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让天子行跪拜之礼的"三老五更"(图)
 
刘晓
 
2019年10月4日发表
 
《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

【人民报消息】史书载,公元564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太学举行「三老五更」仪式,受礼的对象是「三老」于谨。 整个仪式的过程是这样的:北周武帝先进入太学,等到于谨入门时,北周武帝向他行跪拜礼,表示欢迎,于谨也以跪拜还礼。其后入席,北周武帝让于谨「南面凭几而坐,以师道自居」,而皇帝则站在屏风前面。 上菜时,北周武帝「跪设酱豆,亲自袒割」,也就是说,皇帝是跪坐着侍候于谨吃饭的。吃完饭后,北周武帝又「亲跪授爵以侑」,即跪坐着奉上酒。 整个程序结束后,于谨说了些「虚心纳谏」、要讲诚信之类的话以教导皇帝,「皇帝再拜受之」,于谨也答拜还礼。尊养「三老五更」仪式至此结束。 什么是「三老五更」?起源于何时?目前的史料可以追溯到周代。根据周制,天子要亲临国学举行春秋祭奠和养老之礼,是为「视学」。天子一年中必须视学四次,每次视学都要举行隆重的典礼,包括释奠礼和养老礼。 释奠礼是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属于祭奠「先圣先师」的礼仪。周代学校则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设于都城,称作辟雍和泮宫;乡学设于地方,称为庠、序。周代的官学中,就有释奠的礼仪。《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礼记.文王世子》记述整个礼仪的过程。那就是大清早,国学中便响起鼓号,预告周天子即将到来,以便让大家准备。全体人员集合之后,天子在三公、九卿、诸侯等陪伴下驾到,乃下令有司行事,拿出释奠礼和奏乐需要的器具,祭先师、先圣。 之后,周天子来到养老的所在,祭祀先人灵位,并设立三老五更和群老的席位。汉代郑玄注《礼记》解释:「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 「三老」是乡官之名。战国时闾里及县,均有三老,汉初乡、县也有三老,由年龄在五十岁以上者担任。「五更」,则是指年老致仕而有经验的老者。天子设立尊崇三老五更的仪式,并以对待父亲和兄长的礼仪待之,是为了向天下表达孝悌之情。 郑玄在批注中还说:「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何为「三德五事」?唐代孔颖达的注疏是:「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显然在古人看来,人生经历丰富的老者更了解三德五事,而天子尊崇了解「三德五事」的老者,也是在德化天下。 再说周天子设立三老五更和群老的席位后,亲自检视奉予老者的美食美酒,等准备完毕,奏乐请诸老入席,天子献酢致酒,其后作乐唱《清庙》之诗。唱完后,诸老相继阐述父子君臣长幼的道理,以合德音。这是仪式中最重要的部份。接着,堂下献上赞颂武王起事发兵、文王受天命有德当兴的舞蹈《大武》祝福。 舞毕,周天子嘱咐在场的公侯伯子男以及文武百官:大家回到自己的封地和管辖地,要在国学中照样举行养老之礼。这正体现天子之仁始于此而终则普及于天下。 从周代开始,尊养「三老五更」仪式始见诸于史书,后代帝王也开始沿用这个制度。 《汉书.礼乐志》记载「养三老五更于辟雍(注:古代学校)」。 《后汉书.明帝纪》记载:「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李贤注引《汉官仪》曰:「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全具者。」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记载:「其以祥(王祥)为三老,小同(郑小同)为五更。」 《北史.魏纪三》:「以尉元为三老,游明根为五更。又养国老、庶老,将行大射之礼。」 不过,到了宋代,尊养「三老五更」的仪式大量被省略,元代和明朝以后更无其礼。究其原因,大概与座椅在宋代普及,中国人坐姿改变后,跪拜礼成为下对上的礼仪有关。据说,清乾隆三年,乾隆皇帝一度心血来潮,向大臣们询问恢复三老五更之礼的可能性,大学士张廷玉婉言劝止说这种古礼「臣下谁敢受之」。 「三老五更」的说法和尊养仪式就这样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天子礼敬臣下,向臣下行跪拜礼也成为历史。 (参考数据:《周书》、《礼记》)△ (有删减)

 
分享:
 
人气:27,049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