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文革時 那口沒人敢用的棺材(圖)
 
張菁
 
2021年1月31日發表
 
此爲現任黨魁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勳文革期間被造反派批鬥的場面,後來很多民衆盡力保護了習仲勳,使他活了下來。習近平從反面吸取了教訓,作惡太多,現在連女兒都跟着遭殃。

【人民報消息】中國的傳統風俗中,奉「死者爲大」,講究「入土爲安」。中國傳統的喪禮有着嚴格的規矩,可以讓人們對逝去的先人表達尊敬和緬懷之情。文革時,中國的各種傳統文化已被破壞殆盡,所有的事情都要放在階級鬥爭這個天平上來衡量。 在W縣吳莊村西的機井小屋裏,有一口無人敢用的白皮棺材,已經在那裏存放了多年。提起這口無人敢用的棺材,還得從1968年席捲邯鄲地區的抓「國民黨」大案說起。 那年,邯鄲地區發生了觸目驚心的抓「國民黨」大假案,當時流傳着一句話:「六七年好過,六八年難熬」。也就是說,在一九六八年,當地有太多的幹部被整死了。當年在鄰村王莊,有一個在縣城工作的老幹部,被打成了叛徒,他被批鬥、住牛棚,整整被折磨了二年多,其間被打昏死過五次。有一次,他被倒着吊在一棵大樹上,打手們讓他的頭離地僅僅二尺高,然後在他頭的下方堆了很多幹樹枝,一把火點燃後,大大的火苗立刻竄起,他被吊着無法移動,火苗毫分不差地馬上將他的頭髮燎焦,頭面燒傷。就是這樣,他受盡了非人的對待,最後被折磨得左腿折斷,八根肋骨骨折,右眼被打瞎。終於,這位老幹部有一天趁監視人沒注意,用自己的腰帶在窗框上上吊自殺了。 他的大兒子是個農民,趕緊跑去把他的屍體擡回王莊家裏,匆匆買了這口棺材,將他入殮了。誰知,還沒等下葬,老幹部那個在省城工作的二兒子,從省城趕回來,並未像正常人那樣對突然失去父親表達痛苦的感情,反而對「畏罪自殺」的父親採取了大義滅親的舉動。他爲了標榜自己革命立場堅定,表達要跟父親劃清界線的決心,竟然把已入殮的父親的遺體從棺材裏摳出來,然後剝光父親的衣服,帶領全家人在家門前開了一個批判會,並帶頭高喊:「畏罪自殺,死有餘辜!」「畏罪自殺就是自絕於黨、自絕於人民,死後就是不齒於人類的狗屎堆!」 可憐的老父親死後還免不了被親兒子批鬥,然後,他們將這個「狗屎堆」的屍體僅用破草蓆卷巴卷巴,就在他家墳地後面挖了一個五尺深的大坑,將老人直接深埋了。而且,爲了表示不佔耕地,掩埋老人的地方他們也沒留任何痕跡。 不久後,隔壁村莊李莊也出了一檔子事,李莊有一個當過國民黨兵的人,被羣衆專政小組點了「天燈」。所謂的點「天燈」就是往人身上潑上汽油、柴油、煤油等燃料,然後用火點燃,把人活活燒死,人被燒得焦黑如炭。當時棺材並不好買,十里八村也買不到。因此這個李莊的人被點「天燈」燒死後,其家屬就把王莊那個老幹部用過的棺材偷偷買走了,盛殮了他們家裏那個被燒死的老人。 誰知,第二天,李莊「羣專隊」聞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就闖進了這家,逼着家人將死者遺體從棺材裏摳出來,放到糞筐裏抬着遊街,還命令這家人高喊口號:「打倒反革命份子XXX!」「讓XXX遺臭萬年,永世不得翻身!」 最後,也是讓這家人挖了個深坑,用破草蓆把「反革命」捲起來深埋了。而那口棺材卻停放在這家的家門口,「羣專隊」下了命令,不許隨便移動棺材,說是要當成「活教材」,讓革命羣衆都看看,反革命不但沒有活着的權力,就是死了都不得善終,絕對沒有好下場。 沒過多久,吳莊的老支書也被「羣專隊」打手們逼打受刑不過,半夜裏跳井自殺了。 老支書的兒子吳XX聽說李莊有口棺材,就連夜跑去用高價將棺材買回來,爲了避免夜長夢多,他不等天亮就將他父親盛殮好,拉到他家的祖墳地裏去深埋了。 這件事情處理好後,誰都不知道。哪想到第二天,吳莊的「羣專隊」找不到老支書了,他們在老支書家裏翻箱倒櫃,鑿牆掘地,卻並沒有找到要找的人。找不到老支書,他們就拘押了老支書的兒子吳XX,對他進行嚴刑逼供,一定要讓他說出他父親的下落。開始時,吳XX不敢說他父親死了,已經埋了,只說不知道,到後來,「羣專隊」員把吳XX倒背雙手吊到屋樑上,用燒紅的火槍燙他的頭髮、頭皮,還燙掉他的眉毛、鬍子,最後,氣急敗壞的打手們竟把吳XX的褲子剝了下來,將從火爐上燒得通紅的火槍,直直地捅進了吳XX的肛門…… 吳XX被折磨得死去活來,只好從實招來。「羣專隊」聽後,卻並不相信吳XX的話,他們把吳XX押到他家墳地上,逼着他扒開墳穴,要看個究竟。吳XX沒辦法,只得忍悲含淚,用雙手一把土一把土地往外扒,最後指甲都磨光了,十根手指磨出了血,硬是扒了整整一天,把他爹的棺材刨了出來。 「羣專隊」看見了棺材,還是不相信棺材裏裝的是老支書,又叫吳XX和家人把棺材從墳穴中抬了出來,把老支書暴屍於光天化日之下,隨即就地召開全村羣衆大會,圍着老支書的屍體喊着高亢的口號…… 不用說,從此以後,這口盛過三個死人,卻無一人能入棺安葬的棺材就再也沒有人敢用了。 參考資料:《瘋狂歲月——「文革」酷刑實錄》

 
分享:
 
人氣:146,27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