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美國防部官員:中共軍隊仍不具侵台能力
 
【人民報消息】美國國防部官員在星期三(12月18日)就五角大樓最新發布的年度中國軍力報告發表評論時表示,盡管中共軍隊正在加速推進現代化,但其在執行快速、果斷的侵台行動方面仍面臨若干操作性挑戰。這些挑戰使得中共軍隊無法在可接受的代價下實施此類行動,因此,美國有信心認為,中共入侵台灣並非迫在眉睫,也並非不可避免。 據美國之音報導,此次發布的年度中國軍力報告,全稱《2024年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及安全發展的報告》(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由美國五角大樓編制,共182頁,全面詳述了中共軍隊在各個領域及軍種的現代化進程及能力。報告指出,過去一年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致力於將中共軍隊打造成一個更高效、更具威懾力的國家戰略工具。 「在這一年中,中共軍隊在印太地區采取了更多的脅迫行動,同時加速發展能力和作戰概念,以增強中共對「強敵」作戰並獲勝的能力、應對第三方介入中國周邊沖突的能力,以及全球范圍內投射力量的能力。」報告說。 中共侵台非迫在眉睫 美國國防部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伊萊·拉特納(Ely Ratner)和負責中國、台灣及蒙古事務的副助理部長邁克爾·蔡斯(Michael Chase)在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座談會上針對報告內容表示,盡管中共軍隊正在持續加快現代化進程,但他們仍然有一些操作上的困難必須解決。 「他們可能在軍事現代化方面快速推進,但發現自己在解決他們試圖解決的一些作戰問題上仍然一樣遙遠,」拉特納說。 他說,即便中國正在現代化並增加其能力,但在許多方面美國也在采取行動,使那些他們還有不足的地方或弱點更加顯著。「這實際上就是步調挑戰(pacing challenge)的本質,也是威懾的本質。這也是我們有一定信心的原因之一,我們認為入侵既不是迫在眉睫,也不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相信威懾是存在的,而且威懾是強有力的。」 中共軍隊仍不具侵台能力 拉特納說,要保持這種威懾還必須付出許多努力,但中共軍隊要解決這些問題是為了能具備侵犯台灣的能力,目前他們還不具備這種能力。 「當我們審視中共軍隊試圖解決的這些作戰挑戰時,可以看到他們的具體目標是能夠以可接受的代價,准備好並有信心執行一場短暫而迅速的對台入侵。然而,他們目前尚未達到這個目標。他們正努力朝這個方向邁進,這正是我們在這份報告中看到的許多內容的體現。但尚不清楚他們是否比過去幾年更接近這一目標。」拉特納說。 助理部長邁克爾·蔡司也提到報告中關於過去一年來中共加大對台灣外交、政治及軍事施壓的作為。他認為,北京正在持續侵蝕台灣周邊長期以來的常態。 「我們持續看到許多看起來意在恐嚇或脅迫的行為,其中當然包括圍繞台灣的許多軍事行動。例如,在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講之後,中共軍隊進行了「聯合利劍」演習。我們也見到一系列中共軍隊在報告涵蓋期間的演習,例如越過台灣海峽中線的做法過去是相對罕見的,它通常被保留用來達到表達政治信號的目的,那也是我們傳統上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何作此行為的解讀,」他說。 不過蔡斯說,相反的,從台灣國防部發表的數據來看,現在這些做法變成例行性的,一年可以見到數以百計越過海峽中線的行動,而不是用來回應特定事件的少數幾次,這種長期性常態情況受到侵蝕是美國非常關切的,因此在報告中也將它提出來。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12/19/87405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