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張鵬翮一介不取(圖)
 
陸真
 
2016年5月20日發表
 
康熙皇帝稱讚張鵬翮「一介不取,天下廉吏無出其右者」。

【人民報消息】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任官數十載、一直公正節儉的人,康熙皇帝稱讚他「一介不取,天下廉吏無出其右者」,他就是著名的廉臣張鵬翮(音:和)。 張鵬翮(1649~1725年),字運青,四川遂寧人,自幼聰穎過人,並且懷有崇高的志向。一次,他讀《陸宣公奏議》,慨然嘆曰:「伊尹一介不取,孔明淡泊明志,先聖後聖,其揆一也(他們的道理都是一樣的)。」他決心向歷史上的廉臣學習,注重名節,爲國家建功立業。 康熙九年(1670年),張鵬翮中進士,選爲庶吉士,時年21歲。張鵬翮步入仕途後,在康熙、雍正兩朝,歷任刑部主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江南江西總督、吏部尚書、河道總督、武英殿大學士等職。他不論在朝堂做官,還是在地方任職,都做到爲官清廉。他從不受屬官一錢,從不取民間一物。 在當時社會,一些重要的職位往往被視爲可以撈錢的「肥缺」,而那些貪圖個人利益者,往往把目光放在肥缺上。張鵬翮一生之中,曾在三個重要的肥缺上任職,然而他卻真正做到「一介不取(一個小錢也不要)。」 清朝初年,科場考試沿襲明代惡習,營私舞弊現象,相當嚴重。作爲負責一省學校科舉事務的學政之職,則被人們視爲肥缺。清初的一些科場案,往往與學政受賄分不開。康熙皇帝深知科場中的陋習,決定剎此歪風,考慮到江南問題最爲嚴重,只有「擇第一清官,以司學政」,於是將任兵部尚書的張鵬翮「不拘常格」,派往江南任學政。 張鵬翮在學政任上鐵面無私,「信正直行,矢慎矢公,終其任,無一倖進者。」有些紈絝子弟拿着京師權貴們寫的推薦函,想拜見張鵬翮走後門,但懾於他的正氣,終「躑躅逡巡,不投而去」。 按照舊例,凡呈學政報冊時,都必須交些「部科費」,即所謂手續費。但是,張鵬翮做到一文不取。他離任後,江南士子懷念他的亢直、廉潔,「每言及,欷虛流涕(每次談到他,都感動得流淚,泣不成聲)」。 河道官,也歷來被視爲撈錢的肥缺。清代每年用於河工的款項極大,但往往收效甚微。其原因主要在於一些河道官偷工減料,剋扣公款,中飽私囊,以至河工屢修屢壞。張鵬翮自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至四十七年(1708年)任河道總督。他把全部精力放在對黃、淮、運河的綜合治理上,取得重大成就,受到康熙帝的高度讚揚。 在此過程中,他對治河經費一再精打細算,努力爲國家節約開支。幾年中,他組織的幾項工程耗資數百萬,而他卻從「不以一錢利己,故其下屬吏員,亦感激輸忱,樂爲之用。」由於張鵬翮以身作則,因此屬員也都能廉潔奉公,終於保證工程的順利進行。當時有人稱讚說:「昔之帑,肥於人;今之帑,肥於地。」 康熙五十二年(1713),張鵬翮以政績顯著,情操嚴謹,被任爲吏部尚書。在清代,吏部居六部之首。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均歸吏部負責。吏部尚書一職,可謂大肥缺,然而張鵬翮卻不以此爲謀求私利的資本。 他爲了對付有人來說情、請託,特意在府邸的廳堂上,樹了一尊關帝塑像,當有人來請託時,他便指指關帝塑像,使來人望而生畏。他利用人們敬畏神靈的心理打消了登門請託者的不正之念。△

 
分享:
 
人氣:18,58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