再趴窗窺探三希堂的祕密,而是可以走入正殿,近距離觀看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的部份遺蹟。 ◎ 千件文物半個世紀首次爲尋根而變成寶貝

故宮工作人員帶着口罩精心除塵。
工作人員小心翼翼把養心殿文物裝進囊匣裏。

報道說,經測算,養心殿區域有可移動文物1890件,囊括傢俱、書畫、帖落、陶瓷、玉器、文房、織繡、琺琅、盆景、生活用具、宗教文物等多個類別。「這些是研究清代文化藝術發展、理政及寢居空間的獨特材料,雍正御筆『中正仁和』匾等更是國寶級的。」 養心殿的文物近半個世紀一直沒「分房」,「一直是原狀陳列,從沒入過庫。」這是可以理解的,中共就怕炎黃子孫記得自己的祖宗,於是就反覆宣傳黨是中華民族的「娘」,中共三呆婊江澤民更是不但出賣國土,還偷竊故宮文物。所以,從1949年10月1日中共非法建政以來,沒人在意故宮文物的保存。文革沒被砸爛就不錯,誰要說把歷史文物保護起來,那就得掛牌兒鬥一鬥了。 習近平一當政就提出復興中華,把江澤民最得力的黨官、阻擋中華路的惡人繩之以法的同時,重用知識份子,培養年輕一代,並恢復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這次故宮養心殿區域可移動的文物,半個多世紀首次爲炎黃子孫尋根而變成寶貝。大多擁有自己的「房子」,即囊匣,它起到防震、防風、防曬、防潮和防塵等功效。文物工作者會根據文物的材質、形狀、器形大小,甚至重量等因素,製作囊匣。 6月11日起,這批文物開始搬家,現場會進行簡單除塵,故宮將根據文物狀況,對回庫文物進行更細緻的除塵保養和修復。每一件文物都將有一套定製的囊匣。 每件文物撤離前,工作人員會使用專業設備爲它留張影。東暖閣角落裏有臺電腦,顯示屏上是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時光緒坐過的寶座照片。幾位工作人員等在一旁,隨時準備將其裝箱。預計3個月內,全部文物將撤陳完畢。 這些文物在「原籍」留下的基礎信息將被收集起來,彙總成一部VR影片。未來,觀衆能在端門等區域看到片子,身臨其境地感受養心殿。今年,首都博物館等將舉辦養心殿大展,部份修復好的文物代表會亮相。 ◎ 保護好民族的遺產是子孫的本份

工作人員搬動養心殿文物時非常謹慎。
工作人員進行養心殿區域文物撤陳工作。

報道說,可移動文物「遷徙」實際上是在給古建修繕騰地兒。 近67年古建沒有修繕了!忘記祖宗近67年了!現在是恢復民族記憶的時候了! 2015年12月18日,「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啓動。與以往中共大修「有工期限制」、需招「投標」製造貪腐不同,這次修繕不設時限。 「建立了工匠招募、考覈與培訓機制,沒有故宮培訓合格證不許上崗。」院長說,官式古建築修復材料供應基地也在尋覓,材料性能標準也將制定。而古建築「八大作」的匠師培養機制也將藉此恢復,爲文物建築遺產的保護儲備新生力量。 目前,古建原狀影像採集工作已完成。「一期一共申報了36個養心殿研究課題。」單院長說,預計的2.2億元修復資金也已經全部獲捐,其中1億元將用於古建修繕。 據報道,2020年,包括養心殿在內的故宮「精華」宮殿羣開放面積將由30%擴大到90%。觀衆可以走進養心殿內,站在東暖閣門口感受當年的垂簾聽政。「中軸建築都是原狀陳列,恢復清中晚期狀態。兩邊配殿爲文物展,與養心殿相關的珍寶將一一亮相。」 炎黃子孫們,保護好民族遺產是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一部份,是把咱中華民族丟失了半個多世紀的記憶找回來。如此看來,這個新聞報道的意義非同小可。(文/諸葛仁)△ (人民報首發)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怎了得!首次發現明代宮殿建築羣遺蹟(多圖) 2016/6/22 (232,326次)
民族崛起,中國女排也爭光(圖) 2016/6/12 (95,783次)
聚天下英才 興我中華 習近平拉開幃幕(多圖) 2016/6/8 (471,653次)
復興傳統文化 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多圖) 2016/6/5 (470,028次)
習發驚人言論 科技界即將大地震(多圖) 2016/6/3 (144,791次)
逆邪黨而行 習近平一石激起千層浪(圖) 2016/5/30 (109,110次)
唾沫滿身 阻擋不了復興中華的腳步(多圖) 2016/4/23 (117,053次)
中華民族的傳統技藝 現代人很難繼承(圖) 2016/4/3 (459,564次)
習近平訪捷克: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多圖) 2016/4/1 (212,041次)
英國脫歐 與當年蘇聯解體同一理由(多圖) 2016/6/26 (105,674次)
祈禱得到了回應 他竟然活着回來(多圖) 2016/6/25 (67,953次)
非同小可!千件養心殿文物挪窩兒修復 (多圖) 2016/6/24 (98,316次)
怎了得!首次發現明代宮殿建築羣遺蹟(多圖) 2016/6/22 (232,326次)
打破平均主義 你貢獻大你就多得(多圖) 2016/6/22 (193,819次)
人類大難臨頭!聖母瑪利亞雕像流血淚(多圖/視頻) 2016/6/21 (195,880次)
訪塞爾維亞 江哪壺不開習專提哪壺(多圖) 2016/6/20 (498,791次)
習近平比戈爾巴喬夫還戈爾巴喬夫 (多圖) 2016/6/19 (123,477次)
踢開絆腳石!聶樹斌冤案得重審(多圖) 2016/6/18 (216,907次)

!挖周永康家祖墳的被抓住了(多圖) 2016/6/17 (503,336次)
眼見爲實!遺體查三次 伯爾納德被封聖女(圖) 2016/6/16 (76,818次)
博聞社的"獨家"笑掉人大牙(圖) 2016/6/15 (100,528次)
高智晟出書 考驗新任陝西省委書記(圖) 2016/6/14 (51,270次)
絕!"蜥大大"讓江蛤閉嘴 小蛇騎上鱷魚頭(多圖) 2016/6/13 (257,781次)
民族崛起,中國女排也爭光(圖) 2016/6/12 (95,783次)
聚天下英才 興我中華 習近平拉開幃幕(多圖) 2016/6/8 (471,653次)
習近平代表國人發表胸懷大度講話(多圖) 2016/6/7 (462,860次)
香港同胞,不要被江系牽着鼻子走(多圖) 2016/6/6 (102,268次)
習發驚人言論 科技界即將大地震(多圖) 2016/6/3 (144,791次)
爭鳴雜誌編造的薄熙來離婚情節挺哏(圖) 2016/6/2 (111,823次)
金三胖棄江 給習捎口信兒不折騰(圖) 2016/6/1 (106,958次)
"誠信警鐘"不是敲給窮人的(圖) 2016/5/31 (93,034次)
逆邪黨而行 習近平一石激起千層浪(圖) 2016/5/30 (109,110次)
人需反省!埃特納火山噴發爆閃電(多圖) 2016/5/29 (242,932次)
塔羅牌占卜抓到殺人犯 英國警方大驚(多圖) 2016/5/27 (71,409次)
黨折騰!萬里公開真相 習登上黑瞎子島(多圖) 2016/5/24 (128,123次)
丹德拉神廟地下室的驚人祕密(圖) 2016/5/23 (82,574次)
折騰一年,最高檢還得乖乖面對終身追責制(圖) 2016/5/22 (112,508次)
習近平兩個講話讓江繫個個抖抖(多圖) 2016/5/20 (222,200次)
文革徹底歇了吧!紅太陽下的悽風苦雨(多圖) 2016/5/19 (479,873次)
歷史回顧:「五·一六通知」和「二月提綱」(多圖) 2016/5/18 (468,732次)
奧巴馬提名同性戀任陸軍部長 參議院一致通過(圖) 2016/5/17 (100,520次)
馬國的非常離奇新聞與江澤民有關(多圖) 2016/5/15 (463,276次)
讓醫學專家茫然不解的兩個罕見病例(圖) 2016/5/14 (63,710次)
小知識:什麼是"供給側改革"(圖) 2016/5/13 (471,870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