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
 

康熙皇帝德政二三事(图)

明时




《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为人君,止于仁」、「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是一位盛德至善的仁君;后世给他上的庙号为「清圣祖」,把他看作一位圣人。

【人民报消息】清朝康熙皇帝开创了康熙盛世,《清史稿》对他的评价是「为人君,止于仁」、「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是一位盛德至善的仁君;后世给他上的庙号为「清圣祖」,把他看作一位圣人。康熙皇帝留下了很多德政、善行,使后人可以以史为鉴。

赈灾抚民 修省自身

康熙十八年阴历七月,京师地震。康熙皇帝下诏从皇家内库拨发十万钱,赈济抚恤百姓。被震的百姓的房屋,由皇帝出资,派官府修好。

康熙皇帝召见朝臣说:「朕身不德,施政治理未达到协调,致使滋生地震示警。惊悚稍微平息安宁下来后,就该勤求致灾之因由。是因为官府苛取牧民之物来媚上吗?是大臣结成朋党、各自都用自己一派的人马吗?是领兵时没有禁止官兵焚烧、抢掠百姓的财物吗?是收取赋税有不实?是审问判刑的官员听取诉讼、有冤枉平民的吗?是王公大臣未能约束其手下、致使侵害小民的吗?这样的事有一件皆足致灾。只有大处合乎天法而小处才能清廉,施政公平而诉讼才能在理,才能仰望符合穹苍之理,消除暴戾。所以,昭布朕心,与中外大小臣工共勉。」

反省不足 拒绝尊号

康熙二十年阴历十二月,群臣请为康熙皇帝上尊号。康熙皇帝拒绝,他下令说:「自从叛军作乱,朝廷的军队疲于征调,国家受累于转运、输送军粮。加以水旱迭发,灾异频见。此皆朕身不德所致。依赖祖宗社稷之灵,削平叛军。正应当进用贤良,与民休息。怎能奢侈自满、要无用的称号呢!切不可行。」

康熙六十年阴历三月,群臣再次请为康熙皇帝上尊号。康熙皇帝仍不许,说:「上尊号乃相沿陋习,不过将字面上下转换,以欺不学无术之君罢了。本朝家法,惟以爱民为事,不以星相、祥云、灵芝、甘露为瑞兆,亦无封禅之举。现今西陲用兵,兵露宿于野外已久,民苦于转运、输送军粮。朕方要修省自身、经营国事,都没有空暇,何贺之有?」

虚心内省 不敢自满

康熙五十二年阴历三月,康熙皇帝对王公大臣说:「朕昨日还京,见各处为朕乞福者不计其数,实觉惭愧汗颜。万国安,即朕之安;天下福,即朕之福。祝寿延年者,当以此为先。朕老矣,(治国)如履薄冰之念,与日俱增,怎敢自满呢?」

可见,圣人治国,时时警惕自己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够好,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闪失。

不让百姓欢迎 以免碍农

因「河容易改道,尚须察验水势」,康熙皇帝多次沿河南下,视阅河务。

康熙四十四年阴历三月,康熙皇帝视阅河务时,对抚臣说:「百姓在道路上欢迎的,每日数十万人。朕返回之日,正当麦旺。应让百姓各务稼穑,毋致妨农。」

康熙四十六年阴历四月,皇帝进驻杭州(在咸丰之前的明清时期,黄河流经江浙,由黄海入海),下诏说:「朕因视河,驻在淮上。江、浙二省官民请求见朕一面。今二麦刚熟,百姓沿河拥挤观望,不无践踏。应令百姓停止欢迎、相送,以示朕重农爱民之意。」

政府工程 为百姓让路

康熙四十六年阴历二月,康熙皇帝视阅黄河「溜淮套」,由清口登陆,到达曹家庙,见地势多为不可凿通的山岭,而河道所经之处,民舍坟墓都被毁坏。康熙皇帝招来张鹏翮等官员责问,罢除此项河道工程。

河道旁边的居民非常感动,连呼万岁。康熙皇帝命在别处勘视合适的地点作为河道。

政府执法 不得妨害百姓

康熙五十一年阴历二月,福建、浙江总督范时崇上奏折说「应让地方官吏约束沿海渔船,只许单桅渔船下海,不许越省航行」以防海盗。

康熙皇帝说:「此事不可行。这成了把渔民并入水师营,则官兵侵害欺压渔民就要发生了。盗贼岂能尽除?(抢劫)盗窃之事何地没有?只应视有益于民者行之,不当以公文法律作为逮捕百姓的工具。」

官府不能只图执法方便、为了减少人口流动带来的抢劫盗窃现象就妨碍百姓。

在穷乡僻壤 兴办义务教育

康熙五十四年阴历二月,康熙皇帝巡视畿甸,对巡抚赵弘燮说:「朕时常巡视畿甸,见民生胜于以前。但诵读者少,与风俗有关。宜令在穷乡僻壤广设义学,劝民读书。你们地方官应留意。」

敬老怜老 赡养孤寡老人

敬老怜老、体谅、爱护老人是传统美德。如果对老人缺乏同情,是社会道德已经沦丧到很低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而康熙皇帝做到了。康熙皇帝亲自出资,派官府赡养孤寡老人。

康熙五十二年阴历三月,康熙皇帝颁诏:鳏寡孤独无告者,官为养之;罪非殊死,咸赦除焉。康熙皇帝说:「古来以养老尊贤为先,使人人知道孝敬老人、友爱兄弟,则风俗就会淳厚了。」

当日,向三十三名九十多岁的老人、五百三十八名八十多岁的老人分发白金,显示皇帝敬老怜老、体谅、爱护老人之意。

(来源《清史稿》)△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4/12/26/60686.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