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栏目 › 文化 › 文章: |
中国古代胎教之道(图)
【人民报消息】胎教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容易被孕妇情绪、言行同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 古人重视胎教 《大戴礼记‧保傅》记载:「胎教之道,书之玉板,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古人重视胎教,胎教之道要写在玉板上,藏在金制的藏书匮,放置在宗庙,以为后世所戒。 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师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缊瑟而称不习,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太子生而泣,太师曰:声中其律。太宰曰:滋味上某。」 青史氏记载:王后怀孕七个月以后,来到宴室,太师持铜在她的左面,太宰持斗在她的右面。和王后怀孕三个月时所点名要听的乐曲相比,此次要听的不是礼乐,太师就抚乐称没弹过,王后所要听的曲调不是正派高雅的,太宰就倚斗说不敢用来侍奉未出生的太子。太子出生时哇哇大哭,太师说:太子的声音里有旋律。太宰评论说:高雅。 刘向《列女传》记载周氏三母,大姜、大任(太任)、大姒。周文王之母大任在妊娠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文王母知肖化 「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谓知肖化矣。」 大意是:古代的妇人怀孕以后,睡觉时就不能侧着身子,座席不靠边,不用一只脚站立,不吃有异味的东西。食物切得不正不吃,席子放得不正不坐,眼睛不看邪僻的色彩,耳朵不听浮靡颓废的声音。夜晚让乐官吟诵诗歌,讲述正人君子的事迹。这样生下的儿子必定相貌端庄,才智和品德都出类拔萃。 所以妊娠之时,母亲一定要小心所感受的事物。感受到善的就是善的,感受到恶的就是恶的。人生来而似万物的原因,就是母亲感知于物,所以形貌、声音像它。肖化的意思是古人谓胎儿在母体中受母亲的意念而转化。文王的母亲可以说是知道肖化的道理了。 以前周文王的母亲怀孕时身体没有变化,生下文王时没有添加任何痛苦。太王说:「我们家族将有兴起的人,这个人就是姬昌吧!」 姬昌,就是周文王。文王不让母亲增添忧虑,无需保傅多操心思,未让师长感到烦扰,事奉父王不让他生气,对两个弟弟虢仲和虢叔很友爱,对两个儿子大蔡和小蔡很慈惠,为自己的妻子大姒做出榜样,与同宗的兄弟也很亲近。 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导他,教他一就能认识百,最终成为周室的宗族人物。君子称大任会胎教。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关胎教的论述颇多。如西汉刘向的《列女传》、贾谊的《新书‧胎教》、《医心方‧求子》,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养胎》一书中记有「调心神,和惰性,节嗜欲,庶事清静」,并阐明逐月养胎法。△ |
|
|
相关文章: |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