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古人尊師故事二則(圖)
 
2016年5月21日發表
 
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人民報消息】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禮記》雲:「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老師是倫理道德、知識、價值觀念的傳授者,教人爲人處世的行爲規範,是道德的表率,尊師才能重教。古人尊師敬師的事蹟不勝枚舉,以下舉兩個例子。 子游重師道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系春秋時孔子爲數多達三千人的弟子羣中唯一的江南學生。孔子一生以傳承傳統文化命脈爲己任、弘揚道義匡世濟人,周遊列國,歷盡艱辛,即使身處逆境也矢志不渝。子游自幼仰慕聖賢之道,二十二歲時從吳地不遠千里前來魯國拜師,時年六十七歲的孔子高興地說「吾門有偃,吾道其南」。子游果然不負師望,學成後南歸,「道啓東南」,傳播中原文化,爲江南文化的繁榮、民風的教化做出貢獻。 子游學習勤奮,在孔子「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的教誨下,首先專心致志地攻讀了《詩》、《禮》之學,不久成爲「孔門十哲」之一。他對忠、孝、仁、義的理解不斷深化,日臻完善,在刻苦鑽研的同時,躬身力行,在不同場合、不同事情中都盡力學以致用;遇有疑惑不解時總能勤學多問,學業不斷精進。孔子稱讚他:「欲能則學,欲知則問,欲善則詳,欲給則豫,當是而行,偃也得之矣。」 一次,子游跟隨孔子去祭祀,儀式結束後,兩人走到宗廟外面高大的建築物旁邊。孔子仰天長嘆,子游忙問何故,孔子說:「我沒有趕上古時大道昌明的時代,可心裏總是很嚮往啊!」孔子向子游描述他心中理想社會的美境:「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些話給子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子游在魯國任武城邑令,在任上,他時刻不忘孔子的教誨,以「仁愛」治理武城,深得百姓的愛戴。一次,孔子帶着弟子們來到武城,聽到城中處處有彈奏琴瑟、演唱詩歌的聲音,於是笑着對迎接他的子游說:「治理縣城也用禮樂教化嗎?」子游恭敬地回答:「您給我們講過『君子學道則愛人』,我既然跟您學習了禮樂等教化之道,當然要應用在實踐中。」孔子聽了甚爲嘉許。子游倡辦教育,以樂化民,使德入民心,民風淳厚,武城得到大治,史稱「武城絃歌」,成爲歷史上仁政教化的典範之一。此後,「絃歌之聲」在當地久久相傳,百姓安居樂業,人才輩出。 孔子還問子游:「你在這裏見到什麼人才嗎?」子游回答:「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做事從不走小路快捷方式投機取巧,如果沒有公事,他從不到我屋裏來。」稱讚澹臺滅明公正無私,品行端正,不阿諛上司。後來澹臺滅明亦成爲孔子著名弟子。 子游視師志爲己志,弘道濟世並倡導「禮樂」之風。孔子去世後,子游又與同門仲弓、子夏等一起編定《論語》的初稿本,及時地爲「述而不作」的恩師記錄下其言論、學說、思想、事蹟。 他後來辭官到東海之濱開設學館,教人育才,海隅處處可聞禮樂之聲!他在楚地講學時,傳播道德理念,宣傳孔子倡導的禮樂之儀,帶領隨從學生吹奏上古舜帝所作的雅樂──《韶樂》(古有「《蕭韶》九成,鳳凰來儀」之說),人們聽之皆受到感化。子游東歸後,《韶樂》之聲在當地仍然「繞樑三日而不絕」,後人傳頌,影響深遠。(參考數據:《論語》《禮記》《史記》) 漢明帝敬師 漢光武帝爲太子劉莊選老師,想選求一位品德高尚、通曉經籍之人,虎賁中郎將何湯推薦自己的老師桓榮。桓榮常在江淮一帶教學,學識淵博,爲人正直。 何湯在老師入朝第一天便提醒他:「治學與爲官是截然不同的。治學講究嚴謹、認真,而爲官卻在乎通融、應變,老師有此機遇,當不可太固執了。皇上雖爲明君,卻也喜歡奉承喜言,太子更不可得罪,老師不要對他過於嚴厲。」桓榮聽了不高興地說:「你爲我的學生,難道還不了解爲師嗎?爲師一生治學,最愛君子之道,本無意爲官。今見天下大治,天子聖明,這才應召的。你爲官不久,竟學會了官場的權術諂媚之道,還以此教我,我真爲你感到痛惜啊!」桓榮於是辭官,光武帝不準,和桓榮交談後,光武帝連連稱讚他講得好。 太子劉莊向桓榮學習《尚書》等,對老師一直很尊敬。九年後,由於桓榮的悉心教導,劉莊成了當時出色的經學家之一。桓榮見太子經學有成,學業精進,喜在心頭,卻要求辭去太子師傅的職位,幾次上疏說:「臣有幸得在帷幄講經幾年,但智學淺短,無以補益萬分。現在太子憑着聰明的資質,通明經義,這真是國家的福佑,天下的幸運。臣理當辭歸。」有人勸他不該請辭,且說:「爲太子之師,此乃榮耀之本,他日太子登基,其榮更不可估量。他人求之不來,你何以輕輕棄之?」桓榮回答說:「似你多思,我又何以能任太子之師呢?正因此職榮寵,我才不敢戀據。」 太子劉莊後來即位,爲漢明帝。明帝深敬桓榮,「猶尊桓榮以師禮」,尊敬老師一如既往。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請桓榮面向東面而坐,因漢代室內的座次是以靠西而坐──即面向東方爲最尊,明帝這樣安排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此即「西席」的由來,因此後來人們亦將老師尊稱爲「西席」。 明帝爲老師設置几杖(坐幾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像當年講學一樣,明帝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在老師坐定後,爲他設几杖,明帝親自手捧經書,帶着百官及學生侍立在老師面前,恭恭敬敬地聽桓榮講解經義。在學習中,有人嚮明帝請教,他總是很謙遜地說:「太師在這裏。」 明帝每次去登門探望老師,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閭中人們看到這種情景都肅然起敬。遇到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使者慰問或親自到他家問安,進門後,有時拉着老師的手,流下眼淚,安慰老師要靜養,爭取早日康復,並賜給他床茵、帷帳、衣被等,好久才離開。諸侯、將軍、大夫等問病者,不敢乘車到門,皆拜於桓榮床前。桓榮去世時,明帝穿上孝服,親自臨喪送葬。 (參考數據:《後漢書》《資治通鑑》)△

 
分享:
 
人氣:18,95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