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歐洲議會選舉拉開帷幕 新一屆歐盟機構或延續對華強硬政策(圖)
 
資料照:位於法國斯特拉斯堡的歐洲議會大廳
【人民報消息】新一屆歐洲議會選舉6月6日至9日在歐盟各國正式展開,選舉將產生720名議員,並由新一屆歐洲議會批准新一屆歐盟委員會。過去五年,包括歐洲議會和歐盟委員會在內的歐盟機構與中(共)國的關係緊張,分析人士認為,新一屆歐盟立法和行政機構可能延續既定的對華政策。 制裁互相交織,投資協定擱淺 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產生的第九屆歐洲議會及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領導的歐盟委員會在過去五年裡對華立場日趨強硬。 2019年12月18日,歐洲議會將「薩哈羅夫獎」頒予被中共政府判處無期徒刑的維吾爾族學者伊力哈木.土赫提,表彰後者對「推動維漢民族的對話和理解」作出的貢獻。此舉前後,歐洲議會亦多次通過決議譴責中共政府在新疆地區大規模關押穆斯林少數族裔和強迫勞動的做法。 中歐亞洲研究所(CEIAS)執行所長馬泰.西馬爾奇克(MatejŠimalčík)對美國之音表示:「相較其他歐盟機構,歐洲議會對中(共)國一直不吝嚴厲批評之辭。2021年中(共)國對數名歐洲議會議員實施制裁後,歐洲議會對中(共)國的強硬態度更趨激烈,以至於中止《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 歷時七年談判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於2020年底完成談判,一度被視為中歐經貿合作的里程碑。但2021年3月22日,歐盟與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等國宣布對涉嫌在中國新疆侵犯人權的官員實施制裁。隨後,北京對「歐方嚴重損害中方主權和利益、惡意傳播謊言和虛假信息的10名人員和四個實體」實施制裁,其中包括五位歐洲議會議員,分別是彼蒂科菲爾、蓋勒、格魯克斯曼、庫楚克和萊克斯曼。 2021年5月20日,歐洲議會以599票贊成、30票反對、58票棄權,通過在中國取消對歐盟政治人物的制裁之前無限期凍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批准程序的決議。截至目前,北京仍未解除此輪對歐制裁。 各政黨對華態度分歧,新機構或維持現狀 卡拉.涅曼契柯娃(Kara Němečková)和伊萬娜.卡拉斯柯娃(Ivana Karásková)為布拉格國際事務協會(AMO)撰寫的一份報告,研究了本屆歐洲議會對華立場及新一屆歐洲議會可能帶來的變化。報告聚焦歐洲議會中,極右翼的「身份與民主」黨團和極左翼的「歐洲議會左翼」黨團在本屆歐洲議會任期內在中國議題上的投票偏好,以及這些極端主義疑歐政黨主要候選人就對華政策發表的公開政見。 涅曼契柯娃對美國之音表示,這項研究得出的一個關鍵結論是,「歐洲議會中極右翼和極左翼勢力上升,可能有利於更多對華友好的選票,軟化歐盟對華批評言論,並削弱對華採取更強硬立場的支持」。 極右翼和極左翼政黨似乎勢不兩立,為何他們會在對華政策上取得共識?對此,歐洲對外關係協會(The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政策研究員阿莉契亞.巴胡斯卡(Alicja Bachulska)對美國之音說:「激進主義政治派別將對華合作視為機遇而非挑戰—在許多極右翼人士眼中,中(共)國往往被理想化為一個極其高效和具有前瞻性的國家;而在許多極左翼人士眼中,中(共)國又被視作能夠重新平衡世界秩序並減少歐洲對美國的依賴的合作夥伴。」 相對於極端主義政黨及黨團更為友好的對華態度,包括本屆歐盟委員會的執政聯盟在內的主流親歐政黨及黨團團,則傾向於維持既定的對華路線。本屆歐盟委員會的執政聯盟的黨團包括中間偏右的歐洲人民黨黨團、中間偏左的社會主義者和民主人士進步聯盟以及中間派的「復興歐洲」黨團,分別位列本屆歐洲議會第一、第二和第三大黨團。 巴胡斯卡說:「如果極端主義和民粹主義的聲音在歐洲議會中變得更加突出,歐盟範圍內制定更加連貫和更加強硬的對華政策的努力可能會受到極大阻礙。」 不過,近期民調顯示,三大黨團在本屆歐洲議會選舉中將大概率維持其領先地位,組成半數以上(361席)的執政多數。中歐亞洲研究所的西馬爾奇克預計,新一屆歐洲議會的組成「可能出現輕微變化,但不會發生重大變化。最重要的歐盟政治勢力對中(共)國的看法基本一致。」 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已經尋求連任。近期民調顯示,她所在的歐洲人民黨黨團大幅領先其他黨團,大概率將維持歐洲議會第一大黨團地位。依據慣例,歐洲議會選舉中得票率最高的黨團領銜候選人將被提名為新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如果馮德萊恩順利連任,將保持歐盟對華政策的連貫性。 歐盟對華政策的三大焦點:安全、貿易與人權 當前中歐關係面臨一系列懸而未決的問題。義大利漢學家弗朗西斯科.西西(Francesco Sisci)對美國之音表示:「俄烏戰爭對歐盟與中(共)國的關係具有決定性意義,因為在這場戰爭中,歐盟和中(共)國處於對立面。戰爭正在迫使歐盟疏遠中(共)國。」 自2022年2月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北京一直以「中立」自居,主張「勸和促談」。歐盟對北京拒絕譴責莫斯科的立場表達不滿,敦促中方在勸和促談中發揮實質性作用。西西表示,歐盟國家認為「中(共)國在這場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中站在了俄羅斯一邊」,並對中(共)國未能發揮其對俄羅斯的影響力感到失望。 此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和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2023年歐洲中國會議」上表示:「中(共)國對俄烏戰爭的立場將決定未來幾年的歐中關係。」 另一個安全議題涉及來自中國境內的網路襲擊。歐盟多次譴責來自中(共)國的網路襲擊並在2020年出手制裁涉嫌對歐盟發動網路襲擊的中(共)國實體和個人,制裁措施包括旅行禁令和資產凍結。 歐盟委員會網路協調工作小組組長克里斯蒂安.德.庫納(Christian D』Cunha)對美國之音表示:「歐盟及其成員國強烈譴責所有聯合國成員國認可的,與負責國家行為規範相矛盾的惡意網路活動。歐盟及其成員國將繼續抵制網路空間中的惡意行為。」 針對中(共)國問題,他表示:「歐盟在處理與中(共)國的關係時採取多方面的方法,包括繼續高層級交往,討論雙邊和全球問題,並解決雙方存在的差異。」 隨著中國「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板)出口佔領歐洲市場,中歐貿易關係也蒙上了一層陰影。義大利漢學家西西表示:「汽車工業對歐洲非常重要,但廉價的中國電動汽車浪潮正在促使歐洲深刻反思對華經濟政策。」 2023年10月,歐盟委員會宣布對原產中國的新型電池電動汽車進口產品啟動反補貼調查,以決定是否開徵反傾銷關稅。路透社報導,歐盟委員會將是否向中國電動車徵收關稅的決定推遲到6月9日歐洲議會選舉之後做出。 對於前途未卜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是否可能在新一屆歐盟機構任內重啟,中歐亞洲研究所的西馬爾奇克說:「中(共)國自身對歐洲議會議員的態度也會對雙邊關係產生影響。如果中(共)國想利用本屆選舉作為重啟與歐洲議會關係的契機,就需要取消對歐洲議會議員的制裁,因為其中一些議員很可能在本屆選舉中連任。」 圍繞中方對歐洲議會選舉的看法及對新一屆歐洲議會的期待,美國之音向中共駐歐盟使團新聞處發送置評請求,詢問中方是否會取消對包括五位歐洲議員在內的制裁以及對當前中歐貿易爭端的立場,截至發稿時尚未得到回覆。△(轉自美國之音)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6/7/83269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