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馬斯克獲高規格接待 中共黔驢技窮
 
周曉輝
 
2023年6月5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這幾天,不少關注特斯拉、推特、SpaceX大老闆馬斯克的網友們都注意到,馬斯克的推特已經幾天未更新了。原因是馬斯克正在中國上海、北京訪問,6月1日剛剛離開。馬斯克不在中國大陸發推,顯然是知曉中共對網絡是怎樣的嚴密監控,通過VPN登錄也並不安全。而且很可能,馬斯克像很多訪問中國的外國政要一樣,帶入中國的電腦和手機都是全新的,離開後即刻扔掉。這說明馬斯克從心底對中共保持着一種戒備狀態。 對於馬斯克的此次訪問,北京給予了與以往不同的超高規格接待。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稱,中共政治局常委、副總理丁薛祥於5月31日下午親自接見了馬斯克,但會談內容不詳。報導指,這是丁薛祥首次與外企大老闆進行一對一會談,顯示出北京非常重視與馬斯克之間的關係。 在與丁薛祥會面前,馬斯克還先後與中共外交部長秦剛以及商務部長王文濤、工業和信息化部長金壯龍、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會面。按照中共新華社和外交部的說辭,馬斯克在會見秦剛時表示,美中利益交融,密不可分。特斯拉公司反對兩國「脫鉤斷鏈」,願意繼續拓展在華業務,共享中國發展機遇。秦剛稱「中國致力於爲各國企業打造更好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一個健康、穩定、建設性的中美關係既有利於中美兩國,也有利於世界」等等,繼續向外界釋放希望與美國和緩關係的信號。 此外,在王文濤與馬斯克會晤後,中共商務部稱,馬斯克「讚揚了中國的活力和發展潛力」,「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 由於不見馬斯克和特斯拉對此的聲明和表態,中共官方說辭是否是斷章取義,或者是隻選取部分,外界不得而知,但尚且需要馬斯克的中共,應該此次不會隨意杜撰馬斯克沒有說過的話,大概率是馬斯克爲了自身的商業利益,會說一些場面上的話的,而這或許並非出於內心真實的想法,甚至還會讓人不自在。 相較於在中國的「不自在」,今年3月初,當時還是中共駐美大使的秦剛訪問位於加州弗裏蒙特市的特斯拉工廠時,兩人的交談更自在些。據中共大使館網站的報道,除了體驗特斯拉汽車的自動駕駛技術外,秦剛還同馬斯克深入交談。兩人的話題從保護地球到仰望星空,從人類文明到浩瀚宇宙。 報導稱,兩人的話題看似天馬行空,實則都對當下的世界抱有深刻的關切。秦剛讚揚馬斯克的精神「令人敬佩」,說「我們不光要腳踏實地,保護地球,也要仰望星空,深思遠慮」,他自己也發推說,他在車上與馬斯克進行了一場富有啓發性的談話,內容涉及汽車、太空、人腦研究等。而馬斯克則讚揚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實幹,特斯拉與中國的合作順利、成功等。 秦剛或許在暗示馬斯克:不能在中國賺錢,又對抗中(共)國。而聰明的馬斯克卻只大讚中國人。兩次不同場合的談話,箇中滋味想必馬斯克是一清二楚。在中國經濟急劇下滑,外資加速撤離之際,中共高層希望通過拉攏馬斯克,減緩外資的撤離,加強對中國市場的信心,這從中共官媒報道的秦剛和馬斯克之語就可看出。 不過,拉攏一個馬斯克並不可能逆轉外資的撤離和外企的信心。因爲中共政權在三年疫情期間的嚴格封控,導致的供應鏈出現問題;中共對於言論空間的打壓,對於外企的一系列懲罰,對於美歐一系列戰狼外交,在諸多問題上的出爾反爾,都讓外國投資者們意識到了投資中國帶來的巨大風險,因此他們選擇寧可少些利潤,也要儘可能遠離這些風險,而讓外資重拾信心,絕不是馬斯克說兩句場面上的話可以解決的。此時的中共對於如何振興經濟已經是黔驢技窮。 除了希望借拉攏馬斯克留住外資外,中共或許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阻止馬斯克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對中國大陸開放星鏈。 在俄烏戰爭中,正是依靠馬斯克提供的星鏈,因俄羅斯入侵導致烏克蘭互聯網嚴重中斷的情況才得以改善。據悉,到目前爲止,SpaceX 已經入軌了 1700 多顆衛星,其中部分衛星會經過烏克蘭上空。這意味着俄羅斯意圖中斷烏克蘭與外界的聯繫基本失敗。 由於馬斯克的星鏈可以提供覆蓋整個地球(包括南北極)的全天候、高速率、低成本的衛星互聯網服務,因此對於中共的防火牆也是相當有效的。不僅如此,一旦臺海戰爭爆發,北京計劃在攻打臺灣時癱瘓其網絡的想法也或將無法實現,還有星鏈在戰場上還可以對目標進行長時間觀察,能夠實時通過高精度畫面直接將信息傳輸給指揮所,可以對導彈進行實時控制,直到完成精確打擊。也就是說,依賴星鏈衛星的導彈造價會大大降低。 這樣的星鏈,這樣的馬斯克,既讓中共忌憚也讓中共害怕。因此高規格接待也是爲了軟硬兼施吧。不過,馬斯克前腳剛離開,美國國防部6月1日就披露,已與SpaceX達成「星鏈」服務的採購協議,這些服務將提供給烏克蘭。簡言之,美國國防部將爲過去一年多馬斯克給烏克蘭提供的星鏈服務買單。這對於北京而言絕非是好消息的,因爲這意味着,未來臺海有事,美國國防部會在必要時也如此操作的。中共該怎麼辦呢?
 
分享:
 
人氣:26,07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