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雜談 | 首頁 › 文章: |
中華民族的傳統技藝 現代人很難繼承(圖)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肖辛報導)現代人都希望輕輕鬆鬆的有好日子過,不出力能掙大錢,最好是天上掉餡餅。但中華民族的傳統技藝一般的出力還不行,得出大力氣。能掙大錢麼?很難。哎,你要那麼多錢幹什麼,錢那玩意兒,生帶不來、死帶不去。像徐才厚那樣家裏錢很多都沒開箱,結果讓錢給燒出癌症來了,臨死時他請求兩件事,一個是希望從輕處理他老婆,一個是別讓他寶貝女兒蹲監獄。按理來說,他已經是軍委副主席了,待遇已經非常非常好了。可是人一走上邪路就把一家子害了。 近日看到中新網記者王昊陽寫的一篇報導很是感慨,他今年3月採訪了一位81歲制瓷老專家王炎生,講述的就是他要毫無保留的把技藝獻出來、教出去,爲何沒人繼承這寶貴的中華民族文化遺產,連他自己的兒子、孫子也不肯繼承。報導是這樣寫的︰ 春日暖陽,投射在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一排排整齊的泥胎碗列於木架上,享受着「日光浴」。木架之側,一位精神矍鑠的白髮老者手按木棒,飛快地轉動面前轆轤車上的砂輪盤,再將盤上的製陶泥土拉捏成瓷碗形狀。 這裏是景德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傳承基地,景德鎮千年制瓷工藝在這個手工制瓷作坊得以一一呈現。白髮老者名爲王炎生,現年81歲,他笑着告訴記者,他十歲開始學藝,至今有71年「工齡」了。 王炎生10歲那年,因家境貧寒,就跟着父親在景德鎮薛家塢一家作坊做學徒。父親王繩結是一位「拉坯」工,這是把瓷泥用手工拉制成瓷胎的一個工序。「拉坯」看似簡單,操作起來卻極爲不易。 父親極爲嚴格。在王炎生的記憶深處,「捱打」是最難忘的。「我16歲時還經常被打」,王炎生說,拉坯非常難,跟泥土溼度、天氣溫度和操作時用的力度都有關係,一不小心做壞了一個,就會遭到一頓打。多年以後,王炎生的技藝才日漸成熟。 1949年景德鎮組建建國瓷廠,王炎生分到餐具組繼續拉坯,後來擔任車間小組長,1995年他調到景德鎮古窯,在景區進行生產性表演。在2006年,王炎生被評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繼續留在古窯,向來參觀旅遊的世界各地遊客展示景德鎮古老的制瓷工藝。 「做100件泥坯,不可能100件都能成功。」王炎生表示,技藝是永無止境的,雖然他拉坯71年,但對自己的手藝始終不滿意。拉坯這一技藝,沒有十幾年的功夫,不能入得門徑,瓷器的形狀有大有小,最小的如玉藍定杯,直徑僅5釐米,大的如馬蹄品碗,直徑40多釐米,是最難拉的。 更難的,是傳統手工制瓷技藝的傳承問題。王炎生說,現在工廠都是用機器壓坯,傳統手工技藝被機器取代了。他想把技藝傳給孫子王小寶,孫子跟隨他學了4年,最終還是嫌收入低,跑去搞運輸了。 「兒子、孫子沒有一個人留在陶瓷行業了,」王炎生攤開滿是老繭的雙手說,這個行業的確很辛苦。 唯一讓老人感到欣慰的是,他收了一個慕名前來學藝的徒弟。這位徒弟是北京故宮的一位研究人員,專程跟隨老人學習了一年時間。 「景德鎮傳統手工技藝後繼有人。」王炎生望向日光下一排排雪白的泥胎碗,輕聲呢喃。 這個報導讓人心情沉重。像王炎生老人這種傳統工藝太需要人來繼承了。但是找不到人,因爲社會墮落了,都想着賺錢去了,什麼繼承民族遺產,在年輕人看來是很可笑的事情,與他們完全不相干的事情。現在,能踏下心來做事的人,實在太少了。這是我們民族的悲哀。△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