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是誰之手改變了宇宙的結構(圖)
 
旖林
 
2015年9月20日發表
 
發現整個宇宙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科學家不知是怎麼回事。

【人民報消息】近日,天文學家不斷觀察到一些宇宙奇異的景象,好像整個宇宙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表示,以現代科學知識無法理解,也無法解釋這些變化。這是一定的,因爲科學家只相信人自己的肉眼加上先進科學儀器所看到的,看不見的就不相信,而且看見的也解釋不了。 例如,英國《每日郵報》8月5日報導說,天文學家意外發現宇宙中的一個超大結構,是傳統上科學認爲的宇宙結構的5倍之大。 什麼叫「傳統上」的認爲?就是書本上寫的那些東西。要知道,那個時候科學儀器可沒有現在那麼先進,所以現在還照本宣科就滑稽了。 科學家們說,這結構是如此巨大和特殊,已經遠遠超出了目前宇宙學理論的理解範圍。因爲按照現在的科學推論,這樣的結構是「不應該存在」的。 科學「推論」怎麼能靠的住呢?應不應該存在,也不是人能說了算的。你「瞎子摸象」摸到一條大腿,就以爲這是全部了,按照這樣推論,大象的長鼻子是「不應該存在」的。但是,大象生來就是有長鼻子的,只是瞎子不知道而已。 科學家們說,發現在跨度50億光年的9個遙遠星系,有9個伽瑪射線暴發源,他們呈一個圓形排列。 按照科學家的說法,伽瑪射線暴(Gamma Ray Burst, 縮寫GRB,又稱伽瑪暴),是來自天空中某一方向的伽瑪射線強度在短時間內突然增強,隨後又迅速減弱的現象。爲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科學家不知道。 科學家說,測量出的伽瑪射線暴在幾秒鐘內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太陽一輩子發出的能量。科學家推測太陽的壽命是100億年。是不是如此?不敢肯定,科學家只是估計。 報道說,從Swift、Fermi等衛星顯示的現象來判斷,伽瑪射線爆發的能量來自於跌落到黑洞的物質。伽瑪射線暴巨大的亮度照亮了宇宙,天文家們藉此光亮,繪製出遙遠星系的位置和人類所能認識的宇宙結構。 報道還說,這個新發現的結構跨越50億光年,而現有科學認爲宇宙結構不會超過12億光年,「新結構」把人們以前認識的宇宙結構擴大到5倍之大。 新結構裏面的星系36度橫跨在宇宙中,相當於70多個滿月的直徑相加。這些星系連接成一個巨大的圓環,這個圓環比人類理解的「太空」要至少大上10倍。 《每日郵報》稱,新發現的結構也推翻了另外一個「科學認識」。過去天文學家認爲,宇宙是均勻排列的。現在發現,過去的認識是錯的。 天文學家賴喬斯-巴拉砸斯(Lajos Balazs)教授說:「發現這個巨大結構是一個巨大的驚喜, 我們還是不太明白它是怎麼形成的。」不管宇宙的形成有沒有答案,目前這個結構確實證明過去科學所認識的宇宙結構是不正確的。 那麼,現在對宇宙的認識就正確嗎?不能這麼說,只能說,目前發現的宇宙與過去看到的不一樣了,真的變化了。發生了很神奇的變化。 什麼變化呢?若干新的星系正在形成。另外,這些小嬰兒還有母乳吃呢!否則他們怎麼能長的好呢?! 據《洛杉磯時報》8月5日報導,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們發現了一個100億光年之遠的旋轉的圓形氣體「磁盤」,科學家認爲這是正在形成的新的星系。而來自宇宙中的一股神祕能量,正在不斷的輸入到正在形成的新星系之中。 這股神祕的能量是從哪裏發出來的?沒有人知道。 《洛杉磯時報》還說,這個原始的「磁盤」讓科學家們第一次「大開眼界」,觀察到宇宙是怎麼形成的,而且有機會進一步管窺蠡測一下宇宙的結構。 《洛杉磯時報》使用「管窺蠡測」來形容天文學家的發現是非常有趣和準確的。「管」指的是竹管;「蠡」(讀音李)是指貝殼做的瓢。從竹管裏看天,用貝殼測量海水,那能是什麼結果呢? 科學家發現,這個新的星系大約4億光年這麼寬,是我們銀河系的4倍。說這個新的星系通過「一束能量」跟宇宙相連,就好像是嬰兒的臍帶,科學家認爲這束能量來自於宇宙中龐大的物質。 這個龐大的物質是誰操控的?是由誰決定輸送給這個新的星系的?科學家連想都不敢往下想。 CNN8月6日還報導,除了這個新星系,還發現了另外三個「磁盤」,這也是正在形成的新的星系。他們也有「臍帶」輸送能量。 近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佈消息,稱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顆與地球類似的行星開普勒-452b。那上面可能有固態表面、水,甚至其他生命。這個被稱爲地球「大表哥」的星球,距離地球1400光年。 另外,環球新聞網(Headlines & Global News)發表了一個有價值的報導, 報道說科學家們爲銀河系勾畫出了一個新的地圖,發現大約30%的星球都移位了,遠離了他們的「出生地」。 這是怎麼回事呢?是誰有這麼大的本事可以改變宇宙的結構?除了創世主,還會是誰呢?! 那麼,科學家真應該順藤摸瓜,找到宇宙的主宰。如此,一切迷就都可以破解了。△ (人民報首發)

 
分享:
 
人氣:227,21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