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黨媽急了 財政部成立債務司 地方債惡化 |
| |
|
古成
|
|
【人民報消息】根據財政部的數據,到2025年9月底,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已經飆到536995億元,比去年同期漲了2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分析,如果把隱性債務計入,中國整體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可能高達96.3%。
中共改開幾十年,地方政府為了刷GDP,官員為了拿政績,瘋狂借錢搞基建、拉投資,隨著資產的泡沫化,債務像滾雪球一樣越積越高。這其中暴露了財政收支嚴重失衡,還牽扯到中央和地方財政與事權博弈,中共地方政府債務,已經積重難返,在經濟下行的當下,為整個經濟系統埋下了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炸雷。
中央政府為了維穩的政治考量,推出了一系列兜底化債措施,可是受制於經濟基本面的慘淡,效果甚微。2025年前10個月,地方債券發行規糢達到了約9.1萬億元,同比增長23%,其中新增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約4.7萬億元,同比增長約2%,再融資債券發行4.4萬億元,同比增長約58%。再融資債券其實是用來「借新還舊」的,和及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
地方債瘋狂生長,讓黨媽急眼了,到底還有普沒譜,這無底洞還需要填多少銀子進去?!
中央地方互不信任,財政部設立債務管理司
2025年11月3日,中共官宣財政部正式掛牌成立了債務管理司,下設了六個處室,綜合處、中央債務處、地方債務一處、地方債務二處、發行兌付處、監測管理處。從制定債務管理政策、編制限額計劃,到監督債券發行和兌付、風險預警,再到應急處置,全都大權攬在手。它把之前散在預算司、國庫司多部門的債務管理職能給整合起來,實現國債、地方債和外債的「三債統管」。
過去,地方政府債務管理「三權分裂」:財政部管地方債發行,發改委管企業債審批,銀保監會管銀行信貸,這種條塊分割、九龍治水的管理糢式很容易滋生債務風險。債務管理司實施全權監管,從債券發行審批到資金使用追蹤,從債務風險評估到違約處置預案,形成一套權力無死角集中機制。陸媒報道,債務管理司將重點監控地方政府通過城投平臺、PPP項目等渠道形成的隱性債務。
中共1994年分稅制後,地方與中央財政分開,但總體上是地方錢少事多,中央錢多事少,為此,中共允許地方賣土地賺錢,地方政府為了加槓桿就成立城投公司,土地財政和GDP上去了,但由此而背負上了沉重的隱形債務。如今經濟加速下行,房地產下滑,隱形債務危機爆發,中共黨媽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債務管理司的設立反映了中央被地方債務拖累的無奈,地方財政不僅依賴中央的轉移支付,形成了「伸手要錢」的習慣,而且很可能存在向財政部虛報債務的現象,中央就算底子再厚,也經不起這麼長期無底線消耗。
中共在2024年11月8日的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上,公布了12萬億的化債新方案,根據方案,在2028年之前,地方政府需要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可由14.3萬億元下降至2.3萬億元。但中共非常清楚,地方政府的真實隱性債務規糢,遠高於14.3萬億。
中共在2024年11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25年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2025年中央財政赤字占GDP的比率可能提高至4.0%,新增財政赤字5.2萬億元、地方專項債與特別國債之和接近13萬億元,預計大致相當於2025年GDP的9-10%。這樣力度的廣義赤字規糢是歷年來罕見的。
從制度的角度來看,債務管理司的設立是為了通過統一的政策框架來防控地方債務風險,意味著中央和地方在債務治理上的博弈公開化。地方上當然是想多舉債,中央來擦屁股和多支付轉移,黨媽決定從今以後不能「糊塗地愛」,誰會哭就多給誰奶,那不行,得看你借多少錢,債有多大窟窿,窟窿大了,就得自己想辦法填坑。
這不,看懂了上意,有的省餿主意就來了,那羊毛薅的叫一個專業,叫一個不要臉和缺德。
湖北憋出「三化」專業昏招 東北「點泥成金」化債
2025年10月,湖北省推出了國有「三資」改革政策,即「一切國有資源盡可能資產化、一切國有資產盡可能證券化、一切國有資金盡可能槓桿化」,科學運用「能用則用、不用則售、不售則租、能融則融」四種方式盤活資產,安徽、吉林、黑龍江等省份很快就跟風了。政策聽起來挺專業、挺高大上的,其實就是地方政府窮的叮當想,無米下鍋,沒辦法把家裡的碎磚爛瓦包裝成金山銀礦貼上資產標簽賣出去,再套銀行貸款,還能上市撬動股市吸金,妥妥的政府主導的龐氏騙局。
這玩法,被齊齊哈爾玩出了巔峰。齊齊哈爾市依安縣的上游水庫和躍進水庫,水底沉積的1100萬立方米淤泥,以8.39億元的天價被齊齊哈爾澤源環保產業有限公司」拍走了20年的處置權。
更為稀奇的是,這公司是2025年10月10日剛成立的國有獨資企業,註冊資本2.7億。花八個億買一堆爛泥,瘋了嗎?一個世紀都賺不回來。前幾年,四川缺錢,有把未來20年各中小學食堂經營權拍賣出去的,貴州還把未來30年的路邊停車位打包賣掉的,這回直接賣泥巴了,點泥成金。
8個億從哪來呢?簡單的很,直接用未來若幹年收益權到銀行質押貸出8個億來呀,政府缺錢,不好從銀行直接拿錢給公務員發工資啊,就變了個戲法,真正的玩法不在線下挖泥,而是在線上融資。左手是資產,右手是資本,中間的淤泥是甚麼,似乎已經不那麼重要了。那銀行壞賬怎麼辦?銀行倒了怎麼辦?再打包給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繼續發債註資盤活,只要是打著國有旗號,就不愁沒有傻子接盤。至於說儲戶,直接維穩。
網友們看明白了,分分鐘就行專業解讀:「三資」黑話翻譯成人話就是:把你家後院那顆歪脖子樹登記成「具有觀賞價值和潛在碳匯功能的生態資產」,再找專業評估機構給這棵樹30年果子做個估值,打包成「收益權憑證」賣出去,變現後再到銀行套貸款,再去買100顆歪脖子樹,再去撬動資本市場,魔幻循環。
這戲碼在金融圈資本圈早就運作了,只不過現在主角切換成地方政府了,目的是為了化債。啥叫化債?網友神比喻:你跟老板說,未來20年工資我不要了,你現在把我未來20年工資一次性打三折給我就得了。老板一聽,趕緊給你點根煙,小心翼翼又語重心長地問:「你是不是攤上甚麼事了?」對,這事兒,就叫化債。
財政虧空,地方政府薅羊毛手段翻新
2025年,好多個省份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都遇到了薪酬調整或者拖欠的問題,傳統的「鐵飯碗」加速風化了。據自由亞洲電臺報道,北京、浙江、山東、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公務員、教醫生等從業人員紛紛降薪。
X平臺賬號「李老師不是你老師」日前發布消息,11月1日,山東省,棗莊市,一位體制內網友發帖詢問甚麼時後發工資,評論區紛紛表示自己已經被拖欠工資幾個月了。有的說欠六個月,有的說欠八個月了。
而國企拖欠工人工資更是家常便飯。11月1日,山東省青島市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工人反映長期被欠薪,聚集維權要求結算工資。11月2日,上海市中建八局項目的珠鋒勞務公司被工人指控拖欠工資且拒不認賬。同日,天津市智宏銓公司被曝拖欠工人工資,工人集體上門討薪。河南省禹州市神火寬發礦業有限公司也被工人投訴拖欠工資,工人自發前往公司討薪。
與此同時,中共政府想方設法割韭菜薅羊毛,手段不斷翻新:在水電燃基本公共資源費用上漲價或變相漲價;實施全民社保政策並調高社保基數;徵收房產稅;徵收眾包外賣員個稅;從11月1日起實施新的增值稅條款,增加企業稅負;對民企遠洋捕撈;肆意罰款,2024年,僅被公開罰款的上市公司即達近百家,每家動輒數百萬元罰金。山東成武縣一名市場監管執法人員直言「幹垮一個企業太簡單」「每年有五千萬元(罰金)政績」。有網友上貼自己騎自行車喝點酒也被罰款,轎車後排座不系安全帶也罰款。這些手段雖然能在短期內填補缺口,但無異於飲鴆止渴,會加劇官民對立和激化社會矛盾,讓經濟下行雪上加霜。
地方債務緊箍咒越匝越緊,積重難返
盡管中共口口聲聲稱政府債務率在國際警戒線內,可防可控,但國際評測機構、投行與主流媒體不這麼看。
2024年12月,穆迪評測中共地方政府債務總規糢在90-110萬億元人民幣之間,其中隱性債務(LGFV)估計50-65萬億元,評估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壓力「持續惡化」, 多地 土地財政收入大幅下滑,償債能力削弱,隱性債務風險向銀行體系傳導,因此將中國主權信用展望下調為負面。
標普全球2025 年展望報告顯示,中共地方總債務約95-105萬億元人民幣,占GDP80%-85%,其中55萬-60萬億元為隱性債務。房地產下行導致土地出讓收入平均下降 20-30%,地方政府可能需要 10-20年才能完成債務化解。
根據惠譽評級的分析和預測,2025年中國顯性中央和顯性地方政府債務總額將上升至GDP的68.3%,2024年為60.9%,2026年進一步升至GDP的74.2%,債務總額量化金額估計約96萬億元。惠譽認為「擴充債務」,即包括顯性債務和LGFV隱性債務,2024年擴充債務占GDP的124%。2025年預測,由於債務置換,擴充債務比例可能維持在125%-130% GDP左右,總額約176-183萬億元,地方政府部分約110-120萬億元。惠譽分析2025年一般公共赤字預計升至GDP的8.4%,這一數據在2024年為6.5%。
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已經是體制痼疾,過去土地財政曾經占地方收入的40%,但房地產市場衰退後,收入腰斬,債務雪崩。中共的軟預算約束機制加上隱性擔保,讓債務像氣球一樣膨脹。在這種壓力下,地方政府一邊還債,一邊還得維持公共開支,最要命的是體制內人士的工資、高額社保、退休金及醫療保險開支非常龐大,現收現支的執行機制已經不足以覆蓋虧空,又不得不擠壓其他公共開支,維穩的經費都不夠了,真是積重難返了。
(人民報首發)△
|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1/8/92952b.html |
|
打印機版
|
|
|
|
|
|
 |
 |
 |
|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