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外逃幹部被羅幹鍛鍊成熟(圖)
 
林立
 
2007年5月3日發表
 

唯一解決貪官外逃的辦法就是杜絕中共獨裁製度。

【人民報消息】按照中共的說法,現在是「五一黃金週」,又會有大批的貪官污吏攜鉅款逃走,這已經成爲規律。

據動向雜誌3月刊報導,三月一日,中紀委、國辦、中組部、公安部,召開聯席會議。會上通報了自二月五日至二月二十五日中國新年假期,由各地有關部門上報關於所管轄地區幹部、公職人員非法出境、外逃、失蹤情況:有806名黨政、國家機關幹部、公職人員外逃、失蹤和去向不明;有一百四十九名幹部、公職人員外逃未遂被拘捕。

我們發現了一個規律,總是逃走的多,未遂的少,而且一個「黃金週」就逃走千餘黨政幹部,一年有不少「黃金週」,也就是說黨就以這種形式失去了衆多的中共黨員。也難怪黨現在瘋了似的往裏拉人。

中共對地方完全失控,這些諸侯們各行其事,完全不聽中共調遣和指揮。

這表現在幾個方面:外匯的鉅額賣出,各黨政、國家機關的小金庫的瘋樣提取,和銀行與外逃官員的密切、默契配合。

僅中國新年期間前後外匯賣出情況

會上,國辦披露:經中國人民銀行覆核,銀監會外匯管理局上報:今年中國新年假期前後,從二月一日至二十三日,十七個金融、外匯營業時間,賣出四百多億美元等值的加拿大元、英鎊、澳洲元。以政府部門名義買入七十三億美元等值的外匯;以國企名義買入一百多億美元等值外匯。以私有企業名義買入一百多億美元等值外匯。個人買入一百五十多億美元等值外匯。

各黨政、國家機關的小金庫,共提取人民幣四百多億元,用作發獎金、福利和津貼。

在中國新年期間,有四百多億美元等值外匯,流入香港、美、歐、加、澳等國家和地區。

現在流出的無論是人民幣還是外幣,都以「億」爲單位來計算了。貪污幾百萬和過去聽到誰貪污了幾萬元的感覺一樣了。

難道銀行不知道爲何一到過節錢就嘩嘩的流嗎?當然知道。不過沒有人管,因爲每個人都在想,他江澤民一次轉賬出去近200億人民幣價值的美金,坐牢的是別人,而全國人還要學他那個《江澤民文選》,江爲此稿費又賺了幾千萬。買他那個書的錢哪裏來的?都是公費,沒有人自己掏腰包。轉來轉去,江這幾千萬還是掏的國庫、只不過是變相的搜刮民脂民膏罷了。

既然江能大貪,爲何下面人不能貪?既然要學三呆婊,那麼「貪」就必然成爲中共獨裁政權的一道風景兒屏風了。

外逃幹部鍛鍊成熟

前面的被抓,後面的研究失敗經驗,外逃幹部被鍛鍊的越來越成熟了。

今年中國新年,幹部、公職人員外逃,選擇時間、出境口岸、航空港,總結了以往前輩的失敗經驗,所以外逃成功率較高。時間一般不選擇在「黃金週」而是之前的一週、兩週,以休假或請病假作掩飾,不少還利用「黃金週」假期行將結束,即二月二十三日至二月二十五日時間段「外出」,選擇從非主要航空港,如合肥、南京、西安、瀋陽、長沙、杭州,至香港、澳門,再轉向目的國。還有以組團名義到外國「旅遊」、「考察」,借經廣州、深圳機場「外出」。

在外逃的八百多人中,有十五個是以官方、半官方組團出國「考察」的。而被攔截查獲的一百四十多人中,有近六十人是以組團到外「考察」名義企圖外逃未遂。已知有:浙江省赴加拿大考察環保團,以河南、河北兩省七市名義,到歐洲考察食品衛生安全團、山西省到澳洲、新西蘭考察環境團、廣東省城市建設考察組到德國、法國,南京市社會工作考察組到北歐,等等。

在逃跑未遂的幹部行李中,查獲美、加、歐、澳等國債券等值三億美元,美元現金兩千餘萬、等值美元外匯現金四百多萬現金匯票、現金旅行支票。

會上通報:在外逃、失蹤的八百零六名黨政國家機關幹部、公職人員中,有三名正地廳級高幹(安徽省委辦、山東省財政廳、江西省政府商業廳),十三名副地廳級幹部(其中四名是廣東省佛山市、肇慶市政府和湛江市委現職),四十一名處級幹部、九十七名科級幹部。

這些人的職位並不算高,也就是「小蘿蔔頭」級別的,所以他們才用這種方式。以政治局常委身份出國的羅幹能插空去以私人身份購買當地礦山。一個有價值的礦山要多少錢啊?算算羅幹掙多少錢,就知道他最沒有資格到出境口岸、航空港去指揮逮捕貪官。也正是中共的決策層大貪致使下面不怕死的狂貪。

唯一之路是杜絕這種獨裁製度

何勇在會上說:數額巨大外匯被政府、國家部門、國企買入,是很不正常的,裏面是發生有組織、有部署、有內外勾結的違紀犯法活動。何勇說:在黨政國家機關部門內有「鬼」,在金融機構上層有「鬼」,有「鬼」就要堅決捉、堅決打,還其真面目。不管「鬼」的職務有多高,自恃有多大「後臺」。

其實,很多人都心知肚明,上面沒有江鬼、羅鬼等大鬼,底下怎麼會有越來越多的小鬼呢?所以要想根本杜絕這種現象,唯一徹底解決的辦法就是杜絕中共獨裁製度。

(人民報首發)

全球華人新年晚會精彩簡介及全球32城市售票
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詳介

 
分享:
 
人氣:32,67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