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濟人於危難之中 好心有好報(圖)
劉曉
2021年8月6日發表
從古至今,人世間發生的許許多多的故事都在印證着「善惡有報」的道理。
|
【人民報消息】中國民間流傳着不少有關善惡有報的俗語,比如「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好心自有好報」、「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何謂無知;善報惡報速報遲報,終須有報」。從古至今,人世間發生的許許多多的故事都在印證着這些道理,比如史籍中記載的那些濟人於危難中的善良人,都在不久後得到上天的獎賞。
譚公襄陽救人 兒子鄉試第一
明朝的譚元春,字友夏,號鵠灣,別號蓑翁,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
他的父親爲人善良,曾客居襄陽,一天早上他乘船剛剛離岸時,突然聽到岸上傳來啼哭之聲,他馬上讓船伕停下,詢問悲哭之人因何如此傷心。悲哭之人說自己是鄉里的差役,因爲丟失了官府的一筆錢,沒有辦法還上,所以只好投水。
譚公安慰他道:「你的銀子沒有丟失啊。」說着,從行囊中取出一些銀子交給他。
差役說:「這並非我丟失的銀子,怎麼可以妄取。」譚公還是堅持讓他拿去,以解燃眉之急。
在天啓年間,譚元春夢見神明告訴他道:「你應當奮發努力,你父親在襄陽的事要回報在你身上。」
譚元春驚醒後,將夢中之語告訴母親,並問:「父親當年是否曾在襄陽做過大善事?」他的母親將譚公贈銀之事告訴了他。
不久後,譚元春鄉試第一。其後成爲文學家,與同鄉鍾惺同爲「竟陵派」創始人,論文重視性靈,反對摹古,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
賣水人謀妻 卻尊其爲母
清朝順治初年,京都有一個賣水之人趙遜,弱冠之年仍未娶妻。他的朋友們就湊了一些錢,讓他納一妻室。趙遜在市場上花二十兩銀子買了一個蒙面的婦人,等到新婚之時,摘下蓋頭,發現是一名白髮老嫗。趙遜並沒有生氣,而是道:「以少配老違揹人倫之事,我並不敢做。我願意將您當作母親侍奉,供您日常食用。」老嫗同意了。
過了一段時間,老嫗見趙遜行爲舉止都很恭敬、謹慎,對自己也很照顧,便將他喚到自己的身邊說:「你的朋友湊錢本是爲你娶妻,如今你人財兩空,我心裏很不安。我這裏藏有一顆珠子,你可以賣了再娶個妻子。」
趙遜將老嫗給的珠子賣了二十兩銀子,遂又到市場上買了一名女子。兩人才進家門,女子看見老嫗大慟,伏地叩拜,原來女子是老嫗的親生女兒。
老嫗原來是洪洞人,家貲甚殷,有兩子一女,兩子都是明末的官宦。在兵荒馬亂中,老嫗與兒子、女兒走失。如今與女兒在京都團聚,便想着返鄉尋找兒子。好在老嫗私下裏還藏有一百多顆珠子,又變賣了一些,作爲路費。
老嫗和女兒、女婿最終得以返鄉,找到了兩個兒子。兩個兒子看到母親和妹妹,喜從天降,遂將家產分作三份,兩個兒子和女婿各分得一份,一家人和樂地生活在一起。
(參考數據:《寄園寄所寄》)△
(有刪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