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上天的恩賜!渾身是寶的神奇麵包樹(多圖)
 
魏芝
神賜予熱帶地區人的神奇麵包樹。中間是空的,可以搬進去住人,可以住50年不壞,讓買房只有70年產權的中共國人羨慕不已!
一棵麵包樹結的果實,足夠1-2人吃上一整年。
麵包樹結果量很大,通常一棵成年麵包樹一年可以接三次果實。

【人民報消息】熱帶地區實在是太熱了,坐着就流汗,要是再種莊稼,那可怎麼過啊! 別急。上天爲這個地區造人的時候,就想到了這個問題,所以給他們造了麵包樹,把這種樹上結出的「麵包」切成片,再烤一烤就成了他們盤中的美食。 麵包樹是一種木本糧食植物,果實澱粉含量非常豐富,果實風味類似麵包,因此而得名。食用前通常以烘烤或蒸,炸等方法料理,烹煮後味道與麵包和馬鈴薯相似,鬆軟可口,酸中有甜,是許多熱帶地區的主食。 一棵麵包樹一年可結200顆果,是食用植物中產量最高的其中一種。麵包樹在適應的條件下易成活,又因爲它的高產,是解決饑荒的重要辦法。 麵包樹是統稱,其中有一種麵包樹叫作猴麵包樹。猴麵包樹在外形上看起來很奇特。它們常分佈於非洲和澳大利亞地勢較低矮的地方。猴麵包樹的壽命很長,有的甚至可以活3000歲! 麵包樹具有很豐富的營養價值,以及有很高的使用價值。麵包樹果實成熟後會變乾燥,墜落在地,人們把果肉挖出來磨成粉末,可以做成各式各樣的主食。這一盆盆的「麵包粉」看起來好像麵粉。

果實烤熟切開後呈現淡淡的黃色,散發着淡淡的香味,果肉軟綿綿好像在吃馬鈴薯。

未完全成熟的果實烤熟切開後呈現淡淡的黃色,散發着淡淡的香味,將一些鹹牛肉放在熱騰騰的果肉上,一口咬下去,果肉軟綿綿,質感粉粉的好像在吃馬鈴薯一樣,不過果肉本身沒有什麼特別的味道。麵包果還可以製成湯。 麵包樹結果量很大,通常一棵成年麵包樹一年可以接三次果實,足夠1-2個人的口糧。 有人開玩笑說,一個薩摩亞男人,只要花1個小時,種下10棵麵包樹,就算完成了對下一代的責任。薩摩亞人把這種樹上結出的「麵包」切成片,再烤一烤就成了他們盤中的美食。

麵包樹雌雄同株,雌花叢集成球形,雄花集成穗狀。在它的枝條上、樹幹上直到根部,都能結果。

麵包樹是四季常青的大喬木,屬桑科,樹皮灰褐色,粗厚。一般高十多米,最高可達40-60米。樹幹粗壯,枝葉茂盛,葉大而美,一葉三色,當地居民用它編織成漂亮輕巧的帽子。麵包樹雌雄同株,雌花叢集成球形,雄花集成穗狀。在它的枝條上、樹幹上直到根部,都能結果。每個果實是由一個花序形成的聚花果,大小不一,大的如足球,小的似柑桔,最重可達20公斤。 麵包樹的結果期還特別長,從11月一直延續到第二年7月,一年可以收穫三次。以無核果爲優良品種,果肉充實,味道香甜。每株樹可以結麵包果六七十年。 麵包果的營養很豐富,含有大量的澱粉,還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B及少量的蛋白質和脂肪。人們從樹上摘下成熟的麵包果,放在火上烘烤到黃色時,就可食用。這種烤制的麵包果,鬆軟可口,酸中有甜,味道和麵包差不多。 麵包果還可用來製作果醬和釀酒。麵包果是當地居民不可缺少的木本糧食,樹質輕軟而粗,亦可供建築使用,海島居民以此爲獨木舟。麵包樹適合作爲行道樹、庭園樹木栽植。家家戶戶的住宅前後都有種植。一棵麵包樹所結的果實,能養活一兩個人。麵包樹的分佈很廣,印度、斯里蘭卡、巴西、非洲及中國的廣東和臺灣等省都有分佈。 猴麵包樹的故鄉在乾旱的非洲。爲了減少水分的蒸發,它的枝頭經常是光禿禿的,一旦雨季來臨,它就利用自己粗大的身軀拚命貯水,一株猴麵包樹據說能貯幾千公斤甚至更多的水,簡直成了荒原的貯水塔。當它吸飽了水分,便會長出葉子,開出很大的白色的花。 猴麵包樹渾身是寶。樹皮很厚,纖維堅韌,剝下來可用來搓繩或織布。樹葉可當作蔬菜食用,也可入藥,去火退燒。樹根屬塊莖,剝皮後可以煮着吃。果漿可以直接食用,也可製成果醬。種子經烘烤和研磨,可以製成像咖啡一樣的飲料。果殼可製成水瓢或酒盞。樹幹含有大量水分,木質鬆軟,不適宜用在建築上,但卻是製造紙漿的好材料。

猴麵包樹的花很大,呈白色,只在夜間開放。

猴麵包樹的花很大,呈白色,只在夜間開放。它成熟的果實可長達1英尺(注:1 英尺=12 英寸=0.3048 米)。果實中含有酒石酸和維他命C;人們可以直接吮吸果實的汁液,也可將汁液與水混合製成有提神作用的飲料;或者把果實曬乾輾碎成粉,然後象咖啡一樣的飲用。猴麵包樹除了果實可供食用外,加工後的樹皮可製成繩子、席子、籃子、紙張、甚至衣服;煮熟的葉片可食用;花粉還可用於製作膠水。 當地人通常先洗淨外皮,再將它切成四份,每份分別用錫紙包好,然後放進烤爐裏烤制大約一小時便可以吃了。用錫紙包裹是爲了保存它的水分,以免它在烤了一小時後變得乾乾的不好吃。如果不想用爐烤,也可以將它放在鍋上蒸熟,這樣便不用錫紙包裹了。至於配菜,一般大溪地人都會配以罐頭鹹牛肉。 而非洲人使用麵包果則要簡單的多,直接把果實放在火上烤熟就能吃了。在麵包果差不多烤熟時,一股香甜的味道撲鼻而來,烤熟後剝去外皮,拌着洋蔥鹹牛肉一起吃,味道好,果肉很香甜好吃,不過由於它含有澱粉質,只吃了四分之一便會很飽了。 麵包樹還是各種物品的原材料。用麵包樹做的小船是薩摩亞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另外,無比粗大的樹幹還有一些特別的用途──自然長空或人工鑿空後,可用作儲水桶。有的地方將這種樹洞當「窯洞」,既可住人,也可存放雜物,甚至當車庫。在肯尼亞的蒙巴薩,有一棵中空的猴麵包樹,據說15世紀末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達伽馬帶領船隊抵達時曾用它做過彈藥庫。

無比粗大的樹幹自然長空或人工鑿空後,可用作儲水桶。既可住人,也可存放雜物,甚至當車庫。
在非洲以及澳洲大溪地當地一些居民把上百年的巨型麵包樹挖開一個門,當做房子住。

在津巴布韋,有一棵猴麵包樹身材巨大,它的樹幹內部可容納下40人。在猴麵包樹生長的地方,許多主幹巨大的樹還被用作商店,監獄,住宅,穀倉和公共汽車站。 在非洲以及澳洲大溪地,當地一些居民把上百年的巨型麵包樹挖開一個門,當做房子住,可以住上50年。還有人在猴麵包樹內建造酒吧。 麵包樹真的渾身都是寶,這讓人不能不感恩神的慈悲了。(文/魏芝)△ (人民報首發)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老江告訴你:全球唯一的14A總裁 黨不要(圖) 2018/4/1 (277,215次)
三胖潛入北京 中共滿盤皆輸(圖) 2018/3/30 (287,352次)
上天的恩賜!渾身是寶的神奇麵包樹(多圖) 2018/3/29 (352,945次)
大笑話:我們的朋友遍天下(圖) 2018/3/27 (268,840次)
鋼筋從後頸貫穿口腔 因何命大生還(圖) 2018/3/26 (158,455次)
央視羅京在地獄中的日子駭人聽聞(圖) 2018/3/24 (410,293次)
見證神奇!西藏活佛轉生到西班牙(圖) 2018/3/23 (195,932次)
川普如獅子王正在單挑鱷魚中共(多圖/視頻) 2018/3/22 (449,035次)
大科學家往返天堂地獄 完成神旨意(15) (圖) 2018/3/22 (186,692次)

中共這謎難倒世界(圖) 2018/3/21 (263,265次)
科學家想象力比木星大氣層更厚實(多圖/視頻) 2018/3/20 (481,069次)
軍人正步踢入會場 泄露中共最大危機(多圖/視頻) 2018/3/19 (454,593次)
小笑話:習近平全票當選(圖) 2018/3/17 (506,593次)
種瓜豈見豆!FBI二號人物麥凱布被戲劇性炒魷魚(圖) 2018/3/16 (251,606次)
急壞科學家!神祕星系打破天文理論(多圖/視頻) 2018/3/15 (487,427次)
大科學家往返天堂地獄 完成神旨意(14) (圖) 2018/3/14 (172,909次)
川普解僱國務卿與中共被貿易戰滅亡(圖) 2018/3/13 (262,185次)
回顧習仲勳對兒子習近平的期望(多圖) 2018/3/7 (832,905次)
大科學家往返天堂地獄 完成神旨意(13) (圖) 2018/3/6 (179,154次)
習近平這一聲喝問 全場爲何顫慄(多圖)更新 2018/3/5 (376,427次)
愁煞科學家!海王星黑色風暴與木星大紅斑縮小(多圖) 2018/3/4 (323,707次)
習近平收了上海地盤 仍繼承江的衣鉢(多圖) 2018/3/3 (767,563次)
神想咋玩就咋玩 細菌靠核燃料滋潤存活(圖) 2018/3/1 (328,910次)
大科學家往返天堂地獄 完成神旨意(12) (圖) 2018/2/28 (175,598次)
習江已達成協議(圖) 2018/2/27 (850,072次)
黨領導平昌冬奧奪金!運動員上場前嚇哭(多圖) 2018/2/26 (275,165次)
今年兩會將出現的最大腐敗(多圖) 2018/2/25 (302,166次)
一幅令人吃驚的油畫:胡耀邦與習仲勳(多圖) 2018/2/24 (823,241次)
川普訪華插曲 "國事訪問+"加了這佐料(多圖) 2018/2/22 (253,840次)
制香師死於車禍 轉生後找到前世家人(圖) 2018/2/21 (148,141次)
習近平語錄: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 (圖) 2018/2/19 (252,165次)
權當小笑話:黨這下可以放心了(圖) 2018/2/18 (403,027次)
刨根才知底!幾個令人驚歎的奇人奇事(多圖) 2018/2/17 (161,933次)
戊戌年話變法 習近平與王歧山恐難同行(下)(多圖) 2018/2/16 (316,377次)
人民報中國新年獻辭:江城子·天路展(圖) 2018/2/15 (295,425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