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十论金刚经(一)(图)
 
秦政
 
2007年9月15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编者按:《十论金刚经》是秦政先生与佛教界朋友探讨金刚经的一些心得。本报分十日刊载)


前言

人类是很难汲取教训的,尽管非常注意“总结教训”。

当年释迦传法,已经末法的婆罗门多方阻碍甚至构陷于他及其弟子。耶稣下世,败坏的犹太教文士们制造社会的仇恨,最终将基督钉在十字架上。孔子周游六国讲其大成儒道,困于匡,厄于陈,被人讽为“惶惶如丧家之犬”。老子看透世态炎凉,要不是关尹宓喜这个难缠的弟子,恐五千言也等同阙如,不会留给人。可是,时间慢慢的行走中,释教积二千五百年形成的势力,大行于世,基督教在经历古罗马帝国三百年残酷迫害后,成了今天西方世界的支柱宗教,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核心思想,而道家的高妙仙法也为许多人津津乐道。这时,人们大概已经忘记他们的当初,更不会汲取教训于当下的态度。

这里要破译的,乃是佛教徒们千古以来奉为圭臬的《金刚经》和《心经》,说实在的,解经并不是我们的所愿,但是众生如今以情感而不是以理性痴迷于这些自己并不明白的论述,加上许多别有用心者的错解谬论,致使这些东西已经成为人们走向觉悟,开启正见的一个大障碍,尤其是佛教界人士、居士们,但愿能够静心体察一下自己的立场,用理性去衡量一下当下的选择。历史终将走过一页前所未有的紊乱时代,开启一个清明而无比壮观的纪元,但此前的新旧更替与淘汰,却是一个攸关生命终极命运的界点。遂以诗启曰:


噫--唹――-欷――――”

危乎众生!
正法凌迟,邪师说云;
天地无正眼,只将钱做根。
岂知生命!岂知升沉!

“复次”教诲已淡忘,只记光头形。
混混溪水欲濯衣,泥痕不分明。
佛门已不净,
用何清静?用何洗心?

曾经千载读书城,今只剩形名。
何来风雨敲黎明,谁人看分明?
岚云飘拂说千年,几人识了真?
难道轮回三千劫,尚且不平静?
安得天风扫阴罹,再造新地身!
   
秋山声声唤正法,
浊水涛涛望清明。
四大风化谁再造?
轮转乾坤觉迷沦。
归真,归真,
直将三才清纯!

棋局将残尽,云梯指霄云,
可叹天下犹痴迷,只知玩迷魂。
谁人新凿洗心池,吾将碧血荐群生。
淘去污垢出净光,再听天乐耳暂明!
 
噫-唹-欷!
醒!醒!醒!”


十论金刚经之第一

1、《金刚经》与《心经》历来是大乘佛教最为重视的经典,经典的本义,是佛对他当年所领悟的宇宙真理的开示,对学者来说,是经常看修正自己提升自己的标准参照。因为经的本义如此,并不是拿来给人读着玩的,而是理解以后用以融摄心法和兑现行为的,如果读不懂,一直迷惑不解,那不止于徒然无益,若听信错解而使自己入于“迷谜”监狱而不知,就更可悲了。鉴于此,秦政决定自今日起以十论讲《金刚经》,决意起底经典本义,连接过去未来,读者诸君切莫凭感情以为狂,如你真正在求证生命的真谛,探寻佛法的真义,那么,且平心静气看下去。若不过以情绪偏好以维护某某人某某教,那在真正修道者的眼里,本身就非常的愚顽可笑,又何足道。

2、《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历来佛教徒解释金刚二字为“不动”,又有所谓“如如不动”者,其实情迷中的生命,讲这“不动”只是一种强为,不信你观照自己的心。一个没有达到完全在法上并且实证圆满的人,说自己“不动心”,要么是一种自欺的视而不见,要么是一种自我抬高。金刚,是不变的佛性的真实境界的比喻描述,却又非以人所认为的“金刚石”的特性可以简单概括,这是一种空性自在融摄一切而不入一切的圆满境,对修炼者来说是一种最上智,故曰“般若”。又因为这种境界只有达到自然味得,而没有真实实修为基础,说一千道一万,终究如给一个没有吃过梨的人讲梨的味道,给一个从没见过雪的人讲雪是一种什么东西,给一个没有亲自体味过波罗蜜的人讲波罗蜜的醉人芳香和醇酣的滋味。

3、《金刚经》是一次通过对须菩提兼及大比丘们解法时讲出来的超脱三界以外空性自在、佛性无漏的真实境。人在修炼过程中,通过正法大道,坚定实修,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自然就能明悟达到,达到就自然明白。这不是外求来的,而是一种正道修为圆满的自然而然结果。在那一层次,一切佛道神都是那个特性,就象人都具有人像一样的普通,所以也不是许多不明究竟的人以人情揣度的那样。

4、因为是解法,就是回答中阐释法理,所以,必然是有针对性的。就象一个好老师给学生解答疑难一样,在他达到临界突破时让他放下对旧有框框的束缚,而开启新程的正见一样。举例来说,一个物理老师先讲牛顿经典力学,讲了很多定义,这些定义在这个阶段中的学生遵循以求得平面世界的物理规律的把握是很重要的,而且确实能够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可是,任何一种有限的定义在定义的框框内是有用的超出定义的范围时,反而就成了探寻真理继续向前的巨大阻碍了,所以就要“破”。比如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顺便提一下,这种提法都是很不正确的,不是爱因斯坦家的相对论,只不过是神意安排他来开启给人这个理论,他只不过是将一定层面的真理揭示出来而已。同样,释迦讲如来法,并不是释迦牟尼家的如来法,也只不过是神意安排他来给人类讲这个道理,其实在那一层次,就好象人懂得吃饭一样,是人人皆知皆明的。释迦也讲,如来如恒河沙数,所以,聪明的人绝不会用感情障碍了自己,而是理性冷静地分析,求得真道自家受用。而愚迷众生不过一生鹄首穷经,到死时一无所获。)

5、因为是解法,对于大比丘们来说,就不必要再讲吃苦、行善、消业等等基本功课的重要了。当年释迦传法,也必然是“以人像行于世间,以人言示法理”。这是天定的必须的,因为人这个地方的生命是变得不好了掉下来,是神的慈悲再给人一次机会,所以造就这个迷的空间和这个低能而烦恼的肉身,将神识封锁进去,冀其迷中以求一悟。能悟出来,就回升,悟不出来变得更坏,就销毁。所以没有一个正传师父会以大显神通的方式来传法传道,那样的话就不存在迷中悟的问题,破迷的情况下连十恶不赦的人也要来修了,捣乱的魔也会跟着修的,谁不修啊?可是,要这样干,这个传法传道的人首先就破坏了宇宙的法理,他首先得掉下来,毁了。谁敢这样干啊?因为过去让人知道最高境界的佛就是如来,再高的是不允许人知道,宇宙有“隐”的原则嘛,后世不明所以的人就认为如来是“最高的”,他用人的等级观念、好名的变异之心来衡量这些事,总想附庸一种超人一等的感觉,结果就使自己可笑地更加迷惑。他没问一问:假如如来是最高的,如来是怎么造就的呢?一定还有造就如来的法吧?所以说,后来佛教传到中国,一直与中国原始的儒教与道教有斗争,有时非常激烈,历史上的三武灭佛,就是非常极端的时候。当时三教经常辨论,在宫廷里还由皇帝亲自主持,那么释教徒们就编出一些故事,诸如释迦下世出生连走七步,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是诽谤释迦牟尼佛,不是赞美他。他要这样干,他将首先掉下来。更何况,要采取通过投人胎转生的方式,还包含着非常重要的圆容内涵: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通过切身的体验,与人“同作”,才能了解人的内心世界,他们的真实疾苦和状态、特点、性情,才能在开悟之后有针对性地救度他们。西方有一个故事,讲一个天使和小女孩的故事,非常的有教益,这可以作为这件事的一个反证。正因为表面上佛陀开悟得道后,常人并看不出来,人因为迷于肉身行识中,是非常低能的,即使是亲见神通,只当时激动一下,过后又疑惑了。就是因为这样,在释迦传法之时,有信的,有不信的,甚至有害他的,都有。即使信他的,也分成上中下士,这些上士一听佛陀讲证真法,本源心会,就生净信,按释迦的要求,出家修行,跟着佛陀,一心努力精进求圆满正觉。这些经常呆在释迦身边的弟子,就是经上所经常说的大比丘,就是上部座弟子。而那些中士或有净信而仍有顾虑挂碍或世俗职责放不开的人,就是当时的下部座弟子,还有就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带修不修的。历来圣觉大面积传法普度,也都避免不了这样的情况。

6、既然是这样,因为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降伏人欲烦恼和执著开悟后,并不是一步就达到如来的果位,在以后四十九年的传法中,他也在逐渐的升华,一直到晚年达到如来的境界,这部经就是他晚年讲出来的,因此对佛教徒来说当然是如来讲法,非常重要。许多人认为释迦就是通过菩提树下七七四十九天打座开悟来,却忘记了他前此的修行和六年的苦行,其实是完成了消减生命业力的过程。释迦开悟后首先传的就是罗汉法,苦行是其中很基础的功课,他的法的核心道路,就是“戒定慧”,释迦在世的时候,印度还没有文字,释迦当年带弟子,也不要信徒看经书,因为也没经可看嘛。一天就是三件事:释迦讲法,然后领着他们要饭,再就是打坐实修,修禅定。天天如此。最早期,释迦是在森林里、山洞里带弟子修行,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每天只是近午时去要一餐饭,然后就是长期集体打坐入深定。这是非常辛苦的。因为辛苦,一些弟子还是受不了,有的偷偷在晚上脱下袈裟就跑回家去,也是有发生的。任何一门正法,都不会把人强笼在那里,这些也就必然成为其考验和淘汰的机制的一部分:道法自然。只有坚定实修,百折不挠的,最终才能开悟得正果。当时由于集体炼功,所要的食物有时会很少,加上印度本属湿热气候,人很爱吃葱、姜、蒜等食物,人在平时过世俗生活还没觉得有多大的问题,只是口有异味而已,因为人心不静嘛。但一旦长期入深定,修禅定成了非常重要的功课时,这个问题就突出了,中国有古老的五行学说,讲五行配五气,我们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在这个境界中是可以通过这个理来解释的,这葱姜蒜之所以常人觉得会有益于治疗某些病,是因为它本身含有微末的毒素,属阴热之物,而其气甚浊。人在深度禅定时,这个气味会非常呛人,影响人入静,所以,当年除了戒贪、淫、杀等明显的恶道外,将葱姜蒜视为“荤”,不准许吃,荤者,混也。当年的确是没有戒肉的,肉也不被视为荤。因为当时印度的人口并不象现在,是很少的,整个印度次大陆共有二百多个国家,许多地方都是原始森林,农耕方式还不普及,食物很少,许多人甚至靠打猎维生,因为释迦佛要让弟子放下世俗之念,以断绝的方式来迅速地窒息人欲中的贪瞋痴欲,他以自己极端的切身体行建立出家制度,为了解决食物问题,就领着弟子要饭化缘,要饭的人是不能挑选食物的,当然就不能挑肉或非肉。

7、说到要饭,佛教后来称之为化缘。其实化缘的概念很大,要饭是因为当时的修炼状态方式不得已而采用的方法,同时在要饭过程中,弟子们还得提高心性,接缘了缘,以不同的方式来给众生结下善缘。因为佛教徒采用的经营生命的方式,注定其成就后能够利益更多众生,眼下借你一饭之恩,他年报以超脱之重,也是佛家慈悲的一个圆容:既解决了修炼方式上的需要,又结下了将来救度众生的善缘。后来佛教传到中国,因为来中土的佛教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是东汉明帝刘庄邀请来的,中国这个地方的集体观念又认为“要饭的”总不可能是大德大智之人,并且很鄙视,认为是不劳而食,就出现了佛教修行形式上的某些变化,从皇家来说,让邀请来的圣者去要饭,觉得没有脸面,所以,就由国家给他们建居住地,并由国家划给土地和供养,因为最早安歇在鸿胪寺(就是外交国宾馆驿),又因为刘庄是梦中见白马驮经书东来,故赐名“白马寺”,尔后和尚的居住地皆加一“寺”字。而为了佛法在中土更好的传播,摄摩腾和竺法兰也就因地因时制宜,持钵要饭后来就只是行脚游方时才用。但“云游”制度起初非常严格,也是“一瓶一钵”,并无长物。在寺院,因为佛教讲出家,(四大皆空是对释迦讲的更高无形物质的一个概括,不是没有,而是完全空性无著。后来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出家无家,寺院并不是家,也并不做家来看待,而是做学校来看待。寺院,就是佛教的大学,丛林,就是佛家的课堂,这才是实质。既是学校,就有一个教学的过程和进阶,当初的寺院,制度非常严格,也是按照日中一食、禅堂读经、禅房打座来的,禅房全是通铺,相互之间共同精进。为了启蒙,二尊者将佛陀主要教义中的关键部分,译成一个简要的读本,这就是《四十二章经》。因为入佛门,目地就非常的明确了,就要坚勇求正觉,尽快地破迷开悟,吃苦实修、断欲灭俗当然就是必要之义,对于食物乃至居处,是不择的。最早的庙堂,也是没有那么多塑像的,主要的是经典,是后来一步步地,因为佛教进入“相法”阶段(就是人没有那么高的悟性灵明,后天的污染更重了,得找一个榜样,利用外在的庄严而诱使众生来修习佛法),于是在寺院的格局建设、教具的增加和戒律的进一步完备上历代大德都在不断建树完备。以前和尚不做饭,后来建立寺院了,做饭时的肉香飘来,很勾引人,这个问题也突出了,为了保证禅定和读经的清静,后来就规定不准吃肉了。肉淡出佛教徒的餐桌,自然也衍生了一些理论,这也是佛法圆融的能力表现,但不让吃肉的意思,是不让人对肉起强大的执著,而非不吃肉就代表什么。因为对世间食物执著的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障碍,是肉身愚昧属性的一个关卡,后来的佛教徒有的居然搞起素食的什么“满汉全席”、“素炒腰花”、“素回锅肉”等等,还振振有词:我们没有吃肉,实在是完全搞反了不吃肉的定义,对食物味道的变本加厉的执著,却还觉得自己“修得清静”,在真正修道人眼里,这是非常可笑的。就象一个惯赌之人,虽然后来因为限制不赌钱了,可还是拿玉米籽或是小石子来作筹码一样,心中没有变啊。曰:我已经不赌钱了。可是关键在于,你的赌心是否没有了。空性在世间食物、穿著上,都是自然圆容无执的,也不是说穿着灰黄如土的袈袄,就是“清静”了。佛穿着金黄耀眼的袈裟,道爱穿紫色华美的大袍,他执著吗?他还是佛道,他没有你那些概念。而一个凡心不变的人,即使你穿着草裙,住着土床,吃着残饭,心中却名利情不去,那不过是伪态,不过是假修。

8、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就象小学是大学的基础一样。在那些不明所以的人看来,小乘“着相”,大乘讲“空”,他用人的贪婪和私念在盘算,当然修大乘“更高”。那么,五十层高的大厦,你希望一步凌顶,你就喜欢第五十层的高度,可是,能不要登前面四十九层的功夫吗?这么简单的道理!就象儒家大成之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多好啊,一步达到圣贤。可是,你要没有“小学”的基础,训养了成熟而理性的礼义心法、孝悌之道化于自然,你不过徒诵章句,实伪君子之小人耳。所以,佛教在其正法、相法阶段,也就是释迦的法没坏之时,真修者都知道大乘要从小乘做起,吃苦行善,苦修禅定,并不是妄意谈禅。这个禅呢,其实就是究竟的空性的一个集中概述,可是这个空,不是假空,真空之境是布满一切的法性圆满,是对他以下的境界无所不包、无所遗漏自然无所不知而又无所执著的无碍空明。举例来说,在如来的境界,对如来以下的一切,大千世界的原理,一切众生所思所想,连牛马的思想他都知道,可是他的思想不会进入其中。如来也不亲自度众生,是如来有愿望,具体的事菩萨去做。

9、在释迦的法没有坏的情况下,宇宙如果不是处在整体正法时期,那么,按释迦的戒定慧严格去修,(副元神)是能修成的。因为释迦从第六层宇宙下来,而佛教徒所说的极乐世界,在第二层宇宙的中心,所以,极乐世界的修持,后来人理解不了,似乎按他讲出的《阿弥陀经》参悟改良的净土法门,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开悟,人们就简单地这样去理解了,甚至有不明所以的末法时期佛教徒拿来骗人骗己。其实释迦的层次那么高,他直接穿越六层宇宙下来,从他在第六层宇宙创造的“大梵世界”带来甚深之法,同时也要使以下境界中许多佛世界掉下来的众生得到救度,这是他讲这些世界及其经的原因。因为人不知道,以前从什么世界掉下来的众生,当然也渴望回到故乡,而别的神佛的世界,与你本原的结构都不一样,就象你生为东方人,已经习惯于东方的思维、生活,把你强拿到西方去生活,你不愿意一样,而且你那真正的父母可是不放你走,如别人即使好意,让你去过更好一点的生活,这父母会不会追着你要人呢?那你很可能被视为人贩子。好心办坏事。神佛是不这样干的。那么,释迦帮助这以下层次的许多佛圆容他们的世界和愿望,但是那些佛可没有亲自来世间来做象释迦一样的普度的事业,那么,整条路就好象是释迦修的一样,一直修到第六层宇宙吧,(只能这样讲了),顺路就拐过极乐和琉璃世界,那就顺路带回去,你的愿望念念不忘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具体来帮你,他的法身就做为你护法,看护着你,保护着你,帮你演化功,到走的时候,接你走,到极乐世界。但因为整条路的特点、规则是释迦开的,你得按戒定慧修啊,即使念佛号表面很简单,可是真正的心法和修为那得遵从戒定慧,这也是不言自明的。而且,一个天机来,就是说:佛道神只度他的世界掉下来的人。这不是佛道神好象明哲保身,实在是他解决不了其它佛世界的问题,天上如来这一层的佛,我们举个例子,就好象都是大律师,可是大律师是有分工的,是有专长的,有的擅长这种案子,对那种案子的解决知之甚少或经验欠缺,而你却找错律师,虽然名声大,但不一定比一个一般的律师却很对你的案子有效。就这个意思。所以,佛道神慈悲,可以帮你,你念颂他,真诚地崇拜他,他可以点化或给你安排机缘。真正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就是宇宙的法的洪传。而当年在小的范围内,释迦从第六层宇宙下来,也自然可以圆容极乐、琉璃等相对低层世界的法。这绝对不可以看做释迦好象还不如阿弥陀,觉者没有那些人的可笑痴论,但要明白,释迦的可以让人知道的来历,也就不会犯糊涂。

10、释迦当年讲这部经的时候,是在他的晚年,已经证悟如来果位后讲的。因为讲这部经典时他非常强调这经的重要,象当年他的十大弟子舍利弗、大伽叶、木健连等,就非常的上心,因为当初印度没有文字,只能靠他们口耳相传。即使他们智慧很高、记忆很好,也难免记忆上有差迟的地方,更况释教结集是释迦不在世五百年后才定,阿育王时代佛教才开始得到国家的尊崇,条件更好一些。那么,在长达五百年的口耳相传中,会不会有记漏、记差、记误的地方?肯定会有的。会不会有后来的弟子将自己理解的东西也舛入其中的呢?肯定会有的。尽管佛教“正法”阶段应该这些事情弟子会非常慎重,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也难免于此。《金刚经》十分明显地呈现了这个事情。在后人将其分成三十二品后,第十七品起,开始出现大量的重复,其实就是有人回忆出来的东西又不一样,他们的祖师又都是释迦座前大弟子,后人分不清楚是怎么回事,那就在后面又附上这些,以为参照。目地是不要漏了,万一释迦讲的还有这个意思呢?在后来鸠摩罗什译经时,这些贝叶经上的字也出现了残缺,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鸠摩罗什译经,很多都是自己口授,让他的弟子记录,这些原来是有某某某回忆某某某这样说这样的话的,被他一概舍去。而玄奘所译,也参照了鸠摩罗什之译,故尔后人一方面读不懂经义而舛迷其中,一方面由于感情的作用,即使看到重三道四的复沓,也不敢质疑,还有感情去维护,以为在维护释迦牟尼佛呢。其实鸠摩罗什也好,玄奘法师也好,在译的过程中也必然掺杂入他们对佛法的理解,在后来传抄的过程中,还有因为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三教纷争这个持续的背景,因为要争胜而舛入其中的字句。这样,就使这部经因为译法上某些地方过于简略,某些地方加入个人的观念,而非佛陀原文,某些地方加入当时三教纷争求胜的因素,某些地方译文不准确,从而使这部经变成有史以来最难解证的几部经典之一,到今天,解此经的文字恐怕谁也说不出个确数,但真正探得奥义的极少,而能够明其所以,重新起废更新,完全将它讲明白的,那只有大法修炼人。在真实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十分明白地看到,经有其背后的因素,在正常时期,背后是有护法神在的,所以,以前人们也知道念这部经对常人也可以起到护佑。但古人敬佛,一般人是不敢亵渎佛经,所以要请大德高僧来念经,而不是自己念。我们看到今天世面上流传的《金刚经文》,简直是一个斑驳状态,凡符合释迦原义的地方是闪耀光明的,而译之不确但并未舛乱的地方光就暗多了,而后人舛乱的地方就是黑黑的。因为释迦来源虽然很高,但在旧宇宙的法理中,他的法也只能度不入三界的副元神,对于主体的他真正的弟子,他在三界最上的无色界中开了一层天,叫大梵天,一直在那里看着他的弟子往复转生中积累巨大的威德,不同层次掉下来的生命,可以借用人体来修,也帮着圆容了象极乐、琉璃世界等的事情。而主体的生命,从未跳出三界过,这也是他当年慈悲地讲的“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的真正意思。因为释迦来是为传大法建立佛的文化,他一生吃苦无数,在大法洪传时,他也安排了他真正的弟子来得法,通过同化宇宙的法后,他将带他们离开三界,最低的他的弟子也要修到第六层宇宙上,这是他当年系统的安排下的。他的真正的弟子都是授记的,在额头上有一个卍字符。真正有功能的人,一眼就看到。所以,也并不是剃了光头,操着阿弥陀佛的口头禅,就是他的弟子。△

(待续)

(人民报首发)                       

 
分享:
 
人气:19,954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