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粗、庸、低、豔、濫、鄙、媚、惡──春節八大俗
 
【人民報消息】春節八大俗之粗俗——黃色短消息拜年

  今年春節手機短信拜年大流行,字字含情,於無聲間暖人心。可惜攙雜其中的一些黃色短消息讓人備感煩惱,甚至倒了本來大好的春節胃口。手機如今在中國早已不是身份象徵,在大庭廣衆旁若無人、顧盼自雄「吼」手機的粗俗之輩已不多了,倒是多出另一類粗俗之輩來:一臉詭笑,狠撳手機,興致勃勃發出黃色短消息。

  記者這幾天手機短消息幾乎「爆機」,十之五六都是帶「色」的,讓人哭笑不得,而一些所謂「性幽默」更是不堪入目,讓人看了,頓生噁心感,牙口再好,胃口也好不了。

  拜讀了諸多黃色短消息,頗爲佩服短消息製作者的想象力,但更憤慨他們的無聊--這完全是一種被動閱讀。令人擔憂的是,一些黃色短消息接收者變成了熱心的傳播者,不僅立即發往別人的手機,而且在公共場合聲情並茂地朗誦一番,如此污染一大片。

  據說有人已經找到了對付熱衷於黃色短消息發送者的「殺手鐧」:把他的手機號貼在大街上,上面寫着「辦證」。

  春節八大俗之庸俗——賀歲劇佳作難尋

  新春佳節,一家人團團圓圓地看電視,盡顯天倫之樂。導演們要爭奪眼球,故而爭推賀歲劇。怎奈現在的賀歲劇中平庸之作太多,流於庸俗。

  西方舶來的肥皂劇,加上本土固有的插科打諢,再用「賀歲」概念一包裝,就儼然成了賀歲劇。結果依然是結構單一,內容蒼白,結局大家都能猜出來。因此,面孔熟了,演技卻沒進步,篇幅長了,題材卻不出彩,宣傳足了,劇情卻不引人。導演演員個個賣力,像是被點了「笑穴」,毫不幽默的事情也能莫名其妙地笑上半天,還恨不得從熒屏上伸出手來給觀衆呵癢,可觀衆卻看得費力,掃幾眼就按下遙控器跳臺。大人給小孩的紅包有大鈔,導演給觀衆的「紅包」裏卻沒笑料。

  賀歲劇不能只靠「賀歲」概念的「一招鮮」,就想要在觀衆中「吃遍天」,而光靠演員的名氣,事前的炒作,油嘴滑舌的取樂,同樣也是討不了觀衆的歡喜。賀歲片要貼近百姓生活,反映社會變遷,光憑憑空想象,只靠傳統手法,最後只能讓日益增多的平庸之作倒了「賀歲劇」的牌子,換來的只是「庸俗」的惡諡。

  春節八大俗之低俗——廣告矮化人間真情

  商業化的社會里,「發中華民族團圓財」的行徑比比皆是,雖然春節洋溢着人間真情,矮化親情友情卻成了廣告創意。子女有孝敬父母的責任,但絕沒必購某酒的義務,禮尚往來是人際交往的禮節,但是主人卻無非某禮不收的權利。現在電視熱播的一些廣告,誇大其詞,竭力灌輸,言下之意只能讓人作如下推測:若不購買廣告推薦的商品,就既不能送禮,又不能過年,還不能交往,更不能盡孝。

  春節期間是消費旺季,廠家商家通過廣告推薦商品,消費者通過廣告選擇商品,彼此都能得利。廠商謀求利潤而「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也無可厚非,但是拿親情友情作爲廣告創意,此舉不妥,請在商業化的社會里爲人們留下安靜純潔的一角。

  至於一些保健品廣告喋喋不休,連篇累牘,更是讓人倒了胃口。學生尚不能填鴨,觀衆又怎能接受疲勞轟炸?僅靠誇張其詞的宣傳,沒有貨真價實的品質,這樣的廣告只能是如風過耳,在人們心中留不下什麼痕跡。

  春節八大俗之豔俗——唐裝下是牛仔褲

  過去條件困難,只有到了春節,才有機會和理由換上新衣。如今生活水平步步高,買新衣穿新衣已經不再是春節的重要主題。但春節期間,仍然能湧現服裝文化的新潮流,今年唐裝大流行,但記者在春節街頭髮現,不少人盲目跟風錯穿甚至亂穿唐裝比比皆是,有豔俗之嫌。

  唐裝作爲中國民族服裝文化的精品,已經成爲追逐時尚者的新寵,但記者就看到這樣一位小姐,上套鮮紅唐裝,下着淡藍牛仔褲,足蹬白色旅遊鞋,可謂是不倫不類。

  專家指出,目前穿唐裝的誤區主要有年輕人穿中年人的樣式、在正統場合出現「家居」式的休閒唐裝、在喜慶場合穿暗色唐裝以及穿着穿着亮麗的唐裝招搖過市等。

  其實唐裝並非適合各色人等穿着,一件得體的唐裝,不但要精心剪裁,還要與其他衣服精心搭配。古代人做衣服都是要請裁縫度身定做的,因爲現在唐裝成了賣點,許多服裝廠都加工加點,大量生產,導致面料低劣、做工粗糙,而不少人更不顧自己的體態氣質,只是一味地以穿着唐裝爲美,唐裝就有滑入豔俗的危機。

  當傳統成爲新潮,或許就違背了傳統之所以成爲傳統的本意。

  春節八大俗之濫俗——地攤上也賣中國結

  健康長壽是人們的永恆期盼,象徵健康長壽的中國結卻在城市街頭氾濫成災。

  在上海,中國結隨處可見。甚至還有重達一噸,高可十米的巨無霸「中國結」。一排路燈全掛着,大小商場裏齊懸着,中國結還成了摸獎的獎品,購書的贈品。甚至在地攤裏,都擺着一摞摞中國結,原來紅豔豔的中國結變得灰塵滿面。如此之多的中國結,自然是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企盼,但是目之所及,一片紅色海洋,實在是視覺污染。

除了中國結,過年時還有許多求福求財的小飾物和印刷品,它們卻沒有像中國結那樣的好運,那樣的受寵。無非是商家敏銳的嗅覺,造就了中國結鋪天蓋地的聲勢。

  中國結是手工織品,懸在街頭若經幾番風吹雨打,褪色散架,豈不是讓它健康長壽的象徵掉了價?

  春節八大俗之鄙俗——爆竹聲中比誰富

  「爆竹聲中一歲除」,喜歡熱鬧的中國人放鞭炮過大年已成習俗。只是古時地廣人稀,現在人潮人海,山崩地裂般的鞭炮噪聲污染已成爲好靜者的新年夢魘,而一些人借鞭炮「比富」,原來圖個熱鬧、求個吉利的純真心理,已慢慢染上了銅臭味,變得有幾分惡俗了。

  如今不少城市已經「禁鞭」,也有一些城市劃定燃放鞭炮指定區域,但實施起來並不理想。每逢除夕之夜,常常通宵炮聲如雷,住在高樓也得閉窗以防硝煙瀰漫。大夥兒要想好好看個春節聯歡晚會,非得把電視聲開到最大,即便如此,一到12點,還是什麼聲音都聽不見--不過中央電視臺很有經驗,絕不會把趙本山的節目放在這時候。經濟和社會專家說,春節從來就是人們消費心理最開放的時候,平時花錢理智者,也不惜掏大錢聽個響。好面子的,更加大手大腳了,你買500塊,我就買1000塊;你買小禮花,我就買大禮花。迎合這種心理,鞭炮商快變成「軍火商」了,火藥越填越多,一聲巨響,地動山搖。

  幸虧春節前上海市各公安機關收繳了各種非法僞劣煙花爆竹7000箱,部分非法禮花彈的尺寸達到8寸,可升空280米,開花半徑180米,而上海在去年APEC會議期間施放的禮花彈也只有6寸。至於鞭炮傷人、引發火災的消息,那是每年春節都少不了的。

  一個朋友很惆悵地說:真不及過去弄堂口的幾個孩童懂得放爆竹的真趣,他們將長串的爆竹拆散,一個個用小鐵罐蓋住了燃放,看見鐵罐被掀起老高,高興得忘乎所以……

  春節八大俗之媚俗——省、地、縣都辦春節晚會

  春節將至,各地電視臺都加足馬力籌備春節聯歡晚會,從初二晚上開始,拿着搖控器一路撳下去,電視裏畫面驚人一致,臺上男男女女濃妝豔抹、載歌載舞,臺下男男女女喜氣洋洋、拼命鼓掌--如果觀察仔細,當然還可看到那些大過年卻被拉去捧場的現場觀衆在偷偷打呵欠,只有在鏡頭前,才會作歡喜狀。 各省、市、區電視臺自辦春節晚會,越來越走入了一種自以爲是的誤區:這場晚會就是各省、市、區形象的展示。於是大家搶明星、比排場,倒是熱鬧非凡,只是苦了電視機前的觀衆。


  不可否認,這些電視直播的晚會也有一些藝術水準相當高,也擁有一些觀衆,但更多的卻是互相模仿,唱着同樣的歌,煽着同樣的情,大筆花錢,卻讓人大倒胃口。記者相熟的一位電視臺導演私下也說:他們自己也覺得很無聊,只是騎虎難下,雖是「雞肋」,還得讓觀衆啃啃,觀衆不啃,就自己啃吧。
  讓人更受不了的是,一些地、縣也爭相辦起了自己的春節聯歡晚會,反正都有自己的電視臺嘛。

  春節八大俗之惡俗——失去童真的壓歲錢

  過年給小孩壓歲錢,由來已久,給孩子幾個小錢,讓他們吃點糖果、買個氣球、放串鞭炮,欣賞欣賞孩子們的童真,也是成人的一大樂事。可是現在給壓歲錢,早就變味了。

  很多城裏人怕回農村老家,一大原因就是給壓歲錢,三姑六婆親戚太多,「呼啦啦」圍上一片小孩,錢送出去了,人倒是有多半不認識。

  在城裏,如今給壓歲錢,更是成人一大怕,掏錢時心痛,心痛後還有些擔心——不知人家父母瞧不瞧得上?城市的孩子現在每年春節壓歲錢成千上萬者,不在少數。孩子大手大腳,互相攀比;父母則一筆筆算好賬,這些都是人情債。

  對一些有求於領導的人而言,壓歲錢更成了他們變相送禮的最好包裝。春節到領導家拜年,給領導家孩子大把壓歲錢已是司空見慣,甚至給領導家寵物壓歲錢的新聞,也偶有所聞。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到了春節,則是「一人得道,雞犬拿紅包」。如今一些人拍馬屁可真是到了「驚世駭俗」的地步!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2/8/18936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