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蒙古馴鹿牧民傳統而美麗的遊牧文化(圖)
 
蒙古國最後一批馴鹿牧民杜卡人的生活紀實。

【人民報消息】受到蒙古國最後一批馴鹿牧民杜卡人堅韌毅力的鼓舞,西班牙兩位攝影師前往這片偏遠、荒涼的地區與其中一些家庭見面並拍照,同時與世界各地的人們分享馴鹿牧民傳統的生活方式。 52歲的職業護士桑德拉.巴列斯特羅斯(Sandra Ballesteros)和55歲的銀行職員米格爾.塞利斯.普恩特(Miguel Celis Puente)都來自西班牙萊昂市,有超過25年的攝影經驗。他們於2019年9月一起踏上一段艱難的旅程,最終順利與杜卡人(Dukha,生活在蒙古-西伯利亞邊境惡劣條件下的馴鹿牧民族羣)見面。 「目前這一族羣只剩下大約40戶家庭,分散在兩個不同的區域,一部份人居住在查干努爾(Tsagaan Nuur)以西,另一些位於俄羅斯邊境以北」,桑德拉告訴《大紀元時報》,「能直接接觸到杜卡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兩人從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出發前往查干努爾的旅程由探險專家、蒙古國旅行社「蒙古之風」組織安排。在嚮導巴特(Bat)和一隊騎手的帶領下,他們安全抵達了杜卡定居點,並很快與一戶牧民家庭建立了聯繫。 「杜卡人是半遊牧民族,他們一年中的大多數時間都會深入到廣闊的針葉林中,所以很少有人冒險來到這個偏遠的地區。」桑德拉說。 桑德拉在解釋他們的文化時分享說,一個杜卡小區由兩到七個名爲「olal-lal」(在圖瓦語中意爲「他們」)的遊牧家庭組成。爲了幫助他們的馴鹿尋找到牧場,他們經常從一個營地搬到另一個營地,因爲馴鹿以一種只生長在極寒冷地區的地衣爲食,這就是他們一年中被迫多次遷徙的原因。 馴鹿是牧民賴以生存的基礎,他們從馴鹿身上獲得馴鹿奶、毛皮和鹿角,但他們不會食用馴鹿的肉,而是通過獵殺野豬、鹿和麋鹿等獲得肉類,輔以馴鹿奶、酸奶、奶酪和玉米餅製成的鹹茶。 這些牧民都居住在用枝條和獸皮搭建的圓錐形帳篷裏,室內靠燃木火爐取暖。「當木頭燃燒或熱量持續存在期間,裏面的溫度很宜人,但隨着木頭很快被燃盡,寒意漸漸襲來,最後冷得像刀割一樣。」桑德拉說,「儘管如此,但在茂密的森林中與那些人一起生活的經歷是很值得的。」 在逗留期間,桑德拉和米格爾還了解到杜卡人的孩子們從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照顧他們的馴鹿。女孩和年紀較輕的女性爲馴鹿擠奶並準備酸奶、奶酪和茶,而男人、年輕女性和上年紀的人則幫助放牧。 冬季,這裏的氣溫會降至零下40度。爲了保護他們的牧羣免受狼和其它掠食者的傷害,一些杜卡人甚至整個冬天都和他們的馴鹿待在一起,忍受外面極寒的天氣。 然而,蒙古政府現行的保護針葉林的相關法律禁止他們狩獵某些動物、砍伐木材(爲生火取暖)以及自由放牧,杜卡小區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馴鹿和杜卡人的數量都在減少。 杜卡人決心維護他們的遊牧傳統,以及他們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生存的能力,這促使桑德拉和米格爾通過一系列感人的照片來分享他們的故事。 桑德拉和米格爾將這些照片分享在他們的網站以及多個社交平臺。△ (英文大紀元記者Louise Chambers/翻譯 張雨霏)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2/9/21/74931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近期最受歡迎文章  (2022/9/21)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