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中南海惶恐不已!江羅給胡溫留下好大一堆狗屎(多圖)
 
林凌
 
2004年5月15日發表
 

羅幹搞的至今還有效應
【人民報消息】昨天新華網刊登出中國大劇院的圖片,說爲了配合其他的建築顏色,大劇院將成澄黃色。有人說中國大劇院擺在天安門廣場上,好似一個「王八蛋」,有的說象是一個墳堆,也有人說好象一堆狗屎。

仔細想一想,爲什麼過去中國人心中的殿堂能放這麼一個玩意兒呢?因爲從「六四」以後天安門廣場不但不再是人民嚮往的地方,而且成了迫害民衆的專用屠宰場。

很多人發現,自從2001年龍年大年三十,羅幹在天安門廣場導演了「天安門自焚案」以後,天安門廣場就逐漸成了百姓「抗爭式自殺」的最佳選擇。爲什麼呢?因爲那場精心策劃的「自焚案」在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下轟動了整個社會。

這種宣傳帶來了一個非常巨大的副效應,那些喊冤無門、想達到轟動社會的「抗爭式自殺」均發生在天安門廣場上。這就立即被到那裏找消息的外國駐華記者報導出去,成爲中共統治的醜聞。

江澤民、羅幹們沒有想到,他們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而且不只一次兩次,到現在還在砸……

去年12月份,政治性自殺月達三千宗!中央已下令:「要阻止、防止、嚴肅處理因各種原因,藉口在黨政機關、廣場、外國使領館區域、商業中心,搞政治性自殺、擴大影響性自殺或假自殺。」

中共官方驚呼:今年一至三月底,發生了「干擾性」、「煽動性」、「帶政治性」的「抗爭式自殺」五百一十多宗!

這種「抗爭式自殺」往往轟動社會,天安門廣場上的「抗爭式自殺」就有這種效應,令中南海惶恐不已,草木皆兵。

這樣下去,導演「天安門自焚案」的教唆犯羅幹是否應該被彈劾?

三個月政治抗爭式自殺事件逾五百宗


割腕自殺的地點時間不對也犯法
動向四月刊報導,中國,在一次官方會議(國務院、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公安部於四月初召開)上,透露了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今年一至三月底,發生了干擾性、煽動性、帶政治性的抗爭式自殺五百一十多宗,僅北京就發生了三十二宗。

這只是「政治性的抗爭式自殺」事件,並沒有算那些鬥不過惡官而自行了斷的,如果加上那些默默死去的人數,就更驚人了。不過中共不會理會那些臨死都不會抗爭一下的百姓,因爲他們對中共政權不形成震攝和威脅。

據透露,那些中共害怕的自殺時間多模仿龍年大年三十羅幹導演的「天安門自焚案」,選擇在重大節日和假期、重要會議召開期間,以及國際會議或重要外事活動在京舉行期間。

所謂「帶政治性的抗爭式自殺」,是指在政治上受迫害、受冤屈而申訴無門、抗訴無效的正當人士,憤而進行自殺、自焚的行爲。他們爲了讓冤情、憤懣訴之於衆,便選擇了公開場合結束自己的生命。地點多選擇在中央或省級黨政機關所在地或廣場建築物前,或選擇在一些政治事件發生的所在地和週年期。

爲了當衆控訴迫害者中共各級官員,有些自殺的人在自盡地點展示抗訴的橫幅,高呼控訴迫害者罪行的口號,其目地是向世人宣示,他們死得冤枉,還以死來啓發活着的人,激勵他們想方設法改造不公不義的獨裁統治。這簡直就是在要中共的命!而這招兒卻是中共政法委書記羅幹創造和首演的。

中共頒令:自殺者只許悄沒聲的死


對付百姓連狗都用上了
因爲羅幹導演的「天安門自焚案」太賣力推銷了,當然這種「抗爭式自殺」也隨着轟動社會,甚至震動世界。天安門廣場的「抗爭式自殺」效應已經使中南海爲之寢食難安。 因此,最近北京頒發一項命令,禁止上訪羣衆在天安門等處展示橫幅、呼喊口號,指這些舉動擾亂機關工作和社會秩序,屬「違法行爲」,經公安機關警告、勸阻而不聽從者,「依法處罰」。

最令人髮指的是,命令中說,對有人作出自殺、自焚行爲的,公安機關如認爲「嚴重擾亂社會秩序」者,即「依法追究責任」。這也就是說,自殺者只許悄沒聲的死,自殺、自焚是個人行爲,不得讓中共名譽受到絲毫損失!

這項禁令等於在社會上扔出一顆炸彈,許多人對當局向滿懷冤情、悲情的上訪者和自殺者亂扣帽子,橫加罪名,監禁關押甚至判刑表示極度的憤慨。

江澤民沒有幾天舒心日子過

因爲「4-25」是法輪功中南海集體上訪紀念日,所以該《規定》於四月二十日正式執行。這只是《規定》的「之一」,現在已知的「之二」是即將實施《天安門地區管理規定》,這項《規定》的重點是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指揮體系和處理機制,並組織應急演練,其目地是「維護天安門地區的社會秩序」。如果沒有羅幹在天安門廣場導演那出戏,誰能想到那裏是最好的抗爭之地呢?

現在,「六四」屠城十五週年的敏感日也快到了,「六四」最大受益者江澤民不能不忐忑不安。另外,江在5月27日還要面對法輪功學員在美國法庭的訴訟開庭,一年中,江澤民能有幾天舒心日子過?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是中國一句老話,不明白其中奧妙的,看看江澤民羅幹們幹出壞事所達到的效果就全都明白了。

 
分享:
 
人氣:31,892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