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先人積德行善 後世子孫得福報(圖)
 
周曉輝
積德行善不僅禍其遠矣,還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因爲上天在衡量着一切。

【人民報消息】《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不彰人短,不炫己長,不僅禍其遠矣,而且還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可能回報在當事人身上,或是回報在其子孫後代身上,因爲上天在衡量着一切。 祖父陰功 子孫顯貴 明朝建安(福建建寧)有個叫楊榮的人,祖上世代以擺渡爲生。在他曾祖父時,有一年下大雨,溪水上漲,沖垮了很多民居,不少人被水衝着順流而下。其他船家都忙着從水中撈取財物,唯有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一門心思救人,不撈取一件財物,鄉里有人嗤笑他們愚不可及。 等到楊榮的父親出生後,其家漸漸富裕起來。楊榮的曾祖父去世後,有神人化作道人對楊榮的父親說:「你的祖父有陰功,子孫當顯貴,需要葬在某地。」楊家遂依照神人的點化安葬。 楊榮出生後,年紀輕輕就中了進士,後官至大學士,位至三公。其子孫也多有顯貴和賢者,如楊榮的曾孫楊旦官至兩廣總督、吏部尚書。 雪中救人 天賜貴子 明朝太史馮琦的父親是個秀才,他生平樂善好施。在一個寒冷的飄着雪花的冬日的早上,他出門前去學堂。路上看到一個人躺臥在雪地中,他俯身去看,發現人已經凍得半僵了。於是他脫下自己的綿裘,裹在凍僵之人身上,然後將其帶回家中救醒。 不久後,馮琦的父親夢見有神人告訴他:「你救人一命,完全出自至誠之心,所以上天特命韓琦投胎做你的兒子。」 韓琦,北宋英宗、神宗時期的宰相,不僅文采過人,還曾做過大元帥,可以說是文武雙全。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贊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其文「詞氣典重」,爲詩不事雕琢,自然高雅。如此韓琦投胎做一個秀才的兒子,可見秀才是積了很大福份。 等到馮家的兒子出生後,遂起名琦,號琢庵。他少年時就十分聰明,年紀輕輕中了進士,此後歷任編修、侍講、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等職,還留下不少向皇帝進諫的文章。他也同樣頗具文采,着有《宗伯集》81卷,內收詩歌300餘篇,其詩好五古、七古,崇尚「樂府」、「建安」之風。 老母好善 子孫累代簪纓 明代莆田有個林氏家族,有一位先祖的老母親爲人樂善好施,常常做粉團(相當於現在的麻團)施捨於有需要之人,任何人只要索取,她都慷慨給予而且從無厭煩之色。 一日,一位仙人化作一名道士來到林氏家索要粉團。每天早晨要六七個,連續要了三年,而老夫人每日都如數給道士,三年沒有一日說一個「不」字。仙人這才確信老夫人是發自內心地行善,因此對她說:「我吃了妳三年的粉團,如今想報答妳。妳的府後有塊地,妳死後可以埋葬在那裏,妳的子孫有官位的將如一升麻子那麼多。」 老夫人去世後,他的兒子依照仙人的指點將其安葬。其後,林家就有九人登第,其後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民謠。 父親爲富行仁義 兒子做大官 明朝江蘇省常熟有個叫徐栻字鳳竹的人,他的父親是當地的富戶,爲人仗義。 有一年,當地遇上荒年,佃農欠收,徐父率先免去他們的田租,並把租契撕掉,他還呼籲同鄉的其他富戶這麼做,幫助佃農渡過難關。不僅如此,他還打開糧倉,救濟那些貧苦的百姓。 後來有人在門前聽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舉人郎。」連續幾天都有人聽到,連夜不斷。當年,徐鳳竹果然中了舉人。 徐父因此更加積德行善,一點也不敢懈怠。他出錢修橋修路,奉齋飯給僧人,接濟窮苦之人,凡是有利於社會和百姓的無不盡心去做。 後來有人又在門前聽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果不其然,徐鳳竹最後做到兩浙巡撫。 贈金修繕寺廟 子孫登科 明朝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爲池陽太守,生了七個兒子,包憑是老麼,長大後入贅平湖袁氏。 包憑博學高才,但不知爲什麼,科舉考試一直不中,無奈中,開始留心佛道之學。一天,他東遊到泖湖,偶至一個村寺中,見寺中的觀音像暴露在日曬雨淋中,馬上將囊中的十兩銀子悉數拿出,交給寺廟中的僧人,讓其修繕屋頂。 僧人告訴他由於工程大、銀子少,恐怕難以完成。包憑遂又從行李中取出四匹松布和七件新衣服交給僧人。他的僕人有些捨不得,就勸阻他,但包憑卻說道:「只要聖像無恙,我赤裸着身體又有何妨呢?」 僧人聽罷道:「施捨銀錢和衣服布匹並非難事,難得的是施主的這片心意。」 後來寺廟修繕屋頂完工後,包憑與父親同遊並留宿在寺中。當晚,包憑夢見佛對他說:「你的子孫當享世祿矣。」意思是他的兒子會做官。後來,他的兒子包汴、孫子包檉芳皆登第、做顯官。 商人不隱錢財 子孫顯赫 明代嘉靖皇帝時期「天下三才」之一的楊博是一代名臣,他的父親早年在淮揚經商。一次,一位從關中來的鹽商將上千兩的銀錢寄放在楊家,說等以後再來取。不料,那位鹽商離開以後,竟很長時間都杳無音信。 楊父便將銀錢埋在花圃裏,上面種上花卉。與此同時,派人到關中尋找那位鹽商。等找到鹽商家,才知曉鹽商已經去世,家中只有一個兒子。楊父便邀請鹽商的兒子來到楊家,指着花圃說:「這裏有你父親寄存的金錢,現在就交給你了!」 鹽商的兒子不敢拿,楊父說道:「這是你家的財物,何必推辭呢?」於是說出前因,鹽商的兒子非常感動,千恩萬謝帶着錢回去了。 後來楊家生了楊博,楊博自幼聰明好學,官至吏部尚書;楊博的兒子楊俊民也官至戶部尚書。 (參考數據:《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明史》、《歷史感應統紀》)△ (有刪減)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災難前神明託夢示警 信者免遭劫難(圖) 2020/6/5 (20,281次)
大難臨頭 孝婦倖免於難(圖) 2020/5/29 (22,100次)
清朝學士三奇夢 誰掌握他的一生(圖) 2020/4/6 (26,798次)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圖) 2020/3/27 (21,768次)
想在閻王面前抵賴的宰相(圖) 2020/2/29 (23,243次)
斷惡修善 災消福來(圖) 2019/11/29 (21,448次)
僧人預言"七死而不死" 內閣首輔劉健傳奇(圖) 2019/6/29 (30,780次)
折壽三十年與延壽三十年(圖) 2019/6/1 (30,437次)
積金不如積德 勿謀他人財產(圖) 2019/5/31 (29,624次)
中共倒氣兒!中華民國與美國要建交了(圖/視頻) 2020/9/23 (315,611次)
巨大天坑再現西伯利亞 教授誤導世人(圖) 2020/9/21 (297,022次)
習找不着北的一個原因:四顆東風導彈第幾發脫靶(圖) 2020/9/19 (448,091次)
美駐華大使辭職 國務次卿率團訪臺(多圖) 2020/9/18 (259,427次)
一個不相信天賦其才的數學天才(多圖) 2020/9/16 (184,701次)
詭異命案 山西國土所長下車小便遇…那啥(圖) 2020/9/13 (213,273次)
清史傳奇 從溺死鬼到大富翁(圖) 2020/9/12 (179,240次)
給大家講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故事(圖/視頻) 2020/9/12 (329,165次)
萬件史前壁畫哭訴撒哈拉變沙漠(多圖) 2020/9/9 (198,829次)

黑夜中一炷發光的蠟燭(圖) 2020/9/7 (114,017次)
原來中共首任總理周恩來是這個(多圖) 2020/9/4 (548,000次)
怪湖20年乾涸20年水滿 科學家傻眼(圖) 2020/9/3 (169,559次)
絕非偶然 印度單日107人遭雷劈死(圖) 2020/8/26 (198,011次)
習近平完了!紀錄片《大疫襲來》透露先機(圖/視頻) 2020/8/24 (374,435次)
罕見病業全家還 英女童臟器天生外露(圖) 2020/8/21 (175,340次)
考古學家發現驚天之迷 羅馬確是一天建成的(圖) 2020/8/20 (202,920次)
刺殺川普未遂 白宮影子政府被曝光(多圖) 2020/8/19 (292,269次)
川大爺厲害!讓中共摸着石頭過不了河(多圖) 2020/8/15 (334,088次)
唐娟孟晚舟正傻呼呼追隨金無怠 (多圖) 2020/8/13 (497,556次)
驚動沉睡5千年冰人奧茨 多人遭詛咒(多圖) 2020/8/8 (247,275次)
袁弓夷曝 習被穿開襠褲 澳洲聯美氣壯(多圖) 2020/8/7 (512,443次)
神目如電 雷劈大樓 老天爺憤怒了(多圖/視頻) 2020/8/4 (360,427次)
袁弓夷搗中共死穴 班農應讀九評(圖/視頻) 2020/8/2 (374,374次)
川普非正式向中共開戰 先抄近路(多圖/視頻) 2020/7/25 (390,806次)
川普政府戳開中共最大的未癒合傷疤(多圖) 2020/7/24 (523,350次)
雲南神奇聽命湖 人可呼風喚雨(圖) 2020/7/23 (217,167次)
史前文明:姆大陸爲何成爲一個傳說(圖) 2020/7/22 (204,827次)
躲老鼠洞裏啦?世界轟動 習不知(多圖) 2020/7/18 (346,322次)
驚天霹靂 墨西哥這水下史前文明難解釋(圖) 2020/7/17 (259,040次)
閆麗夢冒死出逃 加快川普倒共步伐(圖) 2020/7/16 (346,065次)
當溺水小女孩看見自己身體時…(圖) 2020/7/14 (202,227次)
奇聞有答案 新生兒一舉動爲何媽媽死而復生(多圖) 2020/7/12 (229,371次)
艾森豪威爾一個善念 躲過暗殺(圖) 2020/7/12 (48,124次)
新華網的大實話《山仍在那裏》(圖) 2020/7/11 (300,297次)
說幾句並不多餘的話(圖) 2020/7/10 (305,185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