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陈光标砸大奔求名 邹晓晶携孤儿留学(图)
 
诸葛仁
 
2011年9月18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这两天在网上看到两篇新闻报导,一篇查了半天也没搞清楚是国内哪家报社撰写的新闻稿,也许是报导时间过去的太久了,是11年前的新闻。不过很多网站现在都在转载,都很青睐。为什么呢?第一段只有一句话,它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世界上最恒久也最打动人心的是那份不经意的美德」。说的是山东女大学生邹晓晶带着毫无血缘关系的贵州省贵阳市的孤儿冬子去美国留学的故事。另一篇来源自扬子晚报,刊登在9月17日新华网上,说的是曾敲罗打鼓去施舍的中共国政协委员陈光标把自己好好的奔驰车砸了,建议油价涨50%。

小丑陈光标──中共国什么鸟儿都有

新华网这篇,开头先是图片,下面才是三段新闻。邹晓晶那篇感人故事只有文字,怎么也查不到两位主角的图片。有些沮丧之余又释然,晓晶本来也不是为了出名才向冬子伸出援手的。

扬子晚报报道说,为了响应9-22中国城市无车日的活动,9月16日,江苏黄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光标在他的公司内举办了一场活动,他不仅亲手砸掉了他的一辆大排量奔驰车,而且还为集团的员工购买了200多辆自行车,提倡大家骑车上班。


陈光标遥控操作砸奔驰车──想出名想疯了!

报道说,当天上午,陈光标的公司内,他亲手遥控操作一台机械手,将一辆还有3年才报废的大排量的奔驰轿车给砸了。对于砸车的原因,陈光标解释,这是为了带头倡导低碳绿色出行,因此他还建议,目前的油价应该再提高50%、停车场停车费按每小时10至20元计费、车辆上牌费2.0排量以下10万,2.0排量到3.0排量之间30万,3.0排量到4.0排量之间40万,4.0排量以上收取50到80万上牌费,所得资金用于发展公共交通更上台阶和缩小贫富差距。只有这样,才能更加鼓励大家「少开车、多骑车」,践行绿色环保理念。

报道最后说,砸了车,应该如何上下班呢?昨天,陈光标还购买了两百多辆自行车发放给所有的员工,并亲自骑着自行车带领着员工走上街头,宣传「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大力提倡低碳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为了鼓励员工低碳绿色出行,陈光标当天还现场宣布,只要是自己的员工骑自行车上班,路程在5公里之内的,每月补贴300元,10公里之内的每月补贴600元。

扬子晚报拍摄的这张图片上依然只有陈光标一个人,而且新闻报导里居然没有任何一位员工的反馈。可想而知,陈光标这么干的真正的目地是什么,谁都不是傻子。

新华网上同时刊登了另一篇网友谴责文章《如此陈光标:不是「善人」,只是「有钱人」》。要是有10篇20篇谴责文章同时刊登,那全国政协委员陈光标可能会乐成偏瘫,因为他需要的就是「出名」「关注」「聚焦」,好象这就是他生命存在的全部意义。

不求任何回报的善良付出才能打动人

和全国政协委员陈光标绞尽脑汁的想出名相比,2000年带着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去美国留学的邹晓晶的感人故事,11年后又被拿出来传播。为什么?

感谢网友11年后把这个故事重新拿出来,让我们看到当今中国不只是有制作地沟油和毒奶粉的人。

文章说世界上最恒久也最打动人心的是那份不经意的美德。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不求任何回报的付出,这才是人性的真实体现。

邹晓晶,来自山东诸城农村的一个家庭,家境贫寒,正因为此,父母望子成龙,非常吃力的供养着几个孩子读书,希望孩子们能有个奔头。晓晶没有让父母的辛苦打水漂,她1992年考入清华大学机电工程系。由于成绩优异,1995年寒假过后,她得到通知,被保送攻读本校的硕士研究生。

邹晓晶本能的松了一口气,这样她就省下了准备考研复习的时间,可以到外面去打点工,挣点钱,好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事实上,邹晓晶从来都把父母的辛苦挂在心上,从考入清华大学后就一直勤工俭学,在学校的收发室帮忙分拣邮件。

这个感人的故事从邹晓晶知道自己被保送本校研究生的那几天开始的。

有一天,她在分拣邮件的时候很意外的发现了一封没头没脑的来信。信封上用铅笔歪歪扭扭的写着:「清华大学餐厅,爸爸收」。也没有落款,笔迹非常稚嫩,好像是出自一个小学生的手。看邮戳,是从贵州省省会贵阳寄来的。这分明是一封死信,也就是说,不可能投递,也没有办法退回,退回邮局也是当垃圾处理了。

信封上歪歪扭扭的幼稚字迹让邹晓晶不忍心「公事公办」,她拆开了信封,希望能找到投递的线索,哪怕一点点。

信,竟然是写在香烟盒的锡箔纸背面上:

爸爸,你好,我是你的儿子冬子,你不要我了吗?你走了之后,姐姐很快也走了,我现在在白菜街要饭吃,总是被人打,你快来节(接)我吧,我活不下去了。上 个月我给饭店的老板刷碗,他说我刷得不干净,用榔头敲我的头,现在头还发晕,我还给他看小孩,我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他脱下鞋底就打我的脸,爸爸我真的活不 下去了,你快来节(接)我吧,我能给你搓麻绳,给你卷旱烟。

邹晓晶看了这封信,心一下子就揪紧了。她把信拿到宿舍跟同学们一起商量,分头到学校各个餐厅去打听有没有从贵阳来的人,谁的儿子叫冬子,一个星期过去了,却没有任何线索。有两个老家在贵阳的厨师,说贵阳根本没有「白菜街」这个地方。

没有白菜街,为什么信里却写的是白菜街呢?邹晓晶觉得又是奇怪又是失望,她到书店买来一本贵州省地图册,翻开贵阳市区图,真的怎么也找不到「白菜街」。她不甘心,又给贵阳的114查号台打电话,查「白菜街街道办事处」的电话,人家答复她根本就没有这个地名。

1996年4月初,毕业生实习的时间到了。因为邹晓晶已经被保送读研,就不需要参加毕业实习和论文设计。原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到外面兼职多挣点钱的,邹晓晶却自愿报名去边远地区参加论文设计,在申请表实习去向一栏,邹晓晶认认真真的填写了两个字「贵阳」。

邹晓晶选择去贵阳实习的表面原因是,贵阳是我国大型机电企业和科研机构集中的地方,实则是她对那封信和冬子的命运念念不忘,因为她根本不必去实习。她猜想「白菜街」肯定是一条特别小的巷子,所以大家都不知道,但只要有这个地方,到了贵阳肯定就可慢慢打听到。

到贵阳之后,邹晓晶先去实习的单位报到,然后马上到处打听「白菜街」这个地方。很多在贵阳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听了这个名字都感到很茫然。她又去市政府地名办公室查阅资料,包括贵阳几个郊县,都没有「白菜街」这条街道。邹晓晶彻底失望了。

也许是邹晓晶的苦心感动了上天,也许是她和冬子哪辈子结下的缘份。有一天,她正在车间实习的时候,偶然听见旁边的工友对另一个人开玩笑说:「你有本事到白菜街去撒野啊!」邹晓晶听闻,惊喜到几乎昏倒,她一把拉住那个工友,问「你说的白菜街在什么地方啊?」那位工友笑着说:「其实没有白菜街这个地方。我们贵阳的小伙子有句俗话:『城东的小伙帅,城西的小伙呆,城南的小伙人人爱,城北的小伙是烂白菜』,这条白菜街呢,指的就是城北。」

邹晓晶一听,又惊又喜,马上打车直奔城北。

一下车,邹晓晶马上就体会出了这里为什么叫做「白菜街」,街道上污水横流,路边堆着垃圾,苍蝇四下飞舞,路边的民房都是破旧不堪。邹晓晶逐门逐户去打听,终于得知了冬子的下落。

邻居说,冬子从小就有点痴呆,小学还没上完就退学在家。父母都不喜欢他,而且经常因为这个累赘孩子争吵,三年前冬子的父母离婚,谁也不想要他。冬子的爸爸到北京打工,据说后来在清华园开了一家餐厅,寄回来200元钱后。再也没了消息。

邻居说,去年(1995年)冬子的妈妈跟别人跑掉了,把冬子孤零零的扔在了白菜街。最初的时候大家都可怜他,还给他吃的穿的,后来邻居们发现这个孩子偷东西,就不再管他了,那封没头没脑的信是一个刚上二年级的小孩子帮他写的。

一个自告奋勇领路的人将邹晓晶带到了一个破旧的院落,还没进门就迫不及待的冲着里面大声喊:「冬子,你爹叫人来接你了!」

邹晓晶看到院子里堆满了鸡毛和鸡的内脏,一个瘦骨伶仃的小孩呆呆的站在院子中间,肩膀上扛着一个竹筐,里面满满的都是死鸡。听见有人叫他,又看见邹晓晶走了进来,他呆住了。邹晓晶一看孩子瘦成那样,心里一阵酸楚。她上去拉住孩子的手说:「冬子,你爸爸让我看你来了。」

她把冬子带回自己实习的工厂宿舍,先给他打了一份饭,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邹晓晶心里更难过了。接着又让孩子去洗澡,换上一身给他买的新衣服,仔细一看,其实还是一个长得蛮清秀的孩子呢。

报道说,在这段时间里,邹晓晶除了在车间实习,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冬子身上,她带着冬子去逛商场,去游乐园,去动物园看老虎,似乎要把冬子遭遇到的这些不幸都弥补过来。每当冬子问起什么时候去看爸爸,邹晓晶就说:「等姐姐实习完了再说,你爸爸在一个很远的地方等着你呢。」看着孩子开心的笑脸,邹晓晶自己也觉得非常幸福,至少,自己没有猜错那封信。

孩子是找到了,可是孩子的未来怎么办呢,为了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前途,邹晓晶又奔波于各个部门之间。她先找民政局,希望政府能收养冬子,但民政局说冬子又不是孤儿,他的父母都在,再说,福利院经费紧,收养手续也很严格。 邹晓晶一着急,就去公安局反映说冬子的父母有遗弃罪嫌疑,把孩子扔在街头不管。就在公安局里,她意外地得到了另一个让她更为震惊的消息,早在半年前,北京警方就曾经致函贵阳公安局,请求协助通缉冬子的爸爸,原来冬子的爸爸干餐厅经营不善破产,走上贩毒的道路。

一个连自己都养不活的穷学生捧上了烫手山竽,原来想做点好事,先找到孩子,慢慢再为他找到爸爸,现在爸爸遭到通缉,即使找到了也得蹲监狱,所以指望他养活冬子根本不可能。邹晓晶不忍心把满怀希望的孩子再抛回到白菜街去。

还没等邹晓晶想好如何妥善安排这孩子,实习时间已经结束了。1996年5月中旬,邹晓晶领了实习鉴定书,反复考虑之后,把身上还剩下的几百块钱都塞到冬子口袋里,坐公共汽车把冬子送到白菜街车站,告诉冬子说:「你在这儿等我一会儿,我去去就来。」冬子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没有说话,只是沉默着点点头。邹晓晶赶紧转身就走,就像干了什么坏事似的。

心乱如麻的回到宿舍,邹晓晶赶紧收拾行李,再有两个小时就要登上回北京的特快列车了。随着天色越来越暗,邹晓晶的心情越来越焦躁不安,她似乎看见在昏暗的路灯下,冬子正一个人孤零零地站着,望眼欲穿的等待她的归来。是啊,爸爸抛弃了他,妈妈抛弃了他,现在自己又……想到这里,邹晓晶心如刀搅,一种自责的内疚压倒了对未来生活的忧虑,她匆匆坐上出租车,直奔白菜街而去。

在渐渐深重的夜色里,她看到冬子那瘦小孤独的身影,啊,他还在原地沉默的等待着……

邹晓晶跳下车,一把把孩子揽在怀里,仿佛一件宝贝失而复得,冬子激动的浑身发抖,紧紧搂住这位天上掉下来的姐姐……,暴风骤雨般的泪水交织在一起,决定了后面的故事。

带着冬子回到北京,邹晓晶过了整整三年的不堪回首的艰难生活。

女生宿舍不可能让个男孩子住。囊中羞涩的邹晓晶为了安排冬子,不得不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一间小小的民房,让冬子一个人住她又不放心,就用帘子把屋子隔成两半,自己睡在外间的木板床上。冬子以前受的刺激太多,经常在梦中惊叫起来,晓晶就赶紧爬起来,握住冬子的手说:「没事没事,姐姐在呢。」

房租,再加上冬子的生活费用,邹晓晶在收发室帮忙之外,又找了一份打扫楼梯的勤工俭学工作,每个月多出300元钱的收入,可以勉强把生活维持下去。

懂事的冬子知道姐姐为了自己,吃了不少苦,就极力帮着姐姐做家务,也不问爸爸去哪里了。有时候邹晓晶主动提起来,冬子反而说:「我没有爸爸,就跟着姐姐过。」

报道说,有一次邹晓晶正在背诵外语单词的时候,没想到冬子也跟着背诵了起来,而且吐字清晰,字正腔圆,邹晓晶很惊讶。她故意把其中的几个单词背错了,冬子也跟着 背错了,邹晓晶想也许这孩子并不是天生的痴呆,就有了让孩子学习的念头,她找来一些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没想到冬子竟然过目不忘,很快就能倒背如流。

邹晓晶带着冬子到医院检查,并告诉医生说,冬子不知道钱是什么,去超市的时候,如果饿了,伸手拿了食物就往嘴里塞。别人冲他要钱, 他就撑着口袋任凭人家随便拿多少。医生说:「这孩子智力发育比较奇怪,记忆力出奇地好,但逻辑能力很低。这样的人如果好好培养绝对是人才。」这让邹晓晶又惊又喜。

带着冬子,尽管需要打两份工才能维持生活,但并没有影响邹晓晶的学习。1999年3月初,由于邹晓晶在参加电子对撞机实验中的出色表现,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给邹晓晶提供了全额奖学金,让她赴美攻读博士研究生,但是在办理出国手续的时候,却出了麻烦。

报道说,1999年4月初,邹晓晶带着通知书和护照到美国驻华大使馆办理签证的时候,对方要求提供冬子与邹晓晶的直系亲属关系的公证,还要冬子在美国的经济担 保。邹晓晶反复解释自己和冬子虽然不是直系亲属,但情况特殊,万难割舍。至于经济担保,自己的奖学金完全足够两个人的了。但签证官员不能同意。

到了1999年10月底,开学的时间已经过了,冬子的签证还没有下来。这次邹晓晶决不会象在贵阳实习一样,把冬子送回白菜街,她默默地放弃了留学的机会,在中关村找了份程序员的工作,每个月能拿到两千块钱。这样,她俩的经济状况稍微有所改善,她又马上托人找关系让冬子进了一所学校。每天下班之后,邹晓晶做好饭,等着冬子放学回来,犹如等待儿子的母亲。

1999年12月底,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发现邹晓晶并未按时入学,感到很奇怪,就发函给清华大学,查询邹晓晶的情况,邹晓晶的导师欧阳教授本来以为邹晓晶已经到了美国,收到美国校方的函件后感到非常震惊,他四处打听邹晓晶的下落,在得知邹晓晶放弃了出国的机会,反而在国内干了个程序员的时候,非常严厉地批评了邹晓晶一顿。在听了邹晓晶对事情前因后果的述说后,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不禁长叹了一声,「你完全可以把孩子交给我和你师母啊。」邹晓晶为难地说:「您那么大年纪了,我哪里忍心……」老教授感动的说:「孩子,你没做错,这件事让我再想想办法。」

2000年2月份,在中国新年前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观察员戴维丝女士访问清华大学,在座谈会上,欧阳教授也应邀出席。在谈起中美留学生交流的时候,欧阳教授如实地解释了邹晓晶没能赴美的原因。

戴维丝女士听了惊讶万分,世界上竟有如此这般放弃留学的原因,她激动得一时无法自己。

2000年4月初,戴维丝女士寄来了亲笔签名的为冬子提供的经济担保书和一所华人中学的录取通知,扫清了冬子陪同赴美的一切障碍。邹晓晶给戴维丝女士写信表示极大的感谢,而戴维丝女士则在回信中恳切地说:「不是你要谢谢我,而是我要谢谢你,是你使我看到了一位中国知识女性的风度、尊严和一颗金子般的心灵,当你们抵达美国后,我乐意提供更多的帮助……」

2000年5月底,邹晓晶带着冬子,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现在是2011年9月份,故事过去了11年,却又被翻出来,炒的真火,好象是昨天的新闻一样。一位读者评论说:「对比政府的作为,我们应看到什么?!」

通过这两个新闻,我们看到了,中共全国政协委员陈光标帮助中共搞统战,中共利用官方媒体帮着小丑陈光标炒作,成为世界笑柄。而网友们自觉自愿的转载邹晓晶的故事,是因为她继承中华民族的美德,为中国(不是中共国)赢来了尊重。△

(人民报首发)

 
分享:
 
人气:68,909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