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第五倫惜福培福獲善報(圖)
 
林靈
 
2016年3月24日發表
 
古人認爲,若不積德行善,人一生的福氣是不穩定的,享受一點兒就少一點兒;在 這方面享受多一點兒,在那方面就剩的少一點兒。福氣一旦用盡,災禍就隨之而來。

【人民報消息】《後漢書•列傳第三十一》記載:第五倫(人名)在鄉里任「嗇夫」的小官時,均平徭役、賦稅,調解鄉里間的矛盾,公正和善,很得人心。 第五倫從政做官,作風勤勞儉樸,官至二千石,仍親自割草餵馬,其妻子依舊燒火做飯。他將俸糧留夠一月所需,其它的全部賤賣給貧窮困窘的百姓。 他所管轄的會稽郡(當了郡首)原先有許多鬼神廟,百姓因常殺牛祭神,財產日漸匱乏。據說有人吃牛肉而不祭神,結果生病了,死的時候,還發出像牛一樣的叫聲,因此,郡中官吏不敢禁絕祭祀活動。 第五倫到任後,下令所屬縣衙發出通告:若有巫師假借鬼神欺詐、恐嚇、愚弄百姓,一律拘捕;有亂殺耕牛祭祀者,嚴懲不貸。百姓開始很懼怕鬼神發怒,有的巫師更放出謠言,惑亂人心。第五倫更加嚴厲地整治,後來這種裝神弄鬼的活動就斷絕了,殺牛的行爲沒有了,人們的耕種、勞作方便起來,生活也安定富裕了。 元和三年,皇帝批准第五倫告老還鄉,賜他終身享受二千石的俸祿,並送錢五十萬、住宅一處。幾年後,第五倫去世,享年八十餘歲。皇帝又賞賜他家大量的器物、衣服、錢財。 《尚書•洪範》中,將人生的大享受,總結爲「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古人認爲,若不積德行善,人一生的福氣是不穩定的,享受一點兒就少一點兒;在這方面享受多一點兒,在那方面就剩的少一點兒。福氣一旦用盡,災禍就隨之而來。 源於這些樸素的思想,一般人也會從兩方面做起:勤儉樸素,減少已有福氣的損耗,這就是古人惜福的觀念;努力行善積德,迅速積累新福氣,這即是「培福」的觀念。 第五倫官至二千石,還親自切草餵馬,妻子親手做飯,家中只留一月口糧以自給,人們初見這些行爲,也許覺得他「矯情」,或是別有用心:大概想故作廉潔,以博美名。其實,那不過是惜福的自然舉動罷了。 第五倫運鹽時,清掃沿途垃圾,爲官後,將多餘俸糧賤賣給貧困者,在任上時,禁止殺牛祭祀,這些都是在行善,以「培福」。五福中,「富」包括財富、地位、名望等方面;「康寧」指健康、平安;「好德」指樂於爲善、品德高尚,古人認爲惟有行善積德,才能增加福氣,所以乾脆將此項直接列在五福中;「考終命」指善終。 第五倫一生,時時惜福、培福,所以自己也得享大福:他從鄉間的小吏升至三公,終身得享二千石俸糧,並被賞賜大量財物,壽至八十餘歲善終。以「五福」的標準看,他樣樣都好。 第五倫本人那麼做時,並非從功利角度出發,他的本心也許只是想「儉以養德」而已。因爲古人固然以「勤儉樸素」爲求福之法,但更多的時候,是將其作爲修身之道來實行的。 關於惜福、培福的思想,確實能解釋史書和現實中的許多問題,絕對有益於世道人心。△

 
分享:
 
人氣:19,03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