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闖關」成功了嗎?——讓資料來說話
趙曉
2025年5月15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2025年春,世界經濟學界屏息以待,仿佛即將見證一場「政策災難」:川普總統再度出山,高舉「對等關稅」大旗,對90個國家征收10%統一關稅,對57個與美貿易逆差嚴重的國家追加11%至50%的懲罰性關稅。
這是驚天之舉!媒體與專家對此幾乎眾口一詞:這是通脹的引信,是金融崩盤的前奏,是美聯儲的夢魘。
隨著股市震蕩急劇向下,熊市似乎已至。左派在各城市爆發抗議,就連一些「曾支持川普」的學者也開始倒戈,斥責他「人為制造通脹災難」。CNN評論員斯蒂芬·考林森在4月底甚至驚呼:「川普已把美國經濟帶到了崩潰邊緣。」
我的一位擁川好友悄悄私信我:「川普懂經濟嗎?美國家底雖厚但會不會被他折騰掉?」
我只答了一句:不妨靜觀,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一、數據不會說謊:通脹不升反降
4月,美國勞工部公布最新通脹數據:
CPI:2.3%,核心CPI:2.8%——雙雙低於預期,為2021年以來最低;
關稅收入達160億美元,同比增長 123%,創下歷史新高。
令人驚訝的是,「提高進口成本+增加財政收入」這對經濟學教科書裡的「矛盾組合」,居然同時成立了。
川普「搞事情」,通脹不僅沒有起飛,反而退潮。過去被奉為鐵律的「加關稅必加通脹」邏輯,首次在現實面前被打破。
為什麼「關稅=通脹」這次失效了?
可能有四個原因:
1.進口商自行吸收成本,未將稅負轉嫁消費者;
2.美元走強,對沖了進口價格上漲壓力;
3.企業提前囤貨,庫存緩沖短期沖擊;
4.消費者信心穩定,未出現價格螺旋效應。
這場「通脹風波」告訴我們:宏觀經濟不是直線邏輯,而是復雜博弈。
二、股市沒有崩,反而爬了起來
4月中旬,《華爾街日報》封面頭條稱「川普潰敗」,預測道瓊斯指數將創下自1932年大蕭條以來最慘4月。
結果呢?
標普500 僅跌 0.8%,納指跌0.3%,道指跌 2.1%,均遠好於預期;
自4月22日起,標普與道指連續九日上漲,5月初創下2004年以來最長連漲紀錄。
說好的金融災難呢?
顯然,市場已用腳投票。盡管「對等關稅」部分暫停,10%的基礎關稅依然存在,而股市卻逐步適應、企穩、反彈。
川普再次施展他熟悉的「驚嚇談判法」:讓所有人以為他瘋了,結果是他比誰都冷靜。
在美股最低谷時,果斷買入的人,現在應該睡覺時都在笑了!
三、制造業是硬通貨,關稅是指揮棒
如果說股市仍帶有情緒波動,那制造業數據就是鐵證如山。
執政百日,美國迎來:
1、5萬億美元新增制造業投資;
2、45.1萬個新增制造業崗位;
3、投資覆蓋芯片、汽車、電池、清潔能源等關鍵產業;
4、就業重點集中在賓夕法尼亞、密歇根、威斯康星等鐵鏽州。
有人說這只是「面子工程」?但這些數據都是企業親自發布,媒體實地報道,信息真實且可核查。
對川普來說,制造業不只是經濟指標,而是選票指標。這是一次戰略性重構美國選民結構的行動。鐵鏽帶制造業「回流」的希望,就是他手中的「關中」,是他權力的壓艙石。
哪怕只是制造出希望,也足以撬動政治現實。而「信念」,恰是民選政治中最核心的生產資料。
四、GDP微縮,但背後藏著「對沖智慧」
當然,並非一切都如願:
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GDP環比萎縮0.3%;
看似唱衰派的證據,但結構分析卻揭示了更復雜的真相。
萎縮主因是企業搶先進口囤貨,拉大貿易逆差;
消費者支出增長1.8%,雖低於上季度的4.0%,但並未陷入衰退;
私人投資增長高達21.9%,創2020以來最大增幅;
實際工資年增近4%,就業市場依舊強勁。
這是一種有意識的「軟著陸」策略:在風險釋放的同時,有節奏地展開「底盤穩固」的政策組合拳。
五、川普的闖關:不是市場,而是制造業;不是繁榮,而是勝選
川普明白:美國不是由華爾街掌控的國家,而是由中西部藍領選民決定走向的國家。
不是紐約和加州決定總統是誰,而是密歇根、賓州和威斯康星決定白宮的鑰匙。
也因此,他並不需要一個完美無瑕的經濟,只需要一個足以贏下選舉的經濟敘事。只要鐵鏽帶看見希望,MAGA就能繼續。
2020年,他在鐵鏽三州輸掉25萬人;
2024年,他贏回了23萬人;
2028年,只要守住這幾十萬人的希望,共和黨就不會倒下。
也因此,他寧願讓華爾街暫時掉一點皮,也要讓俄亥俄增加更多工作崗。他知道:這是選舉政治學,關乎保守主義長期大業,而不只是宏觀經濟學教科書。
六、總結評論
7740萬美國選民給了川普一次重建秩序的機會。很多人斷言他必敗,但當下現實是:通脹下降、投資上升、就業回暖、市場企穩,讓唱衰者啪啪打臉。
川普深知風險,但他更懂時機和使命。他並非盲目冒險者,而是戰略闖關者:如果他闖過了,世界經貿以及美國政治版圖將被重繪,全球秩序也將改寫。
川普「闖關」成功了嗎?
在數據上,是的;
在市場上,是的;
在選舉路上,他仍在闖——但已經手握先機。
一句話,「輕舟已過萬重山」!而更大更美的風景,就在前方!△
(轉自「雲上迦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