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宇宙是個奇妙的地方(圖)
 

200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弗蘭克-
威爾澤克(Frank Wilczek)教授
【人民報消息】宇宙浩瀚,無窮無盡,許多未知的物質肉眼看不見,但看不見的事物並不一定不存在。人肉眼看到的形像不過是對可見光的感知,而可見光在電磁波大家族中僅僅只是一個極窄的波段,很多天體發出的不是可見光。威爾澤克說,人們所認識的真空中好象是沒有物質,但因中其無所不在的能量,又可以說是充滿了「看不見」的暗物質。

科學家們愈是深入研究,對宇宙的奧祕愈驚歎不已!更對天體時序巧奪天工的安排,敬佩不已。

大紀元記者衛君宇京港臺時間3月9日報導,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弗蘭克.威爾澤克(Frank Wilczek)教授以「宇宙是個奇妙的地方」爲題的演講。

由更小到更大

威爾澤克由於其對於夸克「豐富多彩」的發現而獲去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夸克、反夸克和膠子被認爲是原子核的基本構成成分。威爾澤克一開始就笑着承認,「宇宙比我想象的要奇妙得多」。他認爲,由看不見和幾乎是無質量的這三種基本粒子構成了相比而言極重的原子核,進而構成了更大更重的粒子以及我們所認識到的宇宙,近乎從無到有,這本身就是宇宙的「奇妙」之一。

由能量到物質

E=MC2,這個愛因思坦相對論中的質能轉換公式(E:能量,M:質量,C:光速),是超乎尋常的簡潔與漂亮,是說質量(M)可以轉換爲能量(E),人們由此預見並研製出原子彈與核電站。

據威爾澤克講,其實當初愛因思坦發表其文章時,這個公式是以M = E/C2 出現的。可別小看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位置變換,其背後蘊藏的卻是更深刻的物理,威爾澤克稱它預示了「用純粹的能量來解釋質量生成的可能性」。M = E/C2,是說物質的存在可來源於能量,因宇宙也是由各種物質構成的,它也就驗證了一位聖人所言,「實際上宇宙最根本上就是能量構成的」。

人們所認識的真空中好象是沒有物質,但因中其無所不在的能量,又可以說是充滿了「看不見」的暗物質,按威爾澤克教授講,那其實象是「由真空構成的如歌世界」。按現代量子場論解釋,在「真空」內,能量的漲落可導致粒子的產生。在回答一位聽衆的提問時,威爾澤克稱「我們都是光的孩子」,爲能量與物質的關係給了一形象的註解。

更多的宇宙還屬未知

威爾澤克指出,在天文學家眼裏,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極其有限。我們所能認識到的,也就是由「常規物質」(如空氣微粒、石頭、木頭、土、鋼鐵、人體、日、星辰、銀河系等)所構成的宇宙,只佔宇宙中物質質量總和的5%,剩下的有 25% 是神祕的「暗物質」,70% 是更爲神祕的「暗能量」。這些95%的「暗物質」和「暗能量」,不管它們有多強多大,因其與人類所能認識的常規物質(包括人類自身)的相互作用極其微弱甚至接近於無,所以對現今的人來說是探測不到的,或者說是「看不見的」。

換句話說,我們所了解的宇宙只是整個宇宙的零頭,非常有限的一點點。威爾澤克說:「這些『暗』東西是什麼?我們不知道」。暗能量在宇宙中無所不在地均勻分佈,如果將這些看不見的東西比喻作「水」,我們的銀河系是否是在「水」中漂着?

威爾澤克認爲不外乎有兩種方法去試圖探索這些暗物質:試驗測定和理論預知。然而,他認爲由於我們對暗物質存在與特性幾乎一無所知,其微弱的相互作用對我們的常規宇宙象是視而不見不相往來,科學家連要測什麼都不知道,所以試驗的方法屬不可能。那就只好期冀於在現有的方程理論進行改進,來用已知預測未知了。

威爾澤克的演講以面對「奇妙而美麗的宇宙」,「很多事我們還不知道」爲結語。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5/3/9/34849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