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关税战与中共强硬表态:表面对抗还是暗藏妥协?
郑侠
2025年4月12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2025年4月11日,中国宣布对美国商品的报复性关税从84%提升至125%,回应美国总统唐纳德·川普对中国商品加征145%的关税,这是川普「对等关税」政策针对中国的最新升级。中共财政部发言人称,美国的关税策略「将成为世界经济史上的笑话」,并首次表示,若美国继续加征关税,中方「不再回应」。与此同时,川普在白宫对记者表示「胸有成竹」,称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很快会打电话来谈判」,并暗示其他75国已表达谈判意愿,唯独中国被孤立。市场对此反应激烈,美股在川普暂缓对其他国家关税后迎来「大奇迹日」,暴涨9.5%,但中美贸易战阴影仍笼罩全球经济。中共的强硬表态与川普的自信背后,究竟是表面叫阵、暗中妥协,还是川普误判形势?
中共此次将关税提升至125%,并宣称不再回应进一步加征,表面上看似强硬到底,但细究其动机,更多是内外压力的权衡结果。国内方面,中国经济正面临内需疲弱、房地产危机及出口下滑的多重打击,对美出口作为经济支柱之一,若因145%关税而崩溃,恐引发企业倒闭与失业潮,动摇中共统治稳定性。因此,高调反制并搭配「不再回应」的声明,既是向国内民众展示「不屈服于美国霸权」的姿态,也可能是为未来谈判预留空间,避免被视为全面退让。中共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近期在社交媒体引用毛泽东抗美援朝言论,试图激发民族情绪,但这类宣传更像内部维稳手段,而非真有持久对抗的底气。
川普的自信则源于其对中国经济弱点的精准把握。他暂缓对日本、欧盟等国的关税(降至10%),并给予90天谈判期,成功拉拢盟友,孤立中国。同时,他对越南(46%降至10%)等「洗产地」国家的施压,切断中国规避关税的迂回路径。这种「分而治之」策略让中国陷入被动,无法像过去一样通过第三方转口贸易缓解压力。更重要的是,川普深知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远超美国对中国的依赖。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占其总出口约16%,而美国对华出口仅占总出口的7%。145%的关税若长期实施,中国经济将首当其冲,美国则可通过内需与盟友市场缓冲损失。
然而,川普的「习会打电话」论断是否过于乐观?从公开信息看,中共迄今拒绝领导人层级通话,白宫顾问透露,川普要求习「先低头」,显示双方在姿态上僵持不下。中共官媒《人民日报》称关税战是「美国经济霸凌」,并与西班牙等国协商联手对抗,试图在国际上寻求支持。但这些努力成效有限,欧盟与日本更倾向与美国谈判,而非与中国结盟。中国内部也有声音暗示妥协可能,如上海部分企业家对关税暂缓表示「松口气」,显示经济界对持久战的担忧。
关税战短期内将持续升温,但长期走向取决于双方的耐受力。中共若坚持125%关税并「不再回应」,可能采取非关税报复,如限制好莱坞电影进口、发出赴美旅行警告,或暂停芬太尼合作。然而,这些措施对美国经济的实际影响有限,且可能进一步激怒川普,促使其采取更激进行动,如冻结中国在美资产或限制技术出口。反观美国,川普的145%关税已接近贸易断绝的边缘,若90天内无法迫使中共谈判,他可能面临国内通胀与企业压力,影响其施政前景。
中共是否会妥协?从历史看,中共在2018-2020年贸易战中最终签署第一阶段协议,显示其在经济压力下并非毫无退路。当前,中国经济比五年前更脆弱,妥协的可能性高于表面强硬所暗示的程度。习近平可能通过非公开渠道与美方接触,避免公开「低头」损害威信。川普的自信或非盲目,而是基于对中国底牌的洞察,但他低估了中共为维稳而拖延的决心。
综合来看,中共的强硬更多是表面姿态,内部经济困境使其难以长期对抗。川普的策略精准打击中共弱点,胜算较大,但若过分高估习的妥协速度,可能误判时机。关税战未来数月将在高压与试探中推进,中共最终可能选择有限妥协,如降低部分关税或重启谈判,以换取喘息空间,但全面让步的可能性较低。川普需平衡国内压力与国际联盟,否则这场博弈恐陷入双输泥沼。△
(人民报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