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上海密集炮火不轟周正毅轟老江 檢察官強烈反彈提出抗訴(多圖)
 
盧笙
 
2004年6月22日發表
 

周正毅是橫財中轉站
【人民報消息】周正毅在上海灘有句「發達」的名言:「黑進黑出,橫財不能獨吞」;「要發達,要有後臺,鈔票一把把要捨得送」。

讓周正毅發達的後臺是誰?

別看周正毅文化程度不高,政治經濟學比老教授都搞得通,「要發達,要有後臺」,他把搖錢樹劉金寶介紹給江綿恆,發達之路平坦得讓他害怕!他被捕時說:中共的錢怎麼這麼好拿啊,讓我晚上睡不好覺!

鈔票一把把送給了誰

「鈔票一把把要捨得送」,周正毅要想拿更多的錢就得夠哥們兒,他捨得送,上海幫自然不客氣。上海高幹家屬到香港,用錢到二家特約提款機,一公一私:私指周正毅的香港金康;公指上海官方在港的窗口公司。要真叫真兒,挖根追源,中紀委一定會發現這倆取錢處都通向國庫!

借周正毅的手侵吞鉅款

動向6月刊透露,周正毅案的要害是他憑人事關係,無抵押從金融機構低息、無息借到五單,共八億三千多萬元的貸款。是以搞工程項目爲名,而實際上卻侵吞、轉移、套匯了近四億元外匯到香港。二000年、二OO一年、二OO二年,周正毅每年都有七千萬元以上用於「交際」,開支都沒有收據和賬單存根。但是,周正毅的起訴書上卻沒有以上三項罪行。

周正毅「無抵押」「無息」借到八億多元,哪兒有那麼便宜的事!再往下看看就知道了錢是怎麼花的,原來近四億元外匯到香港,上海幫及家屬到香港用錢就到周正毅的特約提款機隨便拿,這樣多穩妥啊,既沒貪又沒佔,還沒有收賄。

小癟三兒的案子讓大人物關注的原因

經查,周正毅光「交際」費三年就用了兩億多元!用在誰身上了,反正誰害怕跟誰就沾邊兒。江澤民派吳邦國兩次去上海打招呼,曾慶紅也親自出馬去上海出主意,讓他們別讓「中央」爲難。周正毅這麼個上海小癟三兒哪裏值得人大委員長和國家副主席出面出馬關注呢?原來這事和江氏父子及上海幫息息相關。

周正毅是官場利益的替死鬼


江:一個原則,不能扯上我和綿恆!
六月一日,上海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操縱證券交易值格」和「虛報駐冊資本」二項罪名,判處周正毅有期徒刑三年,執行罰金四千萬元。犧牲了周正毅保住了「國家」保住了「黨」!

但是,周正毅案宣判後,上海立即引起空前強烈的反彈,輿論一片譁然。

六月一日當天下午,以及二日、三日,上海市委辦公廳、市司法局、市高等檢察院、市紀委、新華社上海分社等部門的七十多條對外電話和傳真線路全都爆滿,連若干條內部專線都受阻。質詢、抗議的電函,三天就有二萬二千四百多件,紛紛指稱周正毅案是「新世紀上海司法史上的黑暗一頁」,「是一場官場、司法合演的鬧劇」;「社會流氓、騙子周正毅的後臺是政治騙子、權力騙子」;「周正毅是官場利益的替死鬼」;「周正毅事件沒有結束,後臺還在撈,還在騙,還在高唱三個代表的讚歌」;「周正毅每年上億的交際費,都花在誰身上了?」;「周正毅文盲加流氓,是市委的座上客,誰之過?」,「上海一千三百萬人民要了解周正毅案的真相」;「上海土地、稅務、交通的黑幕終有一日要揭開的」,「鬼推磨的錢,已摧毀了上海形象,暴露了官場現形」……。

有這麼明白的市民,江氏父子和上海幫怎能矇混過關?

最可笑的是上海灘黑社會契爺、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周正毅案還沒宣判,他就坐不住了,下令:要統一基調報道,司法內部對周正毅案有爭議、有分歧,不準帶到社會上。對社會上各種反映、議論,不作答覆,要警惕社會上有人借事件製造社會矛盾和爭議擴大化。

檢察官忍無可忍,罕見提出抗訴

宣判的第二天,六月二日,有五名檢察院檢察官提出抗訴。至六月三日,又有二十多名法院、檢察院、司法局官員(包括二名中級法院庭長、二名副檢察長)聯署,向市高級人民法院,就周正毅案的一審,提出質疑、抗訴,並聯署致函最高檢察院檢察長賈春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蕭揚,請求他們運用權力,介入周正毅案。

這二十多名司法人員提出抗訴的理據如下:


江澤民吃肉我們喝湯!
(一) 對周正毅以二項輕罪起訴,與周的事實涉及罪行不符;

當然不符,要想與涉及罪行相符,那真正拿錢的江澤民、江綿恆都得揪出來,黃菊、陳良宇等人自然也跑不了。

(二)周正毅案在查辦中,有人爲干預、長官意志左右司法的公正;

凡是干預的都是罪在其中,爲了保護自己,利用權力不許再接着往下查。周正毅案表現最緊張的就是江澤民。

(三)周正毅案一審判處二項罪有期徒刑三年、執行罰金四千萬元,不當。

對周正毅的判決不當,說明判決是恰當的,因爲他不過是個轉移錢的機器,真正花錢的不是他,他只是一個聽喝兒的小夥計。當案子審完了,周正毅把祕密都坦白交代了,怎麼判呢?只有這麼判,否則難逃法網的是江氏與他的走卒們。

據知,中央近日又派出了蹲點組進駐了上海。是哪個「中央」派的人呢?是去點火還是去息火?

 
分享:
 
人氣:32,51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