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你搜集這些普通死者的故事有什麼意義?」幾年以來,問過我這個問題的不多幾個人中,有文科大學教授,也有一般的文革參與者。問這個問題的人,是在某種程度或者某個方面讚賞文革的。我還沒有正面地詳細地答覆過這個問題,因爲一則沒有機會,二則覺得我所寫的一篇篇文革受難者列傳都在回答這個問題,三則我認爲這個問題的本身是需要質疑的。也就是說,我會反問:爲什麼普通人死者的故事會沒有什麼意義? 孫歷生是一個普通的教師。她和大量像她一樣的普通人中的文革受難者,他們的名字和故事,三十多年來從來不準記載和報告。而且,像王蒙這樣的作家,從小和她熟識,卻用了很大的努力,在其小說中使用了從「莊子夢蝶」這樣的高雅典故到「父母打錯了孩子孩子不應該記恨」這樣的通俗比喻,塗抹在文革往事表層,淡化孫歷生式死亡的血痕。以致我們也許應該先提出另一個問題:抹去普通人中的文革受難者的名字和故事會有什麼意義? 孫歷生,女,1934年生,北京第三女子中學教員。1957年被劃爲「右派分子」。1966年夏天遭到該校紅衛兵的野蠻毆打和折磨。1968年她被關在學校中「隔離審查」,7月12日吊死在校中,時年34歲。 小說《蝴蝶》中的人物 1996年,在調查中,一位被訪者告訴筆者,她在1950年代初在北京第三女子中學讀書,有一位老師名叫孫歷生。在文革後,她聽說,孫歷生老師在文革中自殺了。她爲孫老師很難過。但是,她不知道孫歷生老師是哪一年死的,也不清楚死在什麼地方。她至今清楚記得孫老師教學生唱歌的樣子。她說孫歷生是一個很美的人。另外,她還聽說,作家王蒙的小說《蝴蝶》中的一個女性人物,就是以孫歷生爲藍本寫的,孫是王蒙妹妹的同學。 《蝴蝶》是1980年代初的「傷痕文學」中很出名的一箇中篇小說。這篇小說的重要人物是一個在文革中被「鬥爭」而在文革後再次身居高位的共產黨老幹部,圍繞以三個女性角色。女性人物之一名叫海雲,1949年時是女中學生,單純熱情,嚮往革命,在共產黨進入北京掌權後,和這個共產黨高級幹部結了婚。他們有了一個孩子。1957年海雲因言論被劃爲「右派份子」後,她的高幹丈夫和她離了婚,和另一個女人結婚。在1966年開始的文革中,海雲自殺,她的高幹前夫遭到殘酷「鬥爭」並失去了官位。在文革結束後,他恢復了原先的高職位。 小說題爲《蝴蝶》,取義於著名的莊子夢蝶的故事。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夢醒之後,不知道是胡蝶存在於莊子的夢中,還是莊子存在於蝴蝶的夢中。對小說的主人公共產黨高級幹部來說,則是對在文革中被「鬥爭」的經歷和眼前的恢復了高地位之間對比的感觸。對海雲在文革中的遭遇,沒有作具體的描寫,只是簡單提到她自殺了,因爲被打。小說沒有提到在哪一年自殺,也沒有提到在哪裏死亡。所以,無法從小說中了解她的原型孫歷生在文革中的具體遭遇。 這也是那一時期發表的作品的共同特點。在毛澤東死去兩年後,肆虐十年的文革終於被權力當局否定了,但是同時被權力當局硬性解釋爲是林彪和四人幫兩個「反黨集團」的罪惡,而不是文革的發動者和領導人毛澤東的罪惡。雖然文革被否定了,但是當局禁止發表任何越出他們的解釋的別的對文革發生原因的討論。 很明顯,如果要推行對文革性質的這種解釋,必須少提或者不提文革的具體事實,尤其是不能提千千萬萬普通人中的受難者的悲慘遭遇。報刊雜誌上發表的平反文章,都有級別限制,都必須是《蝴蝶》主人公的「副部級」或者更高。孫歷生這樣的中學老師是被忽略的。小說是虛構文學,應該有比較活泛的表現餘地,但是實際上,綜合觀察那個時代的所有小說,可以看到在虛構領域內,也仍然是被權力當局關於文革的權威結論緊緊束縛的。 文革才一結束,文革的歷史已經被有意無意地模糊了。王蒙在《蝴蝶》之後發表的另一中篇小說《相見時難》(1982)裏,提到文革重大事件的時候,在時間上與事實相差數月。11年以後,在1993年這個小說收入裝訂精美的多卷本《王蒙文集》的時候,仍然沒有糾正。這也許並不奇怪。既然清清楚楚的文革罪責可以從文革發動者和領導者身上推開,把文革歷史事實的時間弄錯幾個月,不會被重視。 我那時已經了解到,北京第三女子中學的校長沙坪女士,在經過了紅衛兵學生三天的毒打和折磨後,在1966年8月22日在校園中死去。但是,我還不了解這個學校中別的被迫害致死的人。我曾經跟這個學校的一個人談話,但是沒有談完,這個人就在激動之中掛斷了電話。 後來,我從別的學校的老師那裏了解到,文革中女三中還有三位老師被迫害而死。三位老師中,數學教師張巖梅是在1966年夏天被抄家和毆打後,上吊自殺的。另外兩位老師,名叫方婷芝和孫歷生,是在1968年被關押「審查」的時候自殺的。方婷芝在學校門外撞死在公共汽車上。孫歷生上吊而死。 這樣,我知道了孫歷生老師是死在女三中的,死在1968年。但是,我也沒能找到「關係」在女三中的檔案中查找她的死亡日期。她的死亡日期應該記錄在學校的檔案裏,但是查閱檔案記錄是不被允許的,除非有特殊「關係」可以找到人幫忙。 一個在五十年代上過孫歷生課的學生說,孫歷生老師是一個外形和氣質都很美的人,後來成爲作家王蒙在八十年代初所寫的小說《蝴蝶》中的一個人物的原型。那個人物有和孫歷生相似的經歷:一個參加了共產黨革命的年輕的知識女性,在1957年被劃成「右派份子」,和丈夫離了婚,在文革中自殺了。小說描寫了那個人物的單純和善良,但是對那個人物的死只是含糊地提了一下。小說當然屬於虛構文學,作者可以編排自己喜歡的情節。問題在於,在文革中這樣的衆多的死亡不是虛構的,是真實的。然而,沙坪、張巖梅、孫歷生、方婷芝和其他老師在文革中的死亡,三十年來從來沒有被允許清楚地記錄下來或報告出來。於是,孫歷生、沙坪們的死亡,以及這種死亡的異乎尋常的恐怖性,被掩蓋被忘卻了。在王蒙同時期發表的另一小說《布禮》中寫道,共產黨像是母親,母親有時會錯打了孩子,但是孩子決不記恨母親。這一比喻也多次出現在當時的官方報紙上。這一比喻被官方用來解釋和定性文革中普通人身受的迫害,並指示普通人應該如何對待他們身受的迫害。這是一個什麼文學化的比喻?孫歷生和沙坪們的慘死,以及北京的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在文革中受到的殘酷迫害,可以作如是比喻嗎?這個比喻意味著對生命的輕蔑還是對權力的迷狂? 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關於文革的文學描述,也就是後來被稱作「傷痕文學」者,在當時起的作用以及影響,是後人難以想象的:讀者們排隊購買文學雜誌,含淚閱讀文學作品。在長達12年的壓迫之後,在這些作品裏,文革的暴虐終於第一次被描寫和否定了。然而,「傷痕文學」實際上淺嘗輒止,沒有被允許深入和發展。《蝴蝶》一類作品就此成爲《傷痕文學》的頂峯。對文革的揭示不但沒有能再往前進,很快就被這種「父母打孩子」的說法壓倒淹沒了。非常明顯,這種說法要求人們不要追究文革的罪責,特別是毛澤東和他的文革理論的罪責。同時,爲了防止追究罪責,就要淡化文革的罪惡。要淡化文革的罪惡,就要禁止紀錄文革歷史,特別是關於受害者的遭遇。 1957:劃成右派、離婚和強迫勞動 筆者繼續設法尋找認識孫歷生的人。多方探尋,筆者找到了孫歷生的女兒,作了很長的談話。 從不同的人們的敘述中,在筆者所了解的文革和文革前的歷史背景上,一個已經被害死三十多年的中學教員孫歷生的人生,漸漸地從迷霧中顯現出來。 孫歷生在1934年5月24日出生。她的父親是個中學校長,母親是家庭婦女。孫家住在西四三條小絨線衚衕,是自己的房子,一個雖然不大但是整潔舒適的小院。王蒙家和孫歷生家是鄰居。王蒙的妹妹和孫歷生從小是同班同學。因爲這種關係,王蒙了解孫歷生的故事並將其寫進了小說《蝴蝶》。 1949年時孫歷生是第三女子中學的學生,接觸了共產黨員,很快成爲第三女子中學的第一個共產黨員。1952年孫歷生高中畢業,留校工作。有一個共產黨高級幹部來這所中學宣傳講話,認識了孫歷生。孫歷生18歲那年和這個比她年長二十多歲的高級幹部結婚,很快有了兩個女兒。1956年,她被保送到中共中央高級黨校學習。 1957年「反右派運動」時,她正在黨校學習。去黨校學習本來是要給她地位提升的機會。但是,在毛澤東後來自稱的「引蛇出洞」鼓勵人們批評共產黨的時候,她說了一些批評上級領導的話。那時候她的丈夫在蘇聯訪問,因此她被矇在鼓裏,沒能了解中共中央的計劃──由鼓勵「提意見」突然轉向,把提出批評的人統統劃成「右派分子」。她被劃爲「右派分子」,被開除出共產黨。 孫歷生被劃爲「右派分子」後,她的高級幹部丈夫按照共產黨組織的決定和她離婚。在決定離婚到正式簽字期間,她懷孕了。她是大著肚子去籤離婚證書的。離婚後,她的前夫在「組織」的安排下和另一個女人結了婚。 王蒙在《蝴蝶》裏描寫的是「海雲」在成爲「右派分子」後自己要求離婚,沒有說是「組織」強迫他們離婚的,也沒有說是身爲高級幹部丈夫要離婚。顯然這樣可以避免觸及「組織」締造的無情的制度和無情的理念,這樣也把「海雲」的不幸在某種程度上轉變爲她自己的選擇而不是「組織」所強迫造成。當然,這是小說,作家不必一定按照模特兒的事情來寫。但是,他寫的不是平常年代的家庭婚姻,而是在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中的人的遭遇,往哪一個方向改變原型人物,包含有作者對那一段歷史的認識在內。 孫歷生被送到「天堂河」農場「強迫勞動」。這是北京遠郊區的一個勞改農場。「反右派運動」後,大批「右派份子」被強迫離開工作單位到這類農場。一位在「天堂河」附近的另一農場「勞動教養」的「右派分子」告訴筆者,在「天堂河」集中了一批女性「右派分子」。 文革後,中共中央組織部的前部長在文章中承認,1957年把55萬人劃成了「右派分子」。有學者認爲數字遠遠大於55萬。但是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孫歷生的第三個女兒出生在1959年1月,是在「勞改」時出生的。那時候她已經離婚,這個孩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