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看取蓮花淨 方知不染心(多圖)
 
——多倫多蓮花藝術團像溫雅的清風飄灑在北美
 
2005年12月14日發表
 

多倫多蓮花藝術團表演的「佛光普照」(大紀元)
【人民報消息】隨着大幕的緩緩落下,陣陣掌聲響起。一羣身着水綠色飄逸漢代舞衣的姑娘們,在柔美的古樂聲中,邁着優雅柔緩的舞步慢慢退離舞臺,此刻一直在臺側神情專注的注視着臺上表演的一位女士,眼眶不禁微微發紅。這是2005年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的現場,剛剛完成的舞蹈名爲「清風雅袖」,是由蓮花藝術團表演的,而這位氣質典雅的女士就是該團團長張鐵鈞。

建團艱辛 初衷不改

大紀元記者李佳多倫多報導,五年前,張鐵鈞女士萌發了創建藝術團的想法。作爲加拿大皇家芭蕾舞學校唯一的華裔教授,有四十多年的芭蕾舞教學經驗的張鐵鈞女士,對藝術和教學有自己獨到的感悟。

她說,「能將表現美好、純正、善、光明的舞蹈呈現給大家,是我建團的初衷。」「好的舞蹈可以感化人心、啓迪善念。」基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回饋社會的理念,鐵鈞女士於2002年創建了教授中華傳統舞蹈的「蓮花藝術團」,取名爲「蓮花」,旨在表示「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

蓮花藝術團在建團初期遇到很多的困難,沒有固定的場地,缺乏經費。從服裝、道具、舞臺設計等各個方面,一切都是自己親自動手設計和製做。前往其它國家和較遠城市演出的交通費也都是學員和老師個人負擔。

場地租用是最頭痛的,張鐵鈞女士每次都要不停的聯繫能夠提供排練的地方,想盡一切辦法保證姑娘們的舞蹈練習。社區的文化中心、老人院、圖書館、公寓的活動室、芭蕾舞學校的排練大廳等等,都常常留下演員們的跳舞身影。

一晃數年過去了,憑着毅力和對美好藝術的嚮往,蓮花藝術團終於走到今天。正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修身養性 父母欣慰


張老師在帶領學生練習(大紀元)
蓮花藝術團的姑娘們,齊刷刷的個頭,個個亭亭玉立,散發着清純、文雅的氣質。這大約不僅來自她們接受的藝術薰陶和專業的舞蹈訓練,還要歸功於老師對她們品德的要求和傳統文化修養。

張女士非常重視學生的修爲,她認爲,「要想跳好舞,首先要做好人。如果你平常的爲人很糟糕,那你怎可以在舞臺上跳出純淨的舞蹈。我很年青的時候就開始當教員,接觸過許多形形色色的學生,當前複雜的社會,吸菸、吸毒、喝酒、兩性關係隨便的現象很普遍,家長都頭痛。作爲教師,我希望不僅僅教會她們跳舞,也想她們在學舞的同時,懂得相互尊重,做一個誠實、善良、有涵養的人。」

女孩子愛美,會做出一些表情來吸引別人,張老師就告訴學生不要想着我多美啊,你來看我呀,去炫耀自己,而要注重內心的平靜和美好,通過跳舞把美好的東西給予別人。對於有些言行趨向男性化的學生,鐵鈞女士就給她們講中國傳統文化的細膩,女孩子就要像女孩子樣,要溫柔、含蓄,這樣才能真正表現女性的美。

慢慢地,學生們的性格和言行在發生着變化,自身的修爲和品德自然地融入到表演中,使觀衆看了表演之後感到心曠神怡。很多觀衆反應,有一種心靈的震撼,就是覺得美,但卻具體說不出來爲什麼,這就是一種共鳴,一種人們內心深處純善的共鳴。

一位學生的母親吳太太說,現在的風氣不是太好,女孩子常常比穿戴、比漂亮,穿暴露的衣服、染頭髮、早戀等,但她的女兒就讓她比較放心。和男孩子交往中掌握分寸,知道如何拒絕,懂得自尊、穩重、誠實。

「因爲一些父母不懂英文,孩子就撒謊,將成績單改動欺騙家長。」吳女士繼續說:「但我們家的女兒從不對我說慌,還告訴我其他同學這樣做是不對的。在學校裏同學經常給煙她抽,她從來都不接受,看到同學之間有矛盾,也不在背後亂議論別人。」吳女士還表示:「很樂意把女兒送到蓮花藝術團,省了我很多心,現在不用擔心週末或放假後,她會到處亂跑,她自己也喜歡去張老師那裏學習舞蹈。」

北美巡迴 弘揚傳統


張老師在帶領學生練習(大紀元)
在過去幾年中,蓮花藝術團積極服務社區,實現着辦團的宗旨。從加拿大的國慶到聖誕節,從平民區到養老院,從中學到大學,從議會到各級政府的方方面面。蓮花藝術團將優美典雅的中華傳統舞蹈,帶入西方主流社會,使人們領略到中華歷史文化的內涵和韻味。2002年蓮花藝術團獲得了多倫多政府頒發的傑出義工獎,並於近期得到加拿大政府的批准,成爲一個慈善機構。

蓮花藝術團致力弘揚的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名聲遠播,於過去的兩年連續受邀在新唐人電視臺舉辦的全球華人新年晚會上演出。有的觀衆感嘆:「出國數年,非常想念故土五千年燦爛的歷史文化,能在海外欣賞到這麼正統的傳統舞蹈,真是令人高興。」也有觀衆說:「把中國歷史上最美好的藝術展示給世界,是我們華人共同的驕傲。」

今年蓮花藝術團第三次受邀,參加2006年全球華人新年晚會,並在紐約、華盛頓、芝加哥、費城、舊金山、洛杉機、多倫多、溫哥華等十二個北美城市巡迴演出,期待着帶給更多觀衆純美的享受。

 
分享:
 
人氣:16,157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