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中國蔣派二胡傳人獻藝新唐人晚會(圖)
 
2007年1月10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二胡演奏家蔣偉風,是中國著名「蔣派」二胡創始人蔣風之之子,繼承了蔣派二胡獨樹一幟的古樸、含蓄、細膩的風格,可謂家學淵源。時值華人新年之際,蔣偉風應邀參加新唐人全球新年晚會元月12日到20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渥太華、多倫多的演出,向中、西方民衆展現 中國這一古老拉鉉樂的優美旋律。

中國音樂學院的「蔣家王朝」

大紀元記者李佳多倫多報導,蔣偉風出生於音樂世家,父親蔣風之是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教育家,蔣派二胡創始人,父親曾師從一代宗師、專業二胡學派的奠基人劉天華。

蔣偉風的大哥是中國歌劇舞劇院一級指揮,二哥是空政歌舞團一級二胡演奏家、現任中國二胡學會會長,姐姐爲中國音樂學院二胡教授。「文革」期間,擔任器樂系主任的蔣風之和儅老師的女兒、儅學生的兩個兒子被人貼大字報批判是中國音樂學院的「蔣家王朝」,「文革」後成了大家閒聊時的笑談。

蔣偉風自幼學習二胡,深得父親真傳,並於1973年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是典型的「門裏出身」、「科班出身」的二胡演奏家。

80年代,蔣偉風在北京音樂廳首演《蘭花敘事曲》,多次獨奏《漢宮秋月》、《空山鳥語》。並參加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在國內演出400多場長盛不衰,爲20多位國家元首專場演出,並出訪美國、加拿大等地。蔣偉風在中國煤礦文工團長期擔任樂隊首席和二胡獨奏,並擔任中國音協二胡學會常務理事、文化部二胡考級高級評委。

父親的教導

父親是蔣偉風的藝術啓蒙人,蔣風之的身體力行對兒子不無影響,耳邊常聽的一句話就是「活到老學到老」,強調搞藝術要先繼承再發展,不能單純模仿 ,藝術上反對雷同。

蔣偉風說,他的父親曾用10年的時間研究瞎子阿炳的作品,聽平了兩張唱牒,對阿炳的樂曲能進行惟妙惟肖的模仿後,加上蔣派二胡獨特手法,才開始走入教學。父親很用功,他拉琴不是簡單的活動活動手或是自我陶醉,真的是不斷的琢磨,那怕是已被認爲爐火純清的作品,還會再做新的處理,每招每式都講究表現作品的內涵。就在蔣風之去世的前一星期,他還堅持每天拉琴3到4個小時。

二胡獨奏曲《漢宮秋月》,就是父親創造性學習的傳世之作,此曲奠定了蔣氏二胡學派的基礎。蔣偉風說:「父親這種對藝術認真、創新、追求神韻的精神一直影響着我的藝術生涯,是我藝術發展的指導和遵循標準。」

蔣派二胡樂的特點

二胡在民族管絃樂中相當於西洋管絃樂中的小提琴地位。蔣派在傳統演奏技巧上,更突出二胡樂的古樸、典雅、含蓄。如果從演奏手法方面來講,可用「細膩」二字來說明,蔣派的一招一式都有講究。

蔣偉風介紹說,蔣派將小提琴中揉弦的方法運用到二胡中,而不是採用民間的「壓弦」、「摳弦」作爲揉弦的方法。

虛指的運用,是有動作而不出聲或是手不做動作腦子裏想一個音,以虛帶實,以實帶虛。藕斷絲連的弓法更是蔣派的典型,一個音中間,出現幾個重音,重音之間聲音很弱,似有非有,僅有一絲相連,稱爲藕斷絲連。有時,重音中間甚至音是完全斷開的,但內在的氣與神不斷,同樣起到藕斷絲連的作用。

德音育人

蔣偉風回憶父母從小就給他講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如「孔融讓梨」、「二十四孝」、因果報應等故事,教育他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德音育人」 是他對音樂的體悟,他說:「一件藝術作品體現個人的修養,而修養又是人的道德品格、學識、心境的展現,好的作品能傳遞給人良性的信息,欣賞者才會有美好,心曠神怡的感受,所以說要拉好琴,首先要做一個好人。」

「樂與人和,人與天和──音樂、人、自然三者和聲同律是中國音樂的美學原則,它也是人倫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境界。中國傳統的音樂之道是自然之道、育人之道,也是生存之道;中國傳統的音樂教育不僅重視音樂的美育功能,更注重音樂的道德教育功能。」這也是蔣偉風對中國傳統的音樂的理解和追求。

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盡力

作爲著名的音樂家,蔣偉風在觀看了前幾屆新唐人新年晚會的錄像後,對晚會的舞臺燈光、幻燈、天幕、佈景、服裝、音樂方面讚不絕口。

同時他認爲節目內容作爲晚會的靈魂更是獨特,「中華神傳文化」的內涵通過歌舞被真實又生動的展現出來,比如《鐵杵磨針》舞劇就是講述中國修煉文化中,修煉人通過正信和堅強的意志,克服艱難,種種干擾、險阻,最終修成正果的故事,對現代人也很有啓迪。

他說:「我很驚訝也感慨在海外各方面條件都很有限的情況下,當地的華人能舉辦這樣大規模的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演出。」並欣然接受邀請,參加2007年新年晚會的演出,願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盡一份力。 」

最後,蔣偉風笑着說:「真的是很高興我也能有機會參加新唐人的全球華人晚會的演出。爲加拿大的觀衆帶去一份新年的美好和歡樂。」

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精彩簡介
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演出精選及全球30城市售票
新唐人2007年全球華人新年晚會紐約場售票

 
分享:
 
人氣:19,10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